Quantcast
Channel: 研究生的呢喃自語
Viewing all 26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彰化縣北斗鎮寶斗古蹟廟宇紀錄:武英殿、奠安宮、東螺媽、開基祖廟福德祠、寶藍宮、東螺開基祖廟天后宮、富美館、保安舘、普度公壇、長裕商店、郡守官舍、美食:肉丸肉圓香菜咖啡

$
0
0

今天要介紹彰化縣北斗鎮,剛好到訪時間(7 月底)為北斗鎮長補選前一週(8/5週六補選)。北斗鎮繁盛一時,因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說法。最熱鬧時分早市、下午市、夜市,早市主賣山產,下午市主賣海產。兩市結束後奠安宮前廣場的北斗夜市便開始營業,可說是全臺第一個夜市。北斗有太多古蹟,值得用一天去逛逛,分別介紹如下:

根據維基百科紀載: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C%97%E6%96%97%E9%8E%AE_(%E5%8F%B0%E7%81%A3)

北斗最初地名是「東螺」,最早街市興建於朝乾隆年初,位於東螺溪南岸的舊眉庄(今彰化縣溪州鄉舊眉村一帶)。嘉慶年間漳泉械鬥和東螺溪多次氾濫,街市房屋及田園數度被破壞殆盡,於是居民向北遷移兩里,在東螺溪北岸河洲高地上的寶斗庄另建新街市「寶斗」。寶斗一名來源說法有二,一說是來自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族「東螺社」(Dabale-Boatao)的Boatao音譯;另一說是此地街道整齊,形狀近似寶斗仁(骰子),故以此名稱之,但當時寶斗庄一帶多為田地,尚未有街道縱橫交錯,所以普遍認為前者說法較為可信。新街建成之日,地方仕紳依天象地理理論,以南一里有文昌祠,為「北斗魁前六星」之星象,往南二十里又有斗六(今雲林縣斗六市)為朝山,是「南斗六、北斗七」之星象,因此再改為現名「北斗」,惟臺語仍習慣以「寶斗」稱之。

北斗鎮有許多古蹟廟宇,最知名就是補選時各大總統候選人都有道的奠安宮,以下依照年代及本次探訪照片一一介紹(以下導覽照片點擊可變大):


武英殿:地址為:武英巷21號,建於明朝永曆25年(1671年、鄭成功永曆14年、1660年擊退荷蘭人到台灣,繼續使用明朝年號),祭祀玉天三太子,神像是由荷蘭統治台灣時期被招募來臺開墾的先民攜帶來台,因為靈驗遂建祠堂祭祀,本廟是大北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本為李姓人家的私神,後李家沒落將神明與地捐出建廟。

請參見文化資源網: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hanghuaCounty/beidou/0719010-WYD


日治昭和時期仍為竹造建築,後多次重修民國75年改為鋼筋水泥建築。地方流傳一則「玉天三太子佐聖母消災」傳說,根據廟志草稿記載:緬帷戊戌年,罹被禍變,馮夷為虐,大浸稽天,危於一旦。雖有聖母慈悲,獨力難挽狂瀾,遂致溪床滾潰,以使居民苦無家可歸。幸賴我皇儲君,丕顯神奇,佐聖母與之戮力,沿隄搥擊長達由旬之程,而日塌民房十八第宅,犁頭符杙,旋弭漫延,頓消災戾也。是則螺溪一帶,免成澤國之殃。




廟前牌樓及巷口標誌:



廟前石獅及龍柱、香爐:




武英殿外及殿內介紹









廟旁是活動中心、旁邊有山坡還有倒塌頹圮的房屋,這就是古今交錯的真實歷史,想像一下1671年三百多年前,這個地方已經有開墾的先民、他們是隨荷蘭人招募來台灣開墾的人,但因為這裡接近東螺溪常水災,因此產生三太子保佑免於水災的傳說。在鄭成功來台灣10年以後,彰化南部已經有很多漢人,地方上建廟成為信仰寄託。



北斗奠安宮:位置為斗苑路一段120號,建於康熙57年(1718年)五月,廟方官網:https://www.dianangong.org.tw/

最早北斗先民渡海來台為求安全渡海至湄洲天后宮分靈軟身媽祖來台,最早先民在東螺舊社(溪州鄉舊眉村、圳寮村一帶)屯墾後,於康熙年間建「天后宮」,根據《台中州寺廟台帳》第一冊北斗街「奠安宮(媽祖宮)」建成為康熙57年(1718年)五月。但奠安宮廟方早期發行《北斗鎮奠安宮概史》宣稱建於康熙23年(1684年),二種說法已不可考。

東螺天后宮媽祖廟是台灣少數於康熙年間即建廟者,堪稱彰南開基媽宮。嘉慶11年(1806年)由於水災、兵禍及漳泉械鬥,居民往北移居,武舉陳聯登、文舉楊啟元勘查寶斗一地請示媽祖後,在東螺溪與清水溪之間高亢河州地重建天后宫。後北斗市街沿媽祖廟往外擴展,地方仕紳希望媽祖庇佑從此安居樂業取「奠安厥居,安集乎民」之意,將「天后宮」更名為「奠安宮」。

由於北斗媽祖廟從東螺街遷來,奠安宫重建時溪州舊眉(東螺街舊址)村民乃奉獻屋頂第二根樑柱與媽祖分身神尊,因此日後各地前往北斗媽祖廟登記請媽祖時,舊眉村信徒不必排隊可以隨意請神,留下這個有趣典故。

民國77年(1988年)奠安宮解除古蹟,將前殿古建築部分遷到臺灣民俗村園區內,後來臺灣民俗村歇業2013年「原北斗奠安宮」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在2019年將三尊「原北斗奠安宮」內的媽祖神像迎回現在的北斗奠安宮,而2020年初更決定將「原北斗奠安宮」遷回北斗奠安宮前的停車場。




奠安宮是北斗重要廟宇,這鎮長補選看新聞幾個總統候選人全部到奠安宮來參拜,廟前有廟宇歷史介紹碑,另立有兩個石碑:咸豐7年(
1857年)10月嚴禁筏夫勒索示碑(彰化縣知縣秋曰覲所立)、還有光緒2年(1876年巡撫丁日昌立)的買補倉糧示禁碑。此外還有里人貢生胡君元章喜充香資齋糧碑記(道光14年(1834年)立)、建北斗街記本碑(道光2年(1822年)原嵌於奠安宮左廂牆上),還有東螺西保北斗街記(嘉慶13年2月(1808年)立)等石碑,經詢問廟方人員後幾者都藏在奠安宮倉庫,此次無緣得見。

請見廟方介紹:
https://www.dianangong.org.tw/?act=menuinfo&ml_id=20210715006











正門及石獅:





日式石獅:原日據時北斗神社的守護神獸:狛犬(昭和13年10月6日(1938年)設置),北斗神社廢除後將這對神獸移置到奠安宮,是相當罕見的日本風格




奠安宮還有以下古蹟:

清代古牌匾:總計有海疆靖鎮、后德同天、瀛海慈航、坎德流芳、德可配天、澤遍海邦、奠安海國等7塊(請原諒筆者不太會用手機拍照、光線很暗抱歉!)

坎德流芳匾

后德同天匾


瀛海慈航匾

海疆靖鎮匾

澤遍海邦匾



此外還有以下古物:

嘉慶年間神桌:嘉慶13年(1808年)奠安宮遷建北斗街後製成的神桌。

建街首事牌位:北斗建街時由武舉陳聯登、文舉人楊啟元、監生陳宣捷,街耆高倍紅、吳士切、謝嘐等負責統籌規畫,為紀念這些人於道光2年(1822年)在奠安宮安置祿位,彰表其貢獻。

古銅鐘:奠安宮有3座古銅鐘,最早為光緒9年(1883年)所鑄,另2座分別為大正5年(1916年)及1966年所鑄。

明代宣德爐:據傳聞湄洲祖廟世襲轅門官楊文德來台,曾贈送兩只明代宣德爐與奠安宮,一只進香用(前往湄洲進香),一只做交香用(各地前來進香、會香使用)。

奠安宮正殿及樓上等照片







奠安宮樓上有一尊雄偉的觀世音菩薩、高達14台尺三寸,是以一千七百年樹齡的紅檜整塊原木彫刻而成,是非常罕見的大型木雕神像。



奠安宮廟上方後方的各種雕刻





奠安宮前街道的建築也很有古意,值得逛逛街有許多美食可吃


開基祖廟福德祠:又稱福安宮,位址為:福安巷1號,有傳說此土地祠初建於康熙58年(1719年)、廟產也一直登記在奠安宮管委會名下。一般台灣地方發展都是先祭拜地基主,住戶擴大成村里才有土地祠、繁榮後才建媽祖廟,此廟可能先於奠安宮(康熙57年(1718年))。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C%97%E6%96%97%E9%96%8B%E5%9F%BA%E7%A5%96%E5%BB%9F%E7%A6%8F%E5%BE%B7%E7%A5%A0






福安宮牆上石碑及殿內:






保安舘:地址為:新市街37號、鄰近北斗紅磚市場,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當地居民為祈求平安至鹿港迎請蘇府、楊府王爺奉祀,該廟有「蘇王爺移北斗溪(寶斗溪)」的傳說,道光年間北斗溪(東螺溪)水災,適逢蘇王爺出巡乃作法將溪水引到他處,水患消除。

詳見維基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C%97%E6%96%97%E4%BF%9D%E5%AE%89%E9%A4%A8







保安舘殿內:




富美館:地址為:光復路196號,為蕭府王爺廟,建於光緒3年(1877年)、光緒7年(1881年)遷建到現址,請參見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C%97%E6%96%97%E5%AF%8C%E7%BE%8E%E9%A4%A8






富美館殿內:




普度公壇:地址為光復路54號,建於1798年(嘉慶3年),祭祀普渡公為鬼王造型、左手持斧頭右手持幡,也祭祀地藏王菩薩。據當地居民說,此地離舊濁水溪不到1公里,早年常大水災但大水流到該廟前就停止。當地還傳說北斗奠安宮供奉的東螺媽曾向武舉人陳聯登託夢,指大水將淹沒普度公壇一帶,隔日東螺溪果然發生水災。壇前的水泥圓桌下方為被封古井、榕樹為北斗重要老樹。







壇前的水泥圓桌下方為被封古井、榕樹為北斗重要老樹








民國53年(1964年)彰化縣前縣長呂世明題廟匾





寶藍宮:地址為:地政路322號,建於嘉慶23年(1818年),主要祭祀朱、邢、李三王爺,請參見中研院網站介紹: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hanghuaCounty/beidou/0719001-BLG

牌匾為昭和10年(1935年)





寶藍宮殿內及雕刻: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斗教會:位置為元市街9號,建於1923年



東螺開基祖廟天后宮(七娘媽):地址為宮前街1-14號,建於2009年,該廟又稱為舊社街媽祖廟。可能是源於北斗最初地名「東螺」、最早街市興建於乾隆年初,位於東螺溪南岸舊眉庄(今彰化縣溪州鄉舊眉村一帶)。嘉慶年間漳泉械鬥和東螺溪氾濫,居民才向北遷移在東螺溪北岸河洲高地上的寶斗庄另建新街市「寶斗」。因此該廟應為最早的開基天后宮,自湄洲迎靈媽祖神像,但1805年(嘉慶10年)械鬥水災等,東螺天后宮灰飛煙滅,近幾年自彰化縣溪州鄉迎回一尊供奉於民家的軟身東螺媽。2009年東螺文化會館落成與東螺媽行宮入火安座大典,籃城里數十位居民帶著祖先當初奉請至埔里的媽祖神像同來慶祝

該廟媽祖有一個傳說:有一天媽祖現身東螺,當居民都聚集後,媽祖開示:「東螺街將洪水氾濫及戰亂宜速遷離避難。」,不久後多東螺溪氾濫及海盜蔡牽入侵台灣(這段與史實有符合,1805年蔡牽自稱「鎮海王」,船隊包圍高雄鳳山),幸好媽祖顯靈讓居民逃過一劫。不過東螺媽祖因洩漏天機遭天庭懲罰,廟宇遭到毀壞成為無廟神明,到處在東螺各庄頭民宅輪值祭祀。直到民國87年(1998年)東螺媽祖被請回北斗鎮的林建成先生家,這位師兄發願努力集資後2000年東螺開基袓廟天后宮建廟完成。

而東螺媽祖除了被漢人供奉外,也被彰南平原的平埔族祭祀,故在廟中擺放一尊超過兩百多年歷史的木雕神像「番老太祖」,據說這尊神像是此地平埔族祖先,受漢文化影響,把祖靈「老太祖」雕刻成「番老太祖」。這尊神像除頭戴平埔族頭飾,前方刻有台灣土狗的平埔族元素外,神像身穿漢服,可知「番老太祖」是族群融合產生的信仰。

以下為詳細說明: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hanghuaCounty/beidou/0719005-THG






傳說200多年歷史的平埔族番老太祖神像,腳下有台灣土狗雕刻




戶外石刻有標哥顏清標題字



北斗紅磚市場:歷史可追溯到明治32年(1899年)北斗街設置臨時市場,不敷使用於昭和6年(1931年)擴建於昭和10年(1935年)落成啟用,維基介紹如下:






市場內目前有文創品牌及飲食攤,很漂亮的古市場改造




北斗郡守官舍(彰化縣二二八暨人權紀念館):地址為地政2巷18號,是一個典雅的日式建築,最晚於昭和12年(1937年)前就出現,請參見國家文化資產網介紹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80421000002











走在北斗街頭,也可以看到如同長裕商店(地址:元市街58號,奠安宮前)這樣的歷史建築,這些建築建於大正13年(1924年),後來改為「中央旅社」,是二戰後南彰化規模最大的旅社。走在北斗街頭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回味一下歷史的軌跡。 







比如隨意走走,看到這個金協春米店(斗苑路一段66號),也是傳統日式建築,這就是北斗令人驚豔的地方。




此外北斗鎮據耆紳陳亮居遺留手稿,日本政府開鑿八口水井,後僅存四口,地點分別在普渡公壇前埕西南角、七星里蘇府王爺廟與北斗紅磚市場旁、居仁里謝百江宅、北斗奠安宮前埕西南角四處。

地方也有記載七星古井七口古井,分別如下:

奠安宮廟內,媽祖神台下方
奠安宮前庭
北斗紅磚市場
北斗普度公壇
北斗舊戲院圓環
北斗大眾爺廟
北斗保安館


新竹縣關西鎮古蹟廟宇介紹:太和宮三界廟建於嘉慶17年(1812年)泉州墾戶陳自仁連際盛開墾美里庄關西鎮、鄭氏祠堂建於道光14年(1834年)、羅氏祠堂、關西天主堂(耶穌聖心天主堂)建於1956年

$
0
0

這是六月經過參觀的關西鎮古蹟瀏覽,去關西鎮一定要吃一下客家料理。




第一個介紹的是太和宮:地址為:新竹縣關西鎮東興里大同路30號,是新竹縣定古蹟,請參考維基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9C%E8%A5%BF%E5%A4%AA%E5%92%8C%E5%AE%AE

乾隆58年(1793年)墾民陳自仁(泉州人組成「連際盛」墾拓)呈請福建總督批准開墾美里庄(今關西鎮)。乾隆年間連阿盛發起在當地爐主宅輪流奉祀三官大帝,因不斷受原住民侵擾,地方人士募款建立可作為防禦中心的廟宇,即關西太和宮前身,稱為「三界廟」。當時陳自仁因受不了泰雅族侵襲於嘉慶年間放棄該地,並由衛阿貴承接。

後來衛阿貴等人在嘉慶17年(1812年)發起募款重建三界廟,兩百年來成為關西當地客家人的重要信仰中心。原址位於復興庄,同治5年(1866年)由黃台三等人發起改建,廟遷至今關西分駐所一帶。




當時燈籠結綵非常漂亮!參拜路線圖如下:





太和宮廟中許多剪粘、泥塑及交趾陶皆為姚自來作品(1910明治43年出生、知名的匠師,2007年逝),木作部分是大木匠師徐清(1876-1950年)的作品。主持木作、壽梁上有徐清題字,泥塑匠師為泉州陶匠蘇陽水、門神為李登勝所繪、石雕部分出自蔣梅水。極具藝術價值。








太和宮殿外的雕刻、以及樑柱上的雕刻






廟內的石柱、石刻等都頗具古意




廟內匾額



廟後方有個古樸石刻,但目前查不到資料




另外當天去了關西鄭氏祠堂,但可惜沒有開放參觀,只能在外面拍照,地址在:關西鎮北斗里6鄰明德路56號、建於道光14年(1834年),以下是維基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9C%E8%A5%BF%E9%84%AD%E6%B0%8F%E7%A5%A0%E5%A0%82

關西鄭氏家族六世祖鄭清雅二十歲前後自廣東饒平來台,在臺北鶯歌尖山下橋頭附近居住下來。後來九世祖鄭成珋在乾隆末年遷居蘭陽頭城經營金飾製作店舖,並在二結、三結及四結進行開墾事業。道光14年(1834年)鄭成珋擔心閩粵械鬥再度遷居淡水廳竹北二堡鹹菜甕,並在關西北門口附近墾地,更在此前後興建鄭氏滎陽祠堂。







另一個古蹟可能是羅氏宗祠(但未能確定、正在整修中未能進入參觀!)

可參考以下資料連結:引用自319旅行事誌--關西羅氏宗祠、攝影/文字:阿達碼

https://naturallybread.yam.org.tw/2008-oldhouse/oldhouse-08b3/oldhouse-08b3-index.htm






最後一定要介紹關西著名的地標:關西天主堂(耶穌聖心天主堂)地址為:關西鎮北斗里正義路126號,佔地2350坪,從國道3號下來進入關西鎮就可以看見這顯著地標。1954年4位外籍神父來到關西、1956年馮道南神父創建,擁有哥德式尖塔建築、灰白相間的洗石子牆以及拱型的彩繪玻璃窗,是非常漂亮的教堂。








苗栗縣苑裡鎮陰廟萬善廟介紹及鬼厲文化:廖府先生公、三聖水櫃公祠、社苓里文昌萬善祠、山柑老茄冬樹、舊社里嬰仔公祠、山柑萬善祠、田頭家李大哥廟、西勢里義興祠(義勇爺萬興公合併)、山腳里路嬌姑廟、大甲日南孟春黃苗祠、大甲泉州公祠、南門萬善堂廖先生公

$
0
0

今天要介紹故鄉:苗栗縣苑裡鎮的奇特的信仰,也就是陰廟的信仰,台灣從荷蘭時代開始吸引漢人來台開墾,經歷鄭成功、清初海禁後來開放,我們的祖先橫越黑水溝來到台灣,面臨台灣當時蠻荒環境,可能有疾病、有危險野外環境、還有漢族和原住民衝突,請參考筆者撰寫:台灣開發史上的原住民與漢人衝突:台中市霧峰區七將軍爺廟建於乾隆20年1756年舊名兵慶祠南柳里新厝路148巷、大里七將軍廟、草屯南投七將軍廟

文章連結:https://reurl.cc/4W8WvX

台灣開拓歷史上,許多先民因為疾病、未知環境、水災天災、原漢衝突等,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因此台灣各地都有許多的陰廟祭祀傳統,很多厲鬼傳說流傳在民間,民眾會在無主屍骸或是意外發生地點(或附近)興建各種陰廟:如萬善祠、萬善堂、或是相關的祭祀點,逐漸發展成今日我們所見的陰廟信仰。

因此現在就為大家介紹故鄉:苗栗縣苑裡鎮各種陰廟厲鬼的祭祀:

我們特別依照這篇文章<蓬山冥府話滄桑—見證先民血淚的鬼厲信仰>,作者是:苑裡高中同學:潘佳佳、王志男、陳冠吟、楊蓁頤,指導老師:郭勝宗、駱昌宏。依照這篇文章介紹走訪其中部分陰廟,文章連結如下(可直接下載):

http://cls.lib.ntu.edu.tw/laihe/document/%E7%AC%AC%E4%B8%89%E5%B1%86%E4%BA%BA%E6%96%87%E7%8D%8E/%E5%8F%B2%E5%9C%B0%E7%B5%84%E7%AC%AC%E4%BA%8C%E5%90%8D%EF%BC%9A%E8%93%AC%E5%B1%B1%E5%86%A5%E5%BA%9C%E8%A9%B1%E6%BB%84%E6%A1%91--%E8%A6%8B%E8%AD%89%E5%85%88%E6%B0%91%E8%A1%80%E6%B7%9A%E7%9A%84%E9%AC%BC%E5%8E%B2%E4%BF%A1%E4%BB%B0.doc

1、嬰仔公祠:位於苑裡鎮舊社里德喜橋北岸西側,祭祀某次水災漂流一童屍,有一個骨甕和土地公神像、廟中有部分玩具,縣道121往社苓大甲方向,過德喜橋右邊彎過去河道下方,要注意看才會看到。





2、社苓文昌萬善祠:位於社苓里11鄰、國道三隧道旁邊,在社苓福德祠(社苓122號之16)旁邊。這是開墾過程發現的無主屍骨,改建時求卜賜「文昌」之名。


3、社苓里山柑萬善祠(又叫山柑萬善廟、萬善堂):位於山柑里9鄰,碑文記載開墾時收容無主骨骸。



社苓里以前是日北社分布地區之一,日北社由南日社分出,是南日社之北社,雍正年間奏摺有紀錄:雍正10年(1732年)福建總督郝玉麟奏摺載有「大甲東、南日南北等社,士官、通事率男婦共六百餘名餘名執旗掛彩跪投軍前,情願出力堵截兇番。

請參閱以下文章<日北社的社址與境域>,連結為:

http://data.sj.mlc.edu.tw/sj/sj_creat/spring/homepage/about3.htm

引用文章介紹如下:

日北社之社址在今苑裡鎮舊社里,俗稱舊社庄,是因襲南日社之社址,乾隆年間除舊社聚落以外,在古亭笨庄邊也有番社,該處隔番仔田溪(房裡溪)南側,是社苓里虎尾寮庄,應同屬古亭笨社聚落,在虎尾寮庄西側尚留有荒塚,是聚落留下遺跡。下社苓庄是指社苓下庄及下竹圍仔庄,已因水災流失(在今社苓郭家下竹圍北邊),是日北社聚落之一,留下社苓庄土地公廟及牛埔荒塚為見證,而牛埔邊農民整地發現埋沒之房屋地基及瓦礫是聚落遺址。溪心庄在山柑庄西「相合湧」(泉州發音三角湧)的地方,有大甲通苗栗官道經過,也是日北社聚落之一,西北側是貓盂社之境域,在水災流失後留下大寮及大墩之荒塚,這個荒塚就是上述兩間萬善祠之間範圍:大正元年(1912年)山柑庄王清淵(山柑最大王姓族群)開墾大墩,興建萬善祠一座,奉祀無主骨骸。

舊社里住於房裡溪中游的兩岸,是道卡斯族日北社舊址,日北社包括今日福田里以東,南至大安溪,北至西湖,相傳由於族群人數增多,一部北遷至新埔,另一支遷到現今日南建社。因此原居住地就稱為舊社,光復後成立舊社里。

萬善廟附近已經蓋了很多現在住宅,在國道3旁邊因交通便利地價也不便宜,以前這邊就是官道連接大甲至苑裡,推斷應該是很熱鬧的聚落,但因為水災導致許多無主屍骸,後來開墾田地被挖出來,因此興建這兩間萬善祠廟收容。




萬善祠附近可推定是過往日北社重要的聚落,再過去社苓崁頂也是日北社聚落,刺竹圍在日治時期拆除,留下一棵數百年刺桐老樹一棵,鄉親可以來看看歷史上日北社,欣賞田野風光,附近已興建眾多住宅。









4、三聖水櫃公祠:位於
苑港里4鄰苗39鄉道59之1,是苑裡海港神奇的傳說之一,相傳時代約為清末日治之前。




維基百科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89%E8%81%96%E6%B0%B4%E6%AB%83%E5%85%AC%E5%BB%9F

相傳有一個水櫃飄到今苑裡鎮苑港里海邊,漁民打開後發現內裝三具屍體。依居民陳順說鐵釘是由裡面向外釘死,研判他們是自己躲入水櫃要逃生,因缺少食物與飲水而死亡,當漁民抬上岸擇地埋葬,但搬到離海岸不遠時繩索卻斷掉,當時天色已黑,大夥相約翌日清晨再處理,第二天繼續處理時櫃子已覆蓋一層厚沙,看起來就像一座墳墓,漁民就在此立碑作墓。






5、田頭家李大哥廟:廟有兩座,實際參訪是客庄里1鄰(縣立苑裡高中東側),另一座在
客庄里1鄰(縣立苑裡高中西北)。奉祀主神為林爽文事件時(乾隆51年、1786年),苑裡地區響應林爽文的地主李同。李同因協助林最後失敗被殺,土地也被沒收,另覓田佃耕種,稱為叛田、抄封田(乾隆年間苑裡堡抄封田有46甲3分9釐,現今山腳國小、致民國中都屬之)。然而耕種叛田的佃農並不安穩,地方亦不安寧,佃農乃發起為田頭家李同祭祀,稱為田頭家。初時尚未建祠,僅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及二十九日在戶外呼請供奉,光復後才有私人供資建廟。






6、西勢里義興祠:(原為義勇爺,後與房裡里萬興公合併):位於西勢里11鄰,祭祀苑裡當年開拓時挖出的無名屍骨及族群械鬥死亡的人(咸豐3年、1853年,苑裡鎮、通霄鎮發生閩粵械鬥與漳泉械鬥,後來通霄街成為粵人(客家人)群居地,苑裡街成為漳州人群居地,泉州人往南於房裡莊以北重建新街,後稱房裡街。

房裡老街介紹請見筆者文章:苗栗縣苑裡鎮房裡古城古蹟:順天宮建於雍正2年(1724年)、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大約道光16年(1836年),時任晉升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婁雲立碑、蔡泉盛號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

文章連結:https://reurl.cc/l7XNjl





義興祠附近可看見房裡城紀念碑、涼亭,以及當時護城河,現在是稻田灌溉溝渠。




7、廖府先生廟:位於苑裡鎮福田里39號,這是筆者從小深刻記憶,每年農曆8 月初8廖府先生廟誕辰,周邊鄉親都會宴客,位於社苓里奶奶家也會擺好幾桌宴客,這是我小時深刻記憶。廖府先生廟應該是苑裡鄉親濃厚的回憶之一。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E5%BB%96%E5%BA%9C%E5%85%88%E7%94%9F%E5%BB%9F

廟建於咸豐年間,1933年重建。1967年拜亭腐朽,改建水泥拜亭,幾次想翻修但擲筊請示都未獲同意,後來管委會提議在舊廟外蓋新廟解套,2005年9月5日重建落成。

廖府先生廟最靈驗是求取藥籤,盛行程度連苑裡中藥房會詳細抄錄廖府先生廟藥籤內容,只要信徒報出籤號就能抓藥。信徒還會擲筊請回用紅紙包裹「先生公」一小部分骨骸擺在自家祭拜,有的事後會送回廟內。






同場介紹大甲鎮兩座陰廟:其實距離苑裡非常近,可以抽空一起去看!

1、孟春黃苗祠:位於大甲區孟春里臨江路54巷1號,黃苗祠主祀黃苗神,早期墓牌位是黃林高,被尊稱為黃林高伯,後來正名為黃苗先生公。據說黃苗公生於道光20年(1841年), 乃后里墩仔腳庄人。自幼好學且樂心助人,蒙有緣師傳授漢方精萃及武藝。青年時期貧富懸殊,對官府仗勢欺凌深感痛恨,常行俠仗義濟弱扶貧,也讓后里張員外讚賞並聘為武保鑣。常劫富濟貧傳為佳話,亦受道上尊敬。但一次不測被判於大甲街斬首示眾,後骨骸由地方士紳(頂溪林姓及高姓富家)安葬(即黃苗祠右後方50公尺處), 用土角草寮為塚並立碑為記受後人膜拜。據說黃苗公經常顯靈於大甲地區行醫濟世,許多受幫助者為答謝按址拜訪,才驚覺是黃苗公顯靈。

後大甲鎮公所擴寬道路在今經國路段,出土許多先人遺骸、無主枯骨及大安溪飄流屍骨,請示黃苗公應納,擇日安靈受其香煙。

中研院網站連結介紹: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chungCity/dajia/0603022-MCHMC






2、大甲泉州公祠及萬善堂(廖先生公):位於大甲區順天路15巷(巷內),石碑文刻有泉籍先民,大部分研究學者認為此廟應是戴潮春事件(同治元年至3年、1862~1864 年)後建立。

該廟位置位於大甲城南門口,是古時連接大甲以南地區的道路。戴潮春攻入大甲城時,此地屬於第一戰線。

廟內奉祀兩神像分別為紅衣義烈公(孔觀察)及藍衣溫陵公(秋曰覲,擔任過彰化知縣、1861年真除為淡水撫民同知。翌年戴潮春事件陣亡於大墩(今臺中市)的大墩烏日莊之役)。歷史記載戴潮春時清朝解救大甲城的官員為臺灣兵備道孔昭慈,極有可能為廟內奉祀的孔觀察。部分學者及廟方人員認為,此二位神明應是戴潮春事件時犧牲的清朝官員。







在大甲南門附近、
泉州公祠附近有一個萬善堂廖先生公,這個目前查不到歷史資料、正在努力中:









最後介紹女性的陰廟路嬌姑廟:請參見筆者撰寫介紹苑裡山腳里、大甲路兩座路嬌姑廟,文章標題:台灣奇特信仰:大甲路嬌姑廟建於道光28年(1848年)及苑裡鎮舊社里盧府嬌姑娘祠、大甲古城建於道光7年(1827年)四城門實地考古、戴潮春之役林春娘三次祈雨林氏貞孝坊建於道光28年(1848年)

文章連結:https://reurl.cc/2E3Kma


苗栗縣苑裡鎮地區古宅彙整介紹:苑裡歷史崩山八社又稱蓬山八社,苑坑里蕭家古厝、苑坑何厝迎薰樓、福田里鄭良珠古厝、舊社里李家古厝及各里古宅

$
0
0

今天要來介紹一些平常蒐集的故鄉苑裡鎮的一些古宅,歷時大約3個月實際走訪這些建築。說是古宅可能只是建築古老,但並未被列入真的古蹟或歷史建築,可能建築時間在70年以上,由於鄉村人口逐漸流失,利用這段時間到處探查拍下來,如果鄉親們有認識的請告知是那些家族的祖屋或故居,未列入古蹟可能這些老建築有一天會被拆除改建、或是任由歲月頹圮,希望這些照片可以稍微紀錄。

苑裡古宅最著名有兩處,已經有很多介紹本篇不再介紹:

苑裡房裡蔡泉盛號:創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位於苑裡鎮房裡里16鄰40號,為二進一院的四合院建築,是苑裡「房裡蔡氏家族」古厝,「泉盛號」為蔡氏家族販賣帽蓆的商號,蔡家發展展於明治30年(1897年),昭和元年(1926年)興建蔡宅。

可參考筆者先前文章<苗栗縣苑裡鎮房裡古城古蹟:順天宮建於雍正2年(1724年)、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大約道光16年(1836年),時任晉升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婁雲立碑、蔡泉盛號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連結為:

https://terrylogin.blogspot.com/2023/06/blog-post.html

另一股宅為山腳蔡家濟陽堂:建於嘉慶末年迄今約200年歷史,2010年被列為苗栗縣定古蹟。蔡氏原籍福建泉州,相傳祖先於乾隆初年來台務農經商,富甲一方。第二代子孫高中貢生,特聘請福建師傅來台建造此宅,歷時10年建成。後正屋左右再加蓋三落護龍,佔地六百多坪,極盛時約百人居住於此。

請參考文化部介紹: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03802&IndexCode=Culture_Place

對苑裡鎮歷史有興趣朋友可參考這篇文章,作者:李宗信、歷史上的崩山八社,引用自原住民族文獻第12期(2013年/12月)

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144

引用該文章內容如下:

崩山八社,又稱蓬山八社。儘管荷蘭時代就已有Pangsoa(崩山)及其周邊聚落的記載,不過所謂「崩山八社」的統稱,卻要到1717年(康熙56年)的《諸羅縣志》才首次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崩山八社」一稱,只出現在清代的官方檔案或地方志,民間的土地交易契約文書,則尚未發現任何與「崩山八社」或「蓬山八社」簽立契字的案例,因此學者多將之視為一稅賦單位(tax unit)、虛擬的社群或集稱。

日治初期,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將崩山八社中的通霄社(即吞霄社)、貓盂社、苑裡社(即宛里社)、房裡社、日南社、日北社、大甲西社(包含大甲新社、頂店社及社尾社)、大甲東社及雙寮社(包含東勢社及西勢社),歸屬於道卡斯族(Taokas)。


乾隆年間臺灣輿圖內的中部各番社。(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社址分布

若以明治34年(1904)的行政區劃呈現,崩山八社的社域範圍大致坐落於當時的苗栗二堡、苗栗三堡,以及一部份的苗栗一堡;北與同屬道卡斯族的後壠社、貓閣社交界,東鄰巴宰族岸裡社域,南則隔大甲溪與拍瀑拉族的牛罵社相望。就自然地理而言,崩山八社分布於臺灣西北部,主要由苗栗丘陵帶的通霄丘陵、大甲平原及后里臺地所構成;自北而南,分別橫跨通霄溪、南勢溪、苑裡溪、房裡溪、大安溪、塭寮溪及大甲溪等流域。至於崩山八社的社址坐落,詳如下表所整理

資料來源/李宗信,2011,〈崩山八社租業的形成與終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以下介紹2023年初至現今的田野所見古宅:

1、苑坑何厝迎薰樓:地址為:苑坑里7鄰74號,可見以下介紹: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02190

苑裡鎮苑坑何厝迎薰樓創建於大正、昭和(1920至1930)年間,「薰」有溫暖、和煦之意,象徵主人的好客與祥和。何家祖籍福建漳州府平和縣,開臺祖指派公於乾隆初入墾苑裡,傳至6代,開來公以家中積蓄大量購置農地,收租致富,始建豪宅。

門額書有「盧江世澤」,由一對獅子托起,門側有對聯,何厝入口為三開間門樓,木型馬背式屋頂,門額正面刻有金字「迎薰樓」,目前看起來有人居住,但入口處已經傾圮一部分,房屋側的田野非常遼闊,視野很棒。









牆面以及石柱、樑柱雕刻都非常細緻漂亮









2、苑坑里蕭家古宅:位於
苗栗縣苑裡鎮苑坑里4鄰33號,主人非常熱情,堂號為蘭陵堂,是建於1940年左右的紅瓦土埆厝。門楣上有1941和1942年房屋稅籍牌。古厝大廳的神明像畫在紙上,是非常稀有的神明畫像。大廳中脊約有一百多年。

以下是官網介紹:

https://tourist-attraction-4004.business.site/?m=true











屋內正廳也有很多古物,可以細細看,神明像是稀少的畫在紙上樣式。



3、社苓里古宅:位於社苓里15鄰176、177號,堂號為河東堂但未能推斷姓氏。







另一側屋為社苓里15鄰176號







4、蕉埔里古宅:位於蕉埔里3鄰29號,從山腳國小往三義方向、沿著縣道130一直往蕉埔走,看到灣麗砂糖橘生態農場往右小路走,一直往大南坑走,當地地名叫作湳仔坑,沿路幾乎都是果園,風景秀麗!




門口有一棵大樹,應該樹齡也超過數十年



目前還有人居住,旁邊的土角厝算是非常完整,但非常擔心保存不久會損壞!











5、苑港里古宅:位於苑港里6鄰75號,在西濱公路及苑裡港附近,旁邊有後代居住但古宅無人居住。



















6、福田里鄭家古厝:筆者探查到福田里有幾處古宅,但缺乏資料如有機會將一一查明,如有鄉親知道請務必分享!根據苑裡鎮歷史記載,福田里古稱為田寮,位於苑裡溪南岸與房裡溪北岸之間的廣大平原,最早有鄭、陳、黃三姓移居開墾,築草寮居住而得名。《台灣姓氏堂號考》記載「雍正年間鄭道入墾苑裡田寮。」,田寮是苑裡早期漢人進入開墾的聚落之一,另有文書記載乾隆40年貓盂社番瓦厘大鼻立絕捕地契捕地在日北社田寮前。

光緒18年(1892))田寮圳修建後福田里即成為苑裡土地最肥沃的大穀倉。蔡振豐修撰《苑裏志》就有「田寮早獲」為苑裡八景之一,並有詩描述豐收景致。

A、福田里7鄰84號古宅:堂號為滎陽堂,聽居民說本宅已有上百年,目前有濟公問事。2016年大苗栗新聞有報導應為鄭家古厝,報導如下:


古宅為苑裡鎮僅存雙燕尾翹脊的民居古厝,應為雍正年間入墾「田寮」的鄭道後裔鄭良珠家族所建。根據歷史此地清朝時名為瓦厝內,福田里7、8鄰由鄭良珠家族建傳統三落二院,二對護龍之合院聚落,俗稱「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前有魚池,後有果園,四角各有水井一口,是雍正年間鄭道入墾田寮之後裔,《苑裏志》記載「咸豐三年閩粵械鬥,各街莊被粵人燒毀,惟田寮鄭玉慶雇民丁自守,保全不陷…。同治元年戴潮春反清,田寮鄭用自備斧資,帶壯丁五十名隨游擊鄭榮平亂,以軍功授守備職。」可見當時為地方望族的鄭家保衛家鄉的決心。





B、福田里13鄰167號李家古厝:
堂號為隴西堂,此地古時稱為山仔腳,因位於印斗山東側山腳聚落而得名,居民以李、洪姓氏為主。小路上有標示李家古厝











C、福田里福田120號:堂號為滎陽堂應為鄭氏後裔,仍有人居住,右半部有部分損壞,面積不小







屋頂屋瓦及柱子等雕飾:







外側另一進建築,有人居住,可看看石柱頂部及基部,以及磚牆,還有外側的土角厝建築:





D、福田里福田118、119號:夕陽西下光線不好,拍的模糊請見諒,無法確定是何建築,望鄉親告知







屋頂屋瓦及土牆,很擔心無法保存太久




E、其他古厝:
鄉間小路上另探索到以下三間古厝,也希望繼續找資料解密:

a、堂號滎陽世澤:應為鄭氏後代




b、堂號滎陽堂:應為鄭氏後代



c、破舊的瓦屋:在一條彎曲小路側,損壞情況比較嚴重,看起來無人居住


F、12鄰梁厝:福田里12鄰是梁姓家族聚落而得名,據其祖記載「康熙末年遷居貓盂莊,因火災遷田寮莊。」是早期開墾苑裡姓氏之一,田寮早期姓氏為聚落的地名尚有5鄰林厝,又名紅牛土埕、6鄰黃厝、14鄰王厝、15鄰孫厝、古亭租1鄰尚分為頂陳及下陳兩聚落,下陳又名大稻埕。





土角厝對面路旁(福田152號)有一株百年以上古樹,詢問旁邊居住的90多歲阿嬤,表示這樹在她嫁過來時已經枝葉茂盛,不知有鄉親知道歷史及年紀嗎?




G、福田里137號古宅:堂門聯為東里家聲,應為鄭氏後代,本建築位於福田里活動中心附近,但不知是何建築,年代不若其他古宅,應為比較近代的建築,側邊為土角厝。









7、田心里1鄰3之15號:堂門聯為蘭陵世澤、應為蕭姓古厝,門口處有人居住但古厝應無人居住鎖起來(有無發現亮點:瞇眼貓咪喔!)













可以多看看屋頂屋瓦以及屋脊、花紋的設計







8、舊社里李家古厝:在全家便利超商、天主堂中間進去,位於舊社里76號,清朝時今日舊社里八至十二鄰,稱為舊社莊,是南日社之所在地,雍正年間黃叔璥《台海使槎錄》記載「南日山腳立石為界」,指今日的山腳。而今日鎮立托兒所附近,因水災流失此處成為高底崖岸,道路旁有沿階梯而上的地方,稱為崁頭。

李家古厝資料也需要查證,未來繼續努力!









可以看看樑柱、石柱及窗戶等設計






台中市梧棲區真武宮介紹:鄰近台中港(梧棲港)建於道光25年(1845年)真武宮文獻考證及照片!

$
0
0



「威昭瀛嶼」匾為戴潮春事件後同治3年(1864)彰化知縣王楨及守備鄭榮為叩謝玄天上帝而獻贈。

今天介紹台中市梧棲區、鄰近台中港(梧棲港)的真武宮,是道光25年(1845)由蔡大聘等6名水郊郊商,創建於當時梧棲港前。
地址為:梧棲區中和里西建路104號,以下是台中市文化資產處介紹:

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building?uid=33&pid=25

關於郊商維基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83%8A

日治昭和10年(1935)震災後重修,整體廟宇建築保存原閩南寺廟的建築風格與形制。寺廟坐北朝南,三川殿、拜殿、正殿格局完整,廟的建築基地較狹小,拜殿延伸而與三川殿相接,至為特殊。三川殿門面尚為木作,是為硬山式建築,大木結構造型典雅,瓜筒造型優美,屬泉派之作法,線條流暢簡潔,細部裝飾樸實素淨全展露地方匠藝的傳統風貌。

廟內現存「威昭瀛嶼」匾,為戴潮春事件之見證,乃是同治3年(1864)彰化知縣王楨及守備鄭榮為叩謝玄天上帝而獻贈。根據臺中縣縣定古蹟梧棲真武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紀錄:本匾上下落款為「同治元年陸月,統帶淡勇防甲,進攻梧棲海埔厝等庄,二年十一月隨同丁觀察克復漳城,皆叨」、「神佑,同治三年三月吉日,信官王楨,鄭榮仝叩謝」,落款中的丁觀察即丁曰健。

匾文落款最後是「同治三年三月吉旦信官王楨、鄭榮叩謝」,可見此匾是在會攻北勢湳之前敬立的,亦有兼求神明繼續保佑攻伐順利,殲此匪寇,凱旋歸來之心意。類似匾額在台中縣、苗栗縣共有七方之多,除梧棲真武宮的「威昭瀛嶼」匾外,尚有大庄浩天宮的「德保生民」匾、萬興宮的「護國佑民」匾、大甲鎮瀾宮的「慈芘兵戎」、「德保生民」二匾、清水紫雲巖的「慈芘兵戎」匾,與通宵鎮慈雲寺的「慈芘兵戎」匾。七方匾額題詞不儘相同,上下落款則完全一樣。可知王、鄭兩人同為戰友,出生入死,並肩作戰,所以乃一致行動參拜神明,一則祈求庇祐生民,再則祈求剿撫順利,其所敬拜的神明計有: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真武大帝、蘇府王爺等四尊,立匾地區正與當年他們兩人率勇駐守,攻伐剿滅戴黨的地方完全符合,不僅印証文獻史料,補其不足,更說明了戴亂戰役的慘酷與慘烈。

而真武宮題詞獨不同其他匾,極有可能是在進攻福州厝、海埔厝等十數庄的前夕,時官軍駐紮梧棲,兩人不敢確保這場大戰的生死成敗,誠心入廟禱告具有戰神神能的真武大帝,之後三日大戰,果真殺賊無算,焚燬各莊,大獲全勝,故獻詞「威昭瀛嶼」而不是「慈芘兵戎」或「護國佑民」、「德保生民」了。尤其值得進一步析論者:七方匾額,梧棲地區獨占其三,幾近半數,突顯梧棲港在戴案亂事中的重要地位。


廟中的碑文及牌匾:





真武宮的建立年代有以下考證:有說道光10年(1830年)、或有道光26年(1846)年,或道光28年(1848年),也有道光29年(1849年)說法,可考證資料有三(根據臺中縣縣定古蹟梧棲真武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來源為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3_00002203

一、宮中有一梁籤,上書「民前六十三年歲次己酉,新建真武行宮,總理集順號正董事蔡大聘、虎班,副董事蔡金鈔、(金)輟暨外二人同建,民國四十二年仲秋月重修」,由此可知興建年代為道光29年己酉年(1849年),創建者為當時郊商集順號之蔡大聘、與蔡虎班、蔡金鈔、蔡金輟及其他不知名號二人,合計六人;當時廟名為「真武行宮」,且已有正、副董事之分職組織。不過此籤文是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重修所寫,並未能確認是否為清道光原物?或是重修仿製?

二、日治明治30年(光緒23年、1897年)十二月底所作寺廟調查,登記創建年代為道光25年(1845年)。

三、大正初期日人所作《寺廟台帳》之調查,「創立年月日」欄登記為道光26年(1846年)。

樑籤中記載當初創廟者有六人,卻只記下:蔡大聘、虎班、金鈔、金輟等四人,今据《寺廟台帳》記載又得蔡金權一人,尚有一人未知是誰?按黃海泉〈梧棲風土記〉提及:

咸豐己酉(按咸豐無己酉干支,為道光己酉二十九年之誤)建造地藏廟於海岸之處。考係當時海上溺死者多,葬埋於海灘岸,乃建此以鎮之。故廟後有埋骨一所,有存碑之可據。同年蔡牲倡建真武宮,奉祀玄天上帝。

此文因是用毛筆手寫,稍嫌潦草,又有塗註,「牲」字又像「姓」字,因此若筆者個人判讀是「牲」字無誤,果真是「蔡牲」其人,並非指真武宮是「蔡姓」族人倡建,至此,當初創建真武宮之六人均已查考得知,即:蔡大聘、虎班、金鈔、金輟、金權、牲等六人,其中前五人為郊商,蔡牲亦頗有可能是,則真武宮之創建確為蔡姓郊商六人倡建。創建因緣是因昔年赴武當山進香朝拜,加之神為航海守護神,祈求保佑航運平安,經商順利,大發利市,六人遂共同募捐五千元倡建。如是,放眼全台上帝公廟,是直接從武當山分香而來的,殆寥寥無幾,則梧棲真武宮之古蹟價值又增一項矣!

 


廟前石獅及樑柱、屋簷雕刻建築等特色















根據臺中縣縣定古蹟梧棲真武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摘要:

清末唐贊袞《台陽見聞錄》記有:鹿港沿海一帶,港道分歧,南則王功、番挖、西港、麥寮、五條港、下湖等澳,北則草港、福安港、水裡港、梧棲、高密等澳,綿延百餘里,輕貨重偁,皆由鹿港配運。

可見直到清末,鹿港雖有衰退之象,但仍然是中部商業要津,中部地區對大陸內地的輸出入貨物,還是大多經由鹿港出入。清代鹿港位居南北之城鎮市場,甚至遠及大甲溪、北港溪一帶,與這地區的港口聯結緊密,組成一個港口系統,彼此依存互補。但是梧棲港則不然,其種種條件均不如鹿港。台灣早期方志之圖文並未有梧棲紀錄,直到道光年間出版的《彰化縣志》的山川圖才出現「五汊港」,同書〈封域志‧山川篇〉記:「五叉港;海汊,在沙轆庄北。」同卷〈海道篇〉又記:「彰化港口,以鹿港為正口,然沙汕時常淤塞。……近日草港、大肚尾、五汊港等澳小船遇風亦嘗寄泊,惟配運大船則不能入耳。」大船不能出入一語,已充分反映出梧棲港的港口條件,由於梧棲港位於大甲溪、大肚溪兩溪口之間,漂沙嚴重,再加上海口荒埔的大量拓墾,以及地殼板塊隆起上升的原因,時為良港,時為砂壅,港道深淺變化極大,到咸豐年間,往來船隻轉到南方的塗葛堀(約今龍井鄉麗水村,位在大肚溪口)。在同治年間纂修的《台灣府輿圖纂要》〈彰化縣圖〉內註明:「五汊港即梧棲港,大潮深三、四尺,近年新開竹筏港,可泊米船三,四十號。」黃海泉在〈梧棲沿革誌〉記:「當時塭堀西北始初之港地,為河流淘浪南遷,距街之對面約百步,曰竹筏頭。繼則南遷稱翻身港。后又遷向西南曰大港,由是出入必經斯港(即最欣盛之港)。經十餘年間曾幾次為波臣侵襲,舟遷移於南曰新港(安良港之對面)。後復遷舊港,繼又南遷塗葛堀之西,距梧棲一里許。然塗葛堀係偏僻鄉村,居民稀少,商肆寥寥,梧棲商人因設行棧於此,出入船舶但須來梧棲即是明証,也因此才會出現梧棲港有數次興衰更迭的變遷歷史。


總之,梧棲港對清代台灣本島而言,其地位不過是沿岸航運的中繼站,及海岸至近山地區的物產出入港,乃至移民的登陸口岸,因此梧棲雖然在乾隆末年已發展出港口街肆,但港口功能之發揮與市面之繁榮,則以道光時代為盛。明白此一時代背景,才能明白何以梧棲眾多老廟均是創建於道光年間,而不是乾隆年間;創建者率多是行郊的商人階級,而不是農、工的勞動階級。換言之,真武宮與其他諸多老廟之存在,見證了梧棲港口的發展史,也印證了梧棲第一次繁榮期-清代道光時代(十九世紀中葉),此為真武宮古蹟價值之一。 

真武宮正殿、殿內雕刻及樑柱地基等









摘錄自臺中縣縣定古蹟梧棲真武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

真武宮座北朝南,正符合當年梧棲街廓的發展方向。其前空地為昔日的「車埕」,正是港口搬運、進出貨物的交通工具-牛車停放的所在,同時我們也可想像此地是貨物進出的集散地,昔年應該會有許多貯存貨物的倉庫-行棧及郊行的辦公室,甚至廟門口、三川殿也應該是碼頭搬運工的休憩連絡所在。當時的盛況,據前引黃海泉〈梧棲沿革誌〉所載:

在廟乃真武宮、蘇王廟、朝元宮、地藏廟歷史最久。本鎮極盛時乃遜清道光戊申(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起,至辛巳年(按指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共計興盛三十四年)大小行棧有五黃十八蔡之多,其他雜姓共四十六店,楊姓富冠一方。有泉郊、廈郊二郊;廈郊則與鷺江(按即廈門)、漳邑通商,泉郊則與泉邑、汕頭等處往來,商旅日約千計,民戶八十餘,業商者達三分之一,住民大半賴斯港以維生,港灣桅檣如林、貨積如山,竹筏四十餘隻、陸運之牛車四十餘輛、溪船十餘隻、鞍邊船十餘隻,船舶往來每年均超過六百餘次。 

廟門外各種古老石刻及景象:

真武宮旁的真武小徑,地面有157隻彩繪小老虎,可以數數看喔。







真武宮創建根據坊間及廟方資料,大體如下:

梧棲真武宮主祀神明為玄天上帝,創建於道光29年(台中縣寺廟台帳則記載為道光26年),是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二十一都蓮塘鄉(今福建省泉州市轄石獅市蚶江鎮蓮塘村))蔡姓族人,由原鄉玄天上帝廟分靈來台奉祀。蔡姓族人感念原鄉守護神玄天上帝保佑平安渡台,且庇佑在台拓墾有成,創建之初刻意仿照原鄉玄天上帝祖廟格局與樣式來興建真武宮。

大正年間《寺廟台帳》對創廟緣起清楚記載:真武宮主神乃玄天上帝,是從武當山祖廟分香而來,當初創立者有一回赴武當山進香迎回。記載廟創立者為道光26年水郊「蔡金权」祈求航海平安,商業繁昌募捐五千元建築。其中「蔡金权」名字用毛筆潦草寫下,後代誤讀將「权」看成「杯」字,甚至將「金」讀成「水」字,遂出現「蔡水杯」姓名以訛傳訛至今。可見真武宮主神玄天上帝是從原鄉泉州晉江蓮塘縣上帝廟分靈而來的說法並不正確,真武宮是直接從湖北武當山祖廟分香而來的。

最後關於真武宮兩則傳說附在最後,非常有趣提供大家參考!!!

(一)地方耆老口述約在七十年前,日治末期時,當廟方聘請匠師要塑造馬少爺公神像時,正苦於不知如何下手造型時,有一住在陳厝庄(今福德里)的牧童經過,便隨興擺了個執鞭牽牛的模樣,於是泥塑師傅果真照其姿態形塑。該牧童不久隨即病故,民間傳說該牧童羽化成馬少爺公,保護幼童特別靈異。由於該牧童生前最喜歡吃「米粉芋」及「花生糖」,因此鄉民祭拜時,供品一定要準備這兩樣食物,以承其歡,求其靈。

(二)約八十年前,草湳地方出現蛇精附身人體作怪,使地方不寧,狗不吠、雞不啼,瘴癘肆虐、五穀不登,居民痛苦不堪,於是至真武宮求助上帝公平妖除害。上帝公搭乘神轎前往除妖(一說先指示七王爺為先鋒前往收妖),在到達達天宮土地公廟附近民宅時,一時風雨大作,草木皆兵,突見神轎由民宅圍牆的院門衝進,一陣廝殺,院內由吵雜歸於平靜。據說蛇精敗去,不再入庄行害。事平神轎要退出宅門時,竟發現宅門寬度比神轎還窄,則當初如何進入,眾人大惑不解,最後只有由圍牆上方抬出收兵,眾信至今引為神蹟,嘖嘖稱奇。

基隆砲台古蹟介紹(一):槓子寮砲台、獅球嶺砲台及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

$
0
0

基隆是台灣最北邊良港,附近又有新北市瑞芳等產煤,成為清末的重要戰略要地,中法戰爭開始,基隆有許多砲台,我們將一一走訪介紹。

基隆炮台一覽請見下圖:


參考資料:

微笑台灣<用戰爭認識的城市,走訪基隆砲台古蹟之旅>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509

微笑台灣<7大基隆砲台全攻略!蒐集雨都最小砲台、最像電影場景砲台(上)>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4608

關於中法戰爭維基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6%B3%95%E6%88%98%E4%BA%89

又稱清法戰爭、中法越南戰爭,發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間(即光緒9年十一月至光緒11年二月間),是清朝為了保護越南而與法國發生的戰爭。戰事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由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殲滅清朝福建船政水師,擊敗南洋水師,取得臺灣海峽制海權,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和澎湖兩處。戰爭過程中,法軍的陸海二軍雖進展迅速並殲敵眾多,但未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澎湖等地,卻因於滬尾之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全島的戰略目的。

1884年8月5日,由於雙方談判破裂,法國希望佔領基隆煤礦(今八斗子清國井)和破壞馬尾造船廠逼使清廷和談,於是令東京灣艦隊司令李士卑斯率領三艘戰艦強攻基隆,正式揭開攻台戰事序幕。法軍先對基隆港東的大沙灣砲台(今大沙灣石圍)開火,砲台營官姜鴻勝督砲還擊,五發砲彈中有三發擊中法軍旗艦,但三艘法艦火力猛烈,摧毀守軍砲架,並引發一處彈藥庫爆炸,火勢延燒到緊鄰的村莊。10時許法軍派遣陸戰隊約200名由二沙灣登陸,佔領一處高地(今無線山),午後再派水雷分隊徹底破壞佔領區內的砲台設施。姜鴻勝所部則接獲密令撤退,官兵傷亡60餘人。隔日法軍派遣陸戰隊攻入雞籠市街時卻遭清軍福甯鎮總兵曹志忠伏擊而敗退回艦。李士卑斯只好率領艦隊回到馬祖。 由於在基隆的作戰失利,1884年8月22日,法國海軍部長命令中國海艦隊司令孤拔攻擊清朝南洋水師,摧毀福建沿岸海防設施。馬江之役,孤拔乘窩爾達號率遠東艦隊全殲駐福建馬尾的福建水師。時任日本「天城」艦艦長的東鄉平八郎也率艦隨法軍遠東艦隊觀察戰局;後來法軍攻打臺灣時,東鄉亦隨行觀察。

10月初,法艦轉而進攻台灣;劉銘傳於10月3號抽調兵力回防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留下300多名兵力防守獅球嶺及基隆河。到10月4日,獅球嶺被法軍攻下;10月7日至8日法軍800名海軍陸戰隊攻向淡水,當時劉銘傳已事先抽調兵力預防法軍來犯,並且沉船、巨石,守江封港,堵住淡水河口,並在沙崙海岸築堡壘據守,防止法軍直接突入淡水河、控制台北城,且在英方的協助下於淡水河口以水雷佈防,清軍在淡水由台灣總兵章高元、漳州總兵孫開華領兵力抗法軍進攻,法軍陸戰隊只好在淡水河口搶灘登陸,雙方彼此往返衝殺,死傷慘重,最後法軍不支撤退,台北滬尾之圍稍解。10月13日,清軍再增援鄉勇團練,兵力增至6000多人,由於法軍強攻淡水不下,準備再改由基隆方面攻向大稻埕,並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同時,清軍銘字部也再由卑南調軍增援,法軍則增兵至1800人進攻基隆;11月11日,曹志忠欲奪回獅球嶺陣地,發動獅球嶺戰役,仍被法軍擊退,至11月18日法軍欲攻下月眉山,於是1885年1月25日法軍發動第一次月眉山之役,清軍由曹志忠、林朝棟、張仁貴三部共同協防,但不敵法軍,清軍退至基隆河南岸據守暖暖,情勢緊張。從1884年10月到一直到隔年1885年4月,法軍曾多次試圖進軍台北,卻因疾病和大雨而受阻,一直被困於基隆地區:1885年初,法軍海軍陸戰隊和從馬賽調來的援軍法國外籍兵團從基隆向台北進攻,霧峰林家所率領的棟軍及北部鄉勇團練協助劉銘傳成功擋下法軍攻勢;至第二次月眉山戰役,法軍始攻佔月眉山,但仍被阻於基隆河北岸,未能渡過基隆河,基隆的法軍公墓、基隆河南岸的暖暖金山寺塹壕、碇內尖砲台,就是當年戰後所留下。

-------------------------------------------------------------------

看完上述歷史,逛逛基隆炮台是不是很有趣呢?劉銘傳在1884年(光緒10年)8月16日(六月廿六日)被清廷命令以「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9月9日(七月廿日)劉銘傳抵達臺北府就任。10月29日(九月十日)補授「福建巡撫」。光緒11年九月初五(1885年10月12日),慈禧太后據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會同議奏的結果,頒詔決定:「臺灣為南洋門戶,關係緊要;自應因時變通,以資控制。著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常川駐紮;福建巡撫事,即著閩浙總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設事宜,該督詳細籌議,奏明辦理。」。於是《清史稿‧德宗本紀》將臺灣建省時間定在光緒11年九月初五(1885年10月12日),《清史稿‧疆臣年表》也將劉銘傳補授臺灣巡撫日期定在這一天。劉銘傳抵臺後積極整備岸防,得到仕紳林維源、秀才丘逢甲等協助。在基隆也積極建造砲台,就是我們現在要介紹的以下古蹟:

一、槓子寮砲台:台灣割台後,台灣總督府築城部基隆分部根據1899年《基隆要塞防禦(永久)要領書》中,因應準備日俄戰爭而修建「永久防禦炮台」防禦工程。基隆要塞砲兵大隊於1901年3月始建槓子寮砲台,完成於1904年10月。原為台灣省古蹟,2009年公告為國定古蹟。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7%93%E5%AD%90%E5%AF%AE%E7%A0%B2%E8%87%BA




砲台的各種建築:

兵舍區:







庫房區:






砲座(圓形):



從砲座走上山頂,視野廣闊可俯瞰基隆海岸,下方是碧砂漁港及八斗子漁港等,可看見基隆嶼







二、獅球嶺砲台:據傳是劉銘傳為鞏固海防,抵禦法軍入侵,聘英國技師所建,始建於清光緒10年(1884年),位於汐止貫穿基隆的山上,也是國道第一高速公路(中山高)山頂大業隧道上,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據守基隆通往臺北盆地的最後一道防線。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8D%85%E7%90%83%E5%B6%BA%E7%A0%B2%E8%87%BA



從這條小徑上去右邊是三姓公廟,會先到獅球嶺平安宮,




平安宮:創立於乾隆、嘉慶年間,為基隆市歷史最久的土地公廟,獅球嶺是基隆往返臺北間必經要道,平安宮便位交通要道往來商旅多向土地公許願,香火鼎盛。中法戰爭劉銘傳麾下林朝棟及陳輝煌防守獅球嶺,戰爭結束後陳輝煌為感恩土地公庇佑,贈送一座香爐迄今留於宮內成為古物。相傳中法戰爭期間,土地公化身為白髮老翁,持杖掃落法軍,顯現神蹟。平安宮翻修但保留原始廟殿建築於左側、並有神龕、日式宮燈、石碑等文物。視野俯瞰基隆港及中山高速公路都很清晰、但平安宮內不能攝影。






石獅子及日式宮燈,視野角度極佳可俯瞰中山高及基隆港:









逛完平安宮繼續往獅球嶺公園走,可看到獅球嶺主砲臺,目前的西式砲台包括東、西兩座。中央主砲台僅存石造指揮所一座與砲台基座一處,西砲台有早起會維護,沿著獅球嶺隧道小路上去即可見。東砲台則湮沒在荒煙蔓草中,還需要步行大約20至30分鐘,爬上山頂,即可見到被稱為台北吳哥窟的秘境:東砲台。法軍攻打基隆時,稱獅球嶺東砲台為「鷹巢砲台」,因東砲台所在獅球嶺山頭叫做『鷹巢』因此稱其為「鷹巢砲台」。

因本次時間有限,我們只看了中央主砲臺,以及爬上東砲台的三角點(費時約20至30分鐘),詳細資料可觀看以下資料:

【基隆】祕境了幾10年的祕境.台版吳哥窟--獅球嶺北碉堡群.東砲台: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23104

國家文化資產網<獅球嶺砲台>: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0819000025

下圖引用自:健行筆記:納維布魯











上方的碉堡應該是國軍的廢棄碉堡、視野絕佳:




沿小徑再往上即可到東砲台(鷹巢砲台),也是秘境台灣吳哥窟,但本次時間有限未能前往,僅到東砲台三角點,視野一樣絕佳!






三、二沙灣砲台:國定古蹟,
位於基隆港東岸無線電山上,砲台1841年便已存在,今日規模為1886年劉銘傳修築,維基介紹如下:




摘錄維基內容如下:

台灣兵備道姚瑩因鴉片戰爭防範英軍而開始建造二沙灣砲臺工程。1841年9月30日(道光21年八月十六),據台灣地方官員奏報,英國運輸船「吶爾不達號」(HMS Nerbudda)對雞籠岸邊砲台發射兩枚砲彈,打壞兵房一間。在三沙灣砲臺防守的淡水同知曹謹對英船發砲回擊,英船觸礁擱淺,此為清廷臺灣守軍與英國第一次交戰。但據英方文獻及生還俘虜所述,該英船實因遇風觸礁而由舟山漂流至基隆,船難倖存船員卻被拘禁及處斬。據戰後欽差大臣閩浙總督怡良調查,此皆為台灣地方官員謊報戰功(「吶爾不噠」號事件,可參見以下連結:

據台灣地方官員奏報,英船小型礮艦「獵人號」(HMS Nimrod)於1841年10月27日(道光21年九月十三)辰時進入基隆港直攻二沙灣砲臺,清廷守兵立即反擊,另英軍也從二沙灣鼻頭山登岸。數名清廷兵勇受傷,二沙灣及三沙灣軍營住房燒毀,五門大砲損壞。據英方資料英艦「獵人號」1841年10月19日前往基隆海域營救、提出每名100元換取「吶爾不噠」號船難生還者,到27日基隆守軍仍未回復,獲悉船員已被送臺南囚禁,「獵人號」砲擊摧毀二沙灣砲台27座大炮後離去,回航香港。

1884年4月13日(光緒10年三月十八),法國軍艦「樓打號」(Volta,哇爾大號)駛進基隆要求購煤礦被拒;船長福祿諾中校(F. Fournier)認為是清官阻撓,藉機要求守軍否則開砲;在淡水關稅總巡胡美利協助下風波平息。劉銘傳於1884年7月16日(光緒10年閏五月二十四)基隆上岸,審視基隆及淡水形勢,認為全臺「臺南以澎湖為鎖鑰,臺北以基隆為咽喉」。澎湖多島難守,而基隆有煤礦受法國覬覦實為緊要;因此劉銘傳令在基隆港東北角趕造新砲臺(今二沙灣砲臺)安裝德國製新式克魯伯大砲(Krupp guns)。該砲臺缺點是明砲臺無法旋轉、目標明顯。

1884年8月5日(光緒10年六月十五)清法戰爭爆發,法將李士卑斯(S.N.J.Lespès)率5艘軍艦與守軍交戰5小時。因基隆砲臺無法旋轉,法艦由側面攻擊砲臺,基隆砲臺大半被摧毀,火藥庫亦被炸毀。隔日(1884年8月6日)法軍400至500人登陸基隆。清法戰爭後,劉銘傳鑑於二沙灣砲台乃基隆港要津,約1885年後於二沙灣海濱山上構築新式砲台,聘德國人鮑恩士監造,分營盤和砲座區,以禦北台門戶,並題字「海門天險」。

本次探訪是由壽山路直上到中正公園,如果從基隆港東海街可以步行,直通海門天險題字的城門。












二沙灣砲台視野遼闊可直接俯瞰整個基隆港,整個營區非常遼闊,可以想像當時戰略位置的重要。營區內有古墓區,但墓碑已經模糊無法分辨,未能知道埋骨於台灣是哪邊調派的士兵!




砲台遠眺基隆港:





從Nike品牌熱門討論文章談行銷領域的基礎運用

$
0
0

$NKE Nike Q2 FY24 (ending Nov. 2023).


最近在網路上一篇關於知名品牌Nike的文章引發眾多討論,作者為在Nike工作超過20多年(1997年至2022年)、擔任行銷、傳播、品牌策略主管的Massimo Giunco,該文章標題為:Nike: An Epic Saga of Value Destruction,作者的Linkedin文章連結為:https://reurl.cc/Mjvgkm

Clement Tang的Facebook中文翻譯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0doGjY

該文章探討了這家偉大的品牌公司為何失敗,2024年6月28日Nike公佈Q2 財報,股價一天跌掉250億美元市值(9個月內跌掉700億美元)。股價創下2018年以來的最低點,文章提到Nike主要從John Donahue在2020接任執行長CEO後一系列大轉變如下:

1、將品類categories從組織中消除(品牌、商品發展及銷售等)

2、發展DTC(Direct to Consumers)直接面對消費者模式,終止原本領先的批發零售合作。

3、改變行銷模式,採用以數位化主導的集中化及數據驅動模式。

一個偉大的品牌產生問題,不可能只有行銷層面發生問題,其他如組織慣性、組織變革、以及公司文化,策略層面的許多問題,都有可能影響這個創辦於1964的偉大運動品牌公司。該文章探討了許多層面影響,比如以下問題:

執行長並非傳統零售業出身,過往在eBay及數據分析領域,因此上任後大舉投資在程式化的大量廣告,為增加Nike.com的流量(但官網轉換率極低),在程式化廣告和績效行銷方面的投資是過往品牌行銷資源的兩倍或更多。


投資在已經是會員或消費者的人身上,導致後續業務縮小,同時以電子商務為主,過於重視數據驅動,產出太多無效的內容,只關注簡易可衡量的指標,卻忽略了尋找有效但難以衡量的效果。


大幅減少各地區主導的內容和及品牌建立的內容,當地行銷及創意團隊預算大幅縮減,主要被要求增加 Nike.com的銷售。此部分也反應在終止與許多在地商業夥伴及經銷商合作的策略上。


而行銷就是最熱門的數據廣告系統?或是引發大量轉分享的內容?

還是不斷強化電商網站的銷售?抑或是強化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心佔率?或擴大市場滲透(penetration)?

還是虛實整合策略中縮減實體店面?中止與過往合作夥伴關係?想透過直接DTC直接面對消費者來提升利潤?


Nike執行長及John Donahue及品牌總監Heidi O’Neill,在短短三年多之間因為聚焦於數位主導、DTC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策略等,導致其品牌價值、產品價值、毛利率、市佔率等造成品牌價值極大傷害。


而行銷範疇包含:品牌經營、品類管理、產品開發、品質管理、行銷工具管理、通路管理、數據分析、通路促銷等領域,每一個環節都是極其重要的工作,想將企業或品牌經營管理好,不能偏廢押注在某一個特定領域。


行銷的工作極其繁瑣且專業,在數位浪潮下,各種新科技及跨領域運用也因應而生,行銷人員或許會心中慌亂,覺得許多專業知識無法迅速吸收;也可能因眾多數位新方法紛至雜沓,覺得無法融會貫通。但只要回到行銷基本面,從行銷整體領域來規畫思考,最後搭配管理學的組織管理、組織變革、策略管理等,就能夠在數位時代找到基礎且可倚靠的行銷專業能力。

台中市大甲區(大甲鎮)幾棟古宅探勘整理:橫圳陳家紅瓦厝、德化里社尾黃清波祖厝古宅、大甲梁宅瑞蓮堂、東西七路二段紀厝、西岐里古宅、船頭埔陳家古厝等

$
0
0

作者很喜歡在鄉下到處騎車亂晃,常看到很多古宅,因此用不是拍得很好的技術保留下照片,有時候逛一逛發現古宅就拆除、或者部分塌掉,雖然心疼但這就是未列入古蹟的古宅命運吧!因此作者盡量留存,今天介紹故鄉苑裡鎮隔壁、越過大安溪的台中市大甲區的一些路邊古宅

第一個介紹是知名度稍高的陳家紅瓦厝:地址在台中市大甲區賢仁路111號,這個地區稱為橫圳,大甲區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南半葉西部,其範圍大致為武曲里不含東南端及西北部邊界狹長地帶。這地區稻田寬廣,連結大安溪到海邊整個一望無際的田野。


目前整個建築都有人居住,有部分應該是租給外勞朋友!堂口為:穎川世澤陳家,整體面積非常大,左右前後有好幾進。

進入整體建築聚落:



中央正廳及廣場:



從裡面往外眺望


各種建築細節:








古典紅磚的堆砌建法非常迷人好看




左右兩進的建築:



左右兩進門額上書:慎為德首、恕(第二個字看不懂、請專家指教!)行基。






各種精緻的繪畫、但已經模糊但依然很美!






建築的細節,也可看到殘存建材,應該是重修時留下後續使用









前方的稻田,往兩側走可以看到已經倒塌的部分,往正廳後面走,後面有驚喜喔:





兩側很多地方已經倒塌,作為雜物及停車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些有歷史的物品,也可以看到屋頂、梁柱等等細節:







而走過這個美麗的綠色水晶簾,就可以看到後進建築,應該是後代擴展增建,或是做為穀倉等儲存空間。



橫圳賢仁路151號的古宅:這地區目前叫做德化里,也是社尾地區,是大甲的社尾地區,這頹圮的三合院建築是知名的的黃清波黃家祖厝,旁邊就是知名的黃家古宅










社尾黃家古宅:知名的黃家古宅,為私人產業只能從牆外拍到這樣,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介紹:【JUST Old】台中-大甲 社尾 黃氏古厝 黃清波(黃振金)宅

https://justabalcony.blogspot.com/2019/06/just-old_29.html

黃家古宅建於1924年,主人黃清波是「隆源商號」創辦人黃椪(讀音:碰)之子,是當時大甲鎮德化人,1891生,幼習國學就讀大甲公學校,後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部。1911年經營林杸帽蓆製造與販賣並經營鴉片、米糧、國際貿易及土地投資,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

建築採用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更罕見用英文題字:EQUALITY""LIBERTY,表達主人訴求台灣平等自由的願望。





接下來是大甲區南北五路51巷16號的古宅:平陽堂可能為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等姓氏。這個建築有左右好幾進建築,可以觀看一下,有知道的高手可否告知本建築歷史謝謝。


















大甲區興安路66號的建築:應該不算古宅,建築推測為20世紀初期日本時期,有知道的高手可否告知。








再往北邊沿海邊走,來到大甲區西岐里

大甲區如意路41巷1號古宅:主人應該當過西岐里第9鄰鄰長,有知道高手告知歷史,謝謝




大甲區如意路45號古宅:這一帶建築連成一片,如有高手請告知歷史及細節,謝謝








附近的穎川家聲:應該就是陳家古宅,但多數已經頹圮






左側這一進已經倒塌









再往北來到船頭浦,比較靠海邊:

這一間大甲區順帆路125號古宅:google地圖標為船頭浦陳家古厝,為私人住宅未能進入。如有高手知道歷史細節,請告知謝謝












船頭浦社區有許多老宅,也值得參觀一下:





大甲區社尾地區、也是黃家古宅旁的德元宮進去,地址為賢仁路166號的古宅:有梅鏡傳家的文字,如有高手請告知細節歷史謝謝。很獨特處就是入口這個角樓












此外還有大甲德化里東西七路二段上的紀厝,為傳統的三合院構造,還有建於大正3年(1914)百餘年的大甲梁宅瑞蓮堂,也都值得觀看,但本篇收錄比較少見的古宅。

再來是大安區松九路2號的古宅:在大安區松雅保安宮附近,請高手告知歷史細節,謝謝


















南投縣魚池鄉埔里鎮廟宇及古屋:東光村木屐囒石佛公(祏靈宮)櫻花公園、向天圳、興善社區慶隆宮三山國王、洪宅古厝1號宅燉源堂、慶隆巷20號蔡家古厝、埔里興南宮千年茄苳樹王公、醒靈寺吳光亮石獅

$
0
0

這次探訪時間為2023年9月,現在整理出來:

日月潭周圍有許多先民開墾的遺跡及建築,一般會從魚池鄉或埔里鎮進去,以下是本次探訪的古蹟、廟宇等等。魚池鄉東光村是台灣早期第一個電車鐵道的村落,當時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台電前身)興建當時世界第一大水利工程:日月潭第一水力發電所,為載運材料及人員,因此興建台灣第一個電車鐵道。總站位於魚池鄉,而鐵軌路線也行經東光村。以下為東光村的古蹟及廟宇等介紹。

石佛公:祏靈宮,地址為魚池鄉東光村興善巷13-3號,近幾年因為櫻花景觀聞名,但因為9月到訪沒有看到櫻花,但自然風光很美。旁邊有櫻花公園可以在春天來賞櫻。 

這間廟有很神奇傳說,原本主廟為東山祐靈宮,位於彰化縣員林市南東里的石頭公廟,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D%B1%E5%B1%B1%E7%A5%90%E9%9D%88%E5%AE%AE

傳說乾隆年間彰化縣東山庄郊外,每逢夜晚居民在圳岸頂經常見到光芒,但往查看未發現任何人跡。一日庄內一名乩童起乩說,他是石佛公附身,希望庄民在毫光展現處挖掘。莊民依囑咐在該處挖掘六尺後,發現有一二尺八的石頭,上面刻著「石陀佛」三字。

1918年魚池鄉東光村民楊淄、張成兩人被日警追緝,某日路經東山祐靈宮,適逢舉行盛大祭典,兩人祈拜發願若是能平安回家,必戒賭習且迎回家鄉奉祀。數月後兩人果真安返家鄉,經年餘,就在東光村以三塊石板建成小祠。昭和15年(1940年),楊淄與吳木杞等將小祠改建為木墻土壁。



東光村(原名木屐蘭)是一個古老開發小鎮,很幽靜適合久居養老,可參見以下介紹:

https://cloud.culture.tw/frontsite/inquiry/emapInquiryAction.do?method=showEmapDetail&indexId=29840

引用內文如下:

向天圳:日治大正七年時(1918年),日人計劃在日月潭築壩蓄水發電,但日月潭本身欠缺水源注入,日人便於仁愛鄉武界部落上方約一公里處築壩攔水,並建造一條長15.12公里的地底隧道,將攔阻濁水溪水引進隧道,經埔里東埔、魚池過坑、東光村等地,然後穿越水社大山注入日月潭,這條地底隧道稱為武界引水道。東埔至武界路段,山高峻嶺開路運輸不易,因此採用流籠方式,在東埔、武界、及中途山上,利用附近現有木材架空裝設流籠來運輸人員與材料,同時在東埔、過坑、公林三處開挖出入口,連接引水道,方便運輸,中途經過木屐蘭溪河床,河床床位低於隧道床位,不得不採架空水道經過溪流,再進入隧道流入日月潭。這段露天的水道,就是木屐蘭(東光村)的向天圳。


山中空氣非常清新,種植檳榔、山蘇、田七(三七)等







沿路可以看見這種鄉村老宅:


路旁有一株老樹:南投縣編號91號的珍貴樹木,是東光村的鳥榕老樹,樹高約13公尺、樹圍3.3公尺,樹齡以2015年為基準約為120年,距離石佛公約100公尺。



東光村慶隆宮:地址為魚池鄉東光村慶隆巷26號(本地為興善社區),祭祀三山國王。廟宇歷史如下: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555176

同治3年(1864)2月,蘇阿理、蘇三好、施阿連等人從台中廳下東勢角移居木屐囒,奉持三山國王神尊,經眾人協議,募捐材料,合力建造一座木造茅屋小廟,顯賜為「慶隆宮」,設香牌以戶輪流朝夕供奉祭拜。光緒 14 年(1888)10月改建為泥土牆蓋瓦廟宇。大正6年(1917)1月5日地震,慶隆宮土牆倒塌,於是將三山國王神像暫遷安奉於陳添家宅,歷時五載。大正11年(1922)秋庄民募集經費,以紅磚蓋瓦重建慶隆宮。1959年八七水災,原建於東光村後山山腳下的興善社藍田書院被土石流淹沒,原供奉神祇五文昌三恩主,暫遷至慶隆宮內,合併敬奉。1974年慶隆宮改建為二層樓宇,基層奉座三山國王,階層崇奉五文昌帝君,於 1976 年竣工。1999年921大地震慶隆宮全毀,村民通力合作搶救神像,於2001年搭建臨時奉安所供奉朝拜。2011年在村民全力合作下完成原址重建。






1999年921大地震全毀重建



廟中的藍田書院共祀,藍田書院歷史如下:

藍田書院原為學堂兼文昌祠,1937年7 月 7 日蘆溝橋事變逐漸荒廢,文昌帝君神靈避禍於木屐囒(東光村)。1943 年村民商議於山茶仔林蔡清壽宅,設聖鑾彫刻五文昌、三恩主聖像恭奉歷由二年。至 1945年賜名興善社藍田書院,1946年於東光村東方山腳下啟建廟宇、1947年竣工。1959年八七水災興善社藍田書院被土石流淹沒,原供奉神祇五文昌三恩主,暫遷至慶隆宮內合併敬奉。



廟中供桌為民國36年古物,當時許多藍田書院文物被搶救出來,目前存放在慶隆宮。



東光村也保留完整的傳統閩漢民居建築,分別如下:

洪宅古厝1號宅燉源堂建於大正五年(1916年),是東光村最為有名古宅,但不確定是否為本宅。本宅為左右雙進護龍的三合院,左右兩旁檐廊都雕刻典雅木窗,但私人住宅未能進入參觀。由洪氏三十世洪長遠興築,後方高凸壟地種植果樹,格局採步步高升建構,房屋建築為三合院木造平房,正身七間,左右護龍各五間,共有十七間。由磚造牆園著,埕前有矮牆分隔出埕與花園,屋頂為水泥瓦,屋内有書畫對聯,地面鋪大塊釉磚,大廳供奉洪氏歷代祖先牌位,大廳門首懸掛「燉源堂」匾額,走廊圓形木柱下有精美石雕, 昔日洪氏祖先為當地望族,墾地百餘甲財力雄厚。

請參見專業說明:

門前的矮牆頗有歷史滄桑感,本宅後面依傍青翠山巒,應當是非常好的風水寶地。










洪家古厝4號宅:地址為東光村慶隆巷4號,洪家古厝有1號宅和4號宅兩間。4號宅創建於咸豐8年(1858年),是洪氏二十九世祖先洪金水五兄弟由草屯遷入木屐蘭經商時所興建。參觀時已售給其他人。其專業介紹如下:







建築有重修過,許多精緻細節可慢慢觀看:











地板、梁柱石刻及屋內的裝飾等







蔡家古厝:地址為東光村慶隆巷20號,蔡家原籍福建,百年前從台中大雅移墾木屐蘭,蔡宅興建於1910年,專業說明如下:

原為七開間大宅三合院,目前僅存正堂與右護龍。1999年921大地震後,右外護龍傾倒,除正堂屋瓦移位略有修護外,正堂挑簷斗拱已有腐朽與構件脫落的情況,右護龍嚴重損毀,蔡家古厝檐廊彩繪雖已褪色,但木構上透雕托木古樸雅致,簷廊木架上風趣幽默的獅座(斗抱)與瓜筒木作雕飾,正堂左右壁板上書畫彩繪與格扇上頂板有漁樵耕讀雕飾。









東光社區的候車亭非常有特色,旁有1957年設立的建村百年紀念碑亭。紀念碑文詳實記載東光村建立過程,包括開墾、防衛和安撫原住民等。




最後介紹兩個埔里鎮的古蹟:

千年茄苳樹王公:位於埔里鎮同聲里、興南宮旁,樹高17公尺、直徑3.92公尺、鑽取樣本木條依年輪推算樹齡約1,200多年,其維基介紹如下:







樹旁有老神在在石碑



埔里醒靈寺:
地址為:
埔里鎮愛蘭里梅村路1號,前身為明治34年(1901年)由堂主林李金水所創「解化堂」,最早僅供奉關聖帝君。建廟檀越因母親鴉片毒癮虔誠祈求戒毒,因而建廟。大正5年(1916年)大地震次年(1917年)重建並更名「醒化堂」。民國36年(1947年)出巡時先鋒太子元帥鑾轎突然起駕,從愛蘭橋來到現址,之後眾信徒決議遷建。民國38年(1949年)現址興建正殿並改名「醒靈寺」

其維基介紹如下:







三川門處一對石獅子有百年以上歷史,正面對廟門,左為母石獅、右為公石獅。據傳1878年清朝總兵吳光亮建大埔城(埔里城,埔里社廳設於光緒元年(1875年)、築城始於光緒四年(1878年),此城在日治時期徹底拆毀)時將石獅子安座於北路協鎮府衙門之門口,後因故遷於醒靈寺安置。寺內還有能高神社殘存的石燈籠,據說是醒靈寺籌建董事長許清和將神社文物搬過來(許清和當時也是神社石燈籠捐獻者之一),石獅已加上彩繪









廟中還有其他石獅:




彰化縣芳苑鄉古蹟廟宇介紹:漢寶村天寶宮九天玄女、臨海路林希元祖廟、全台灣最大媽祖廟:芳苑白馬峰普天宮建於康熙36年(1697年)、王功福海宮建於嘉慶17年1812年楊桂森傳說

$
0
0

本篇內容為2023年8月探訪,於現在發表!

彰化縣芳苑鄉位在彰化西邊靠海,清朝叫作番挖或番仔挖,日治時期改名沙山庄,戰後改名芳苑,曾有過非常興盛的歷史,是鹿港的第二外港,嘉慶年間鹿港積沙,船隻改由王功港進出再由海溝進入鹿港,王功港興起。道光年間王功港也積沙,船隻再改由番挖進出,番挖港此時興起,清末番挖是全臺第35大市街,在彰化縣內僅次於彰化、鹿港、北斗,當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斗五番挖」之稱。

讓我們來看看芳苑的古蹟及廟宇介紹:

天寶宮:主祀九天玄女,地址為:漢寶村芳漢路1段511巷臨58號(此地稱海尾),創立於光緒時期。漢寶社區是彰化縣西部臨海的小漁村,以前為舊濁水溪的出海口,舊名溪底,又名漢寶園,即漢寶的旱田之意。依《台灣舊地名之沿革》記載:「漢寶園一帶,原為濁水溪下游流砂走石的荒源地域。至光緒3年(1877年)台南縣鹽水鎮黃姓墾戶入墾於此,開闢濁水溪河口兩岸地帶,在南岸創建『加走』、『鹽埔』二部落,北岸形成『漢寶園』。相傳漢寶為墾首之名,園即旱田,地名由來即漢寶所經營之旱田。」。在舊濁水溪多次改道中好幾個村落被大水沖毀,之後只剩下漢寶園,漢寶村也叫做八洲村,這是日治時期移民村的名稱。

光緒時九天玄女神靈路過此地到庄內找許勤做乩童,並做令牌紅布奉祀。後刻七尊神像背在身上濟世,許勤老先生對民眾孩童摸頭念咒去病。後在台十七線西北邊的大族寮建壇,張天師配合九天玄女濟世。因下雨常積水,遷至漢寶海尾成庄。





廟前香爐、大門、中營大將軍等




正殿重建碑及側殿的註生娘娘







廟外空地上放有原廟中舊的石刻,廟後側的民居很古樸



繼續往南走來到王功漁港附近,路邊都是剝蚵小攤,可以吃吃新鮮的海鮮料理。


有間獨特的廟吸引了我,介紹一下:

林希元祖廟:位於芳苑鄉臨海路13號,關於其維基介紹如下:

林希元(1481-1565)是泉州同安人,明朝理學家,和陳琛、張岳並稱「泉州三狂」,成化十七年(1481年)9月30日出生,正德11年(1516年)福建鄉試第四十四名舉人,正德12年(1517年)聯捷丁丑科三甲177名進士,戶部觀政,授南京大理寺評事,升寺副。

推測是移民台灣的泉州同安鄉親將祖先帶過來祭祀,在鄉里間有神奇傳說,這位憂國憂民的進士大儒,化身為王功林姓鄉親守護神,更成為地方重要的信仰。

王功(芳苑)俗語說:「阮祖若有顯,屁股就會疼。」王功當地人若有病痛,可去求希元祖,若得三聖盃,希元祖起駕會指示削去祂金身去做藥,大概是因為怕礙觀瞻,所以求藥人都從臀部削一小塊,回家後放在茶水中煮來喝,病即痊癒。有人喝完「神茶」後,再吃一碗米粉湯或麵線湯,隔天就好了,所以王功又有俗語說:「頭殼暈米粉神;腹肚痛麵線命」

這樣可愛的傳說就這樣成為這座廟的堅實基礎,也可以想像當時混亂的台灣,鄉民們多期盼有林希元這樣的好官員鎮守地方,帶來清明吏治及各種建設開發。





林希元祖廟匾額上題「理學名宦」,廟內正殿及香爐(乙亥年1995年立)、重建石刻等








繼續往南走會來到全台灣面積最大的媽祖廟:

白馬峰普天宮:地址為:芳苑村普天街100號,建於康熙36年(1697年),廟地廣闊為全台灣面積最大的媽祖廟。相傳是福建水汎台灣分防右哨千總陳成功,在番仔挖設右哨練兵場時倡建,並從湄洲天后宮迎奉媽祖神像,廟內留有一塊「清康熙卅六年臘月」木牌證明。

廟宇原在海邊但經發生海水漲潮倒灌,普天宮多次遷徙至咸豐年間再搬。1965年耗資新台幣數十萬重建完成原位在芳中村的廟身,因村內巷道狹窄且舊寺磚瓦剝落,遂計畫在芳苑村芳漢路重建,於1991年冬動工。廟宇遷至之處為芳苑村白馬峰,據說是因一隻白色神馬出入而得名的小沙崙,但沙崙在二十世紀中葉遭洪水沖垮。

雄偉的大門及石獅子(廟正進行工程中)






旁邊有海牛驛站,王功海邊可以親子體驗坐牛車、到海邊挖蛤蜊、抓小蟹等


正殿內只能用宏偉雄偉來形容:








殿內歷史說明及匾額(咸豐9年(1859年)的海國安瀾匾)、文物等:









倡議建廟的福建水汎台灣分防右哨千總陳成功陳將軍



二樓一樣很雄偉





繼續往下一間廟宇:

王功福海宮:創立於1812年(廟方記載始建於1662年),地址為:芳苑鄉民生村芳漢路王功段2號,官網如下:

原為了來往閩台間經營船頭行的郊商興建。嘉慶17年(1812年)當時彰化縣令楊桂森精通勘輿,出巡本地時看福海宮所鎮乃為龍蝦活穴,當時廟宇窄小又是「土角厝」,實不相配遂倡議改建。

福海宮坐東朝西,依據原址退後三步興建,廟埕豎立旗杆兩座,昭顯福海宮屬「宮廟」意義。右後方有一座『福海公園』,右前方則有一口「龍泉井」,與廟埕旗杆取其陰陽均衡之意。
 
楊桂森離台返鄉時(嘉慶18年(1813年)二月終養離任),福海宮只完成正殿,楊桂森曾留偈言:「嗣後福海宮如逢重建,必須座進丁字尺,宜有官銜之人方可負重建之責等指示」。因此日後百年左右一直未整建重修,竟至杉木腐朽,廟頂坍塌,風雨來時還得在神像上戴斗笠遮雨,王功人無奈稱為「媽祖拿雨傘」。

自楊桂森改建福海宮至民國四十七年,已有一四七年之久,其間風雨侵襲,殿宇傾斜頹廢,由於楊桂森偈示後人不敢妄動修造,為顧及安全經王功村民決議重建,敦請彰化縣首屆民選縣長陳錫卿擔任名譽主任委員及主持破土典禮,擇吉日於民國四十七年荔月動工。為何由陳錫卿縣長來擔任主委?民國39年(1950)彰化縣政府成立,陳錫卿擔任官派縣長,民國40年(1951)陳錫卿參加首任民選縣長選舉,選前獲邀至福海宮許願,若能三連任就主持翻建。後來他果然當選縣長並連任,包括官派一任和民選兩任,共擔任三屆縣長。

當時工程初期財源短缺時,媽祖也顯靈,王功沿海附近虱目魚苗大發,家家戶戶不分晝夜張網補撈十二天之久,苗商運銷台南才得知全省其它沿海並無類似所獲,唯獨王功僅有,豐收之餘擁躍捐獻,工程提早於同年臘月完工。








廟前廣場側有一口龍泉井及記錄其神奇由來的石刻:

嘉慶17年
(1812年)彰化知縣楊桂森出巡蒞臨,發現福海宮廟址所鎮乃龍蝦吉穴寶地,鑑勘本吉穴地特殊,於廟右前擇地鑿一口古井曰:「龍泉井」。當地井水含鹹性,惟獨此井之水晶澄不鹹而水質甘甜謂之「龍泉水」,凡筶求准乞者可療諸疾之神效飲用者可保平安。



殿內古色古香的雕刻、匾額、重建石刻紀錄等:雕刻及藻井作工精細華麗,文物香爐等都頗有古意,千里眼順風耳生動有藝術感。




慈航穩渡匾:
道光己丑年(道光9年、1829年)、笨港縣丞沈應清捐獻




螺港尋源匾:是賢良港天后祖祠所贈,這是媽祖誕生地的祖廟所贈,賢良港位於福建莆田市山亭鄉港里村,宋代稱為賢良港,又名黃螺港,位于湄洲灣北岸莆禧半島南端,與湄洲島遙遙相對。


聖地重光匾:
湄洲祖廟己巳年(1989年)所贈


聖德秉坤匾:是泉州天后宮己卯年(1999年)所贈















彰化縣員林鎮古宅古蹟及古廟彙整:江九合濟陽堂(乾隆年間創建)、興賢書院前身為嘉慶12年(1807年)文昌帝君廟、保安堂曾春泉洋樓昭和11年(1936年)建、員林地藏庵1766年建、萬年里劉宅昭和5年(1930年)興建

$
0
0
今天要介紹員林鎮各大古宅,實際參訪時間為2024年9月!

員林大約於雍正6年(1728年)左右逐漸形成街市,來看看員林的古廟及古宅等古蹟。

江九合濟陽堂:地址為:三條街194巷12號、大約建於乾隆年間,根據國家文化資產網內容: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150501000001

三條街進入194巷指標,巷口有被樹纏繞的頹圮建築:



建築正面及廣場:









在三條里的江九合派下,祖籍為漳州平和大溪,屬於二世祖萬四公派下,來臺祖為第十三世祖的江包(弼)。江包與江東興為親兄弟,據《江九合公族譜》記載,康熙末年江包偕同族親二人渡臺,先居住在嘉義水上鄉竹仔腳。江包來臺不久便去世,族人在原鄉為其過一子江鈕(雍正元年至嘉慶9年:1723年至1804年)續嗣。江鈕於乾隆初期再度來臺,先往竹仔腳依親,30歲時來到員林投靠東山江姓族親。中年以後事業有成,娶陳勤善氏為妻,收鄭耀雲為繼子並冠以江姓,再傳下江文彩、江河漢二子。江鄭耀雲、江文彩、江河漢三兄弟事業有成,分產時家業分成九分,並保留一部分作為江九合、江慶陽的祭祀公業,派下建立濟陽堂、慶豐堂、慶春堂祠堂。


江九合後裔分布於員林鎮三條街東側一帶,濟陽堂於乾隆年間創建,背倚三條圳,是八堡圳系統中的石笱埤圳支線。位置是介於八卦山麓與員林街中間,地勢平坦、遍佈田地,濟陽堂南北二側遍植刺竹用以防禦,吸引許多白鷺鷥地方稱為「白鷺鷥厝」。江氏家族第十六世九房分家後,初時九房子孫住一起,子孫繁衍開始有人搬出,最早有紀錄為第十八世江鴻勳(咸豐9年至光緒23年:1859年至1897年),於光緒年間在濟陽堂西南側(今三條里三條街143 巷內)建「慶豐堂」,江家人稱為「新厝」;另江鴻根(咸豐11年至明治44年:1861年至1911年)於濟陽堂西側(今員林市三條里員東路二段273巷內)建「慶春堂」。

古宅前的半月池,從門外眺望:






古宅正面的建築細節:
















進入正廳的各種細節及彩繪花紋等:中央為江氏家族的祭祀中心–公媽廳,左右次間與稍間則為族人共有空間,與左右護龍間留有露天巷道。主要構造為承重牆擱檁式結構,牆體以紅磚砌成。繪圖可見甲子年(1984年)重修紀錄。







第一進往後走,進入第二進,中央仍有第二進的廣大廣場:


面對正廳右側為地址三條街194巷11號的建築,應為子孫繁衍後往外擴建:




一些古老的打水機及水蓋:




興賢書院:地址為:員林市三民街1號,前身為為嘉慶12年(1807年)五月十九日建立的文昌帝君廟。其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8%88%E8%B3%A2%E6%9B%B8%E9%99%A2

道光年間廣東潮州饒平廩生邱海來到臺灣,初居永靖苦苓腳的秀才邱翠英宅第,後遷此祠定居並設私塾,收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下堡(今員林市、大村鄉、埔心鄉、永靖鄉、社頭鄉)學子。邱海將所得銀兩重修文昌祠,供給月課獎助學生。他病逝於員林,所有財產捐贈此祠,留下八甲多學田。









正殿橫梁上掛有書院教席林天爵1925年題名的「瑞光聯斗」匾額,樑柱等結構建築於1952、1953年兩度大修,柱上刻寫著五副對聯。神桌供奉文昌帝君神像,陪祀文護法孔明、武護法關羽,前有倉頡香座。神龕上方有林天爵書寫「宏開景運」木匾。神龕木雕代表「一路連科」的蓮花叢中棲鷺鷥,和「喜上眉梢」的喜鵲跳躍梅樹,皆在1997年4月被竊。左步通牆邊奉祀邱海先生祿位,木牌上刻「興賢書院經始紀念」,右邊寫「昭和三年」,左邊寫「戊辰春月」。步通右邊上懸一銅鐘,下有一皮鼓,都是1928年訂製。

進入正殿:




左右兩殿、後殿及周邊建築,左步通牆邊設一神龕,奉祀邱海先生祿位







興賢書院還有一個敬聖亭(惜字亭、建於1957年)、及建築細節:






地藏庵:
位於興賢書院旁邊,地址為:
中正里萬年路三段83號,維基介紹如下:

廟內有刻著「乾隆丙戌.萬善同歸」石製牌位,標記著創立於1766年(丙戌年)。《彰化縣志》卷五.祀典志:

大眾廟:即厲壇也。一在鹿港菜園,嘉慶二十年建。一在員林街東畔,一在西螺,皆里民公建。

關於此廟由來,耆老張耀北表示,廣東饒平一帶移民到圓仔林(今員林)移墾,在今員林公園附近與平埔原住民發生原漢衝突,雙方死傷慘重,直到乾隆年間(1766年)饒邑太學張卓徽出資買下附近土地,僱工將兩方屍骨集中裝甕,豎立牌位祭拜。廟方主委吳亮寬則說,1766年員林街閩客械鬥,無主屍骨本來要以牛車運到三塊厝(今百果山一帶)安置,結果牛隻至今廟址前突然不動,先民便將屍骨就地安葬,後來張卓徽立石碑紀念。







保安堂曾春泉洋樓:地址為:博愛路24巷6號,位於員林第一市場民生路旁巷弄,離興賢書院不遠,可以一起參觀。目前仍為私人產業、後代居住中,無法進入,只能從後方市場進入博愛路24巷停車場處觀看。

彰化縣文化資產網介紹如下:

根據員林鎮志記載,保安堂醫院是昭和11年(1936年)由曾春泉醫師創建,建築為4層樓,外觀採融合西洋與閩南風格,大門正面採用5開間設計,1樓門楣上仍留著銅鑄「保安堂」招牌,2樓正面為弧形突出陽台,3樓左右是寬廣陽台,樓頂加蓋約2米見方的望樓,能俯視四周街景,是城堡一般的雄偉建築。













萬年里劉宅:地址為:員水路二段127巷37號,國家文化資產網介紹如下:


萬年里劉姓為廣東潮州饒平人,原住在附近浮圳,擁有大片農墾地,日治時期劉氏家族分家,劉允因撫養自附近柳家,此一支派族人乃從浮圳再分出到萬年里,因此這一族系有所謂「劉皮柳骨」稱謂,傳至目前四代族人居住於此。

劉宅為兩落厝傳統閩南漢式「ㄇ」字三合院,前後兩落建築興建相差約20至30年,為「劉皮柳骨」族支擴建,前落三合院是昭和5年(1930年)興建而成,據說劉允父親為照顧此一支脈,先於萬年里蓋此宅,再將「劉皮柳骨」族支搬遷過來。戰後劉家子孫繁衍,遂進行後落擴建房宅的擴建,約民國40年至50年(1960年代)左右建成。後代子孫繁衍,於兩落三合院周側加建許多平行於護龍的房舍,因各房舍興建時間及起造人各異,故延伸增建的房舍型態各異。








建築的細節,非常精緻的木造及雕刻:









進入第二進後方有草地,有些荒廢的老物件(鼓風機已壞),看看石造的細節:












新北市古蹟古廟:三重區先嗇宮新北市中和新蘆線(新莊線)建於乾隆20年(1755)、三重興德祠建於乾隆20年(1755年)

$
0
0

台北市捷運中和新蘆線(新莊線)有一站先嗇宮站,可見這座廟宇的重要性,拜訪時間為2023年9月(當天下雨陰天),現在發表!

在開始先繞到三重興德祠:這是成立於乾隆20年(1755年)的古老土地公廟,興德祠地址為:三重區中興北街40之2號。



中研院介紹如下:

https://gisrl.ascdc.sinica.edu.tw/religiontw/?q=node/732

乾隆20年(1755)有五姓人士到泉州府帶福德正神金身回臺,在現今廟址(中庄仔,當時僅是田地中一塊空地),由信眾以神明會方式,擲筊請福德正神到家裡鎮宅祈福。據民國95年筆者田野調查時,眾多地方耆老同聲言:「中莊(庄)仔」就是現在的中興里,晚上打鑼更的人經常看到有「土地公火」出現在田崙中,因此決定於此立廟」。

直至民國43年,初建廟宇時只是一間平房建築,隨著信眾增多,民國73年改建為現在兩層樓的建築,現在興德祠的神明廳、拜亭和香爐都在二樓,一樓保留多方初建宮廟歷史淵源的碑記和工程紀錄的碑記,在民國51年碑記中可以看到味全捐獻一千元,太平洋捐獻五百元。由此可見,長久以來興德祠就是中興里(中庄仔)主要的土地公信仰中心。(以上取自三重區公所製作《三重寺廟文史》)




三重先嗇宮:地址為:三重區五谷里五谷王北街77號,其維基說明如下,現為縣定三級古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8%E5%97%87%E5%AE%AE


乾隆10年(1745年),李姓先民來二重埔開墾,民眾從福建恭請神農大帝神像奉祀。當時墾民依靠沙洲一帶耕作的田,所以拜起此農神。乾隆20年(1755)元月十一日建廟於三崁店,為今新莊區交界大漢溪畔,約金陵女中後方,取名「五穀先帝廟」又名「五谷王廟」。因屢遭大漢溪水患,遷建於五穀王村。道光30年庚戌年(1850年)由地方仕紳林茂盛倡議重建,擴建成兩殿。由林本源家族、林順成等人捐建,名字刻於重建碑、木刻詩籤版上。

日治時期改名為「先嗇宮」。「先嗇」之名取自八蜡的農業神之一,排首位,也就是神農氏。大正14年(1925年),林清敦邀集李種玉、李聲元、黃論語、蔡雍、鄭根木等保正仕紳再度集資重建。








廟中石碑是最能看出歷史痕跡的古蹟,前殿中的重修石碑:道光30年庚戌年1850年重修。








昭和2年丁卯年(1927)重修


拜訪時先嗇宮也在整修中,其建築花磚為1925年整修期間工匠在前殿牆面打造四大幅的花磚牆,2013年被報導時是北臺灣最大的花磚牆(金門也有很多閩南建築的花磚)

對聯為大正丙寅年(1926年)重修所題:


重修發起人之一林清敦、大正14年(1925年)所獻石柱上對聯



後殿前的石刻:有1954年甲午年重修、2004年甲申年重修





正殿前的石獅:還有兩側大門的底部





廟中匾額:道光30年庚戌年(1850年)先知先覺匾額,由縣官林月松敬題,這次重修幾乎由林姓家族捐獻,由仕紳林茂盛及「林本源家族」為主要捐贈者。外匾是在民國71年由裔孫「林根旺」率子「國雄 朝本 朝明 朝益 朝祥 朝清」再修,是歷史上非常罕見由後代子孫修復匾額再獻的匾中匾。

另一個匾為大正丙寅年(1926年)重修的治本於農匾額。


昭和3年戊辰年1928年的蒸民乃粒匾額,海山郡守,從七位李讚生敬献。蘆洲人李讚生,字化育。生於1890年,京都帝大畢業,是日治臺灣人第一位擔任郡守者,日治時期僅有六位台人擔任此要職。

廟內眾多石柱:都是有年代的古蹟,其作者皆為清代、大正年間重修時的社會名流題字:如林旭初、張書紳、陳維英、陳維菁、李種玉、羅秀惠等人的石柱聯文。廟中還有一尊兩百多年的神農大帝神像。

先嗇宮全部石刻對聯有人整理如下,引用自Hamlet部落格:
https://apexjotting.com/xuite-195137126/

太學生林旭初、廪生張書紳題字的對聯:全文如下

斲木揉木普矣功成於地  
鞭草嘗草神哉德大如天
庚戌季夏太學生林旭初敬撰 眾紳民謹勒

生感於龍以火德王 
祭推至虎無水旱災
候成之夏   廩生張書紳敬題  眾紳民謹勒


全文石刻大正14年(1925年)重修
五谷帝祀五谷王是神是地成聖蹟 
後村莊抱後村圳有田有水啟豐功
前二重埔區長 溪尾籌備委員林清棟敬獻  林清敦撰並書


大正15年丙寅年(1926年)重建對聯:
先庖犧後有熊火帝火官光四表  
嗇事興醫方著人豐人壽德萬年

大正丙寅年重建  附貢生張希袞撰書  
田心仔籌備委員林大目敬獻


咸豐元年(1851年)對聯:

先五百歲為聖人神於樹穀 
頌億萬年三帝力澤在明農
咸豐元年元月吉旦  候選訓導林宗衡敬書



道光30年庚戌年1850年重修:陳吉司敬奉



先嗇宮建築形制堪稱全臺灣現存對場作最完整呈現的廟宇建築,主要由前殿、正殿、後殿、東西護室等組成。廟方1925年重修工程時決定讓雙方同時施作。虎邊由樟派大師(後創彬派)陳應彬(1864年至1944年,中和廣濟宮、北港朝天宮1910重建為其作品)率黃龜理(1902年8月8日至1995年1月14日)製作;龍邊由吳海桐(1867年至1938年、潮派木雕大師,鹿港天后宮、新港奉天港為其作品)率王款施工。

現場觀看木雕真的很震撼,這是大正14年(1925年)將近100年前的木雕,精緻華美、又帶有煙燻的繚繞色澤,顏色雖然褪色,但可透析看見百年前的風華,有莊嚴肅穆的氣氛。












廟殿內古色古香的石基座:




先嗇宮外的人行道上也符合神農藥草的藝術氣息,有各種藥材植物介紹:


苗栗縣通霄海岸線古蹟景點介紹:新埔車站1922建成、隱藏版海邊龍貓車站、通霄神社1937年建成虎頭山公園、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1937年建成

$
0
0

今天介紹苗栗縣通霄鎮的幾個假日一個午後可以去的景點,也都是古蹟,實際參訪時間為2023年4月,現在發表!

如對通霄鎮古蹟有興趣可一併參考拙作:

苗栗縣通霄鎮古蹟介紹推薦:隴西堂秀禮公廳建於1931年(昭和6年)、土城武秀才黃國清黃家古厝群建於1806年(嘉慶11年)、烏眉往銅鑼曾家古厝(魯國堂)建於1912年大正初年、壽公祠(通霄國小旁林爽文事件)建於1826年道光6年

https://terrylogin.blogspot.com/2023/04/blog-post.html

新埔車站:台鐵的海線五寶車站之一,位於苗栗縣通霄鎮,是海岸線上日治時期建造的木造車站,五寶車站均為同一年1922年落成,皆為百年以上木造車站,分別為談文車站、大山車站、新埔車站、日南車站及追分車站。

其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5%9F%94%E8%BB%8A%E7%AB%99_(%E8%8B%97%E6%A0%97%E7%B8%A3)






車站內部及月台景象:






新埔車站旁獨特長滿植物的建築,但不知是何建物!





隱藏版通霄龍貓車站:這幾年火紅的打卡景點,在新埔車站附近,最近導航地點為:川鉅實業有限公司、苗栗縣通霄鎮通灣里通灣64號之1,或在Google Map地圖上直接輸入座標【24.5163738、120.6864261】就能找到!






逛完可以回到通霄市區,參觀以下景點:

通霄神社:位在虎頭山公園半山腰,興建於西元1937年,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根據介紹:

通霄神社建築物由神官宿舍(或為休憩所)、社務所、第一鳥居、手水舍、參道及石燈籠、第二鳥居、拜殿、幣殿、本殿等建築組成。現存建築群配置完整,現場看許多木造部分已經頹圮、正搭建鋼架搶修中,但整體結構算是完整。


其維基介紹如下:


創設時屬於新竹州苗栗郡通霄莊虎頭山,主祭天照大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二戰後拜殿部分改為通霄鎮忠烈祠使用,其園區當前仍保存著鳥居、拜殿、參道、社務所等主要設施。

1895年8月28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在通霄地區舍營,日治時期地方人士建立「通霄御遺跡地記念碑」作為紀念,日本政府1930年代期間於台灣推行「一街庄一社」政策,通霄神社與台灣大多數神社均在這個時期建立。通霄神社興建於昭和12年(1937年),並於1月22日、23日舉辦神社、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御遺跡碑行揭幕式及盛大慶祝活動。




神社頂部:





神社社務所:原被由早年隨國軍來台段姓軍眷家屬使用,並改裝為住宿空間使用,2023年占用戶同意將社務所點交給鎮公所,參觀時正在整修。





通霄神社園區仍存有18座石燈籠,該結構材質為砂岩,縱72公分、橫35公分。均於1937年至1938年建立。石燈籠碑文刻有寫捐贈者姓名或單位名及捐贈年份。石燈籠和鳥居石柱上的昭和字樣已被抹去。石燈籠上刻有捐贈人來歷,包括專賣制度下的「賣捌人」,各地經銷商、苗栗郡教育會、苑裡山腳公學校(筆者的母校)職員兒童所奉獻等。





神社殘存基座及正後方:



神社在虎頭山公園內,往山上繼續走就可以看到以下古蹟:

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或稱日俄戰爭紀念碑,紀念1904年日俄戰爭設立,該紀念碑現則改為臺灣光復紀念碑。紀念碑「日露戰役」之「露」為日語中對俄羅斯稱呼的漢字表記「露西亜」(ロシア、Roshia),簡稱「露」而來。

其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9%9C%B2%E6%88%B0%E5%BD%B9%E6%9C%9B%E6%A8%93%E7%B4%80%E5%BF%B5%E7%A2%91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羅斯駐遠東太平洋艦隊與日軍戰爭失敗,為尋求勝利急調波羅的海艦隊自歐洲欲赴遠東參戰以襲擊日本海軍。途中波羅的海艦隊經過台灣海峽時,被駐守在通霄鎮虎頭山上的三名日軍監控艦隊動態發現,因而使日方知悉。據說1905年5月,該三名日軍迅速發送警報,日本海軍隨即把軍艦調往對馬海峽埋伏,趁機襲擊遠來的俄國海軍一舉將波羅的海艦隊殲滅。為紀念這場戰役勝利,日本政府決定在虎頭山上立碑紀念,特別表揚虎頭山守軍提供情報的功勞。





然而依史實文獻紀錄,有關虎頭山守軍報告波羅的海艦隊經過臺灣海峽存在疑點。實質上該艦隊經由臺灣東岸太平洋北上而非經台灣海峽,雖然日本政府紀念這場戰役勝利而在虎頭山豎立紀念碑,但該紀念碑最初設置實質視為政令宣傳。

1930年紀念日俄戰爭規畫在當地原有望樓遺址上建造紀念碑,紀念碑工程原決定於海軍紀念日(5月27日)前完工,根據《台灣日日新報》報導曾提及該紀念碑:

新竹州苗栗郡通霄庄虎頭山,明治三十七年日俄戰後之際,曾建立海軍望樓及無線電信所,警戒海上及為海陸通信之聯絡,當時功績之大為世所周知,因恐年久遺忘,於是莊中有志謀建記念碑於望樓跡,以傳永久。目下急準備建設,豫訂至五月二十七日第二十五回海軍紀念日竣工雲。

紀念碑後續並未正式始建,直至1934年通霄莊才申請始建通霄神社、通霄北白川宮御遺跡地紀念碑及日俄戰役海軍望樓紀念碑建設計畫,1935年時任通霄庄長陳錫琛和通霄神社補任社掌皆建設及保存會代表飛鳥井忍因應建設記念碑為由,向海軍申請使用軍用廢品。1937年1月22日、23日,通宵莊舉辦神社、日俄戰役海軍望樓紀念碑、御遺跡碑揭幕式,當地舉辦盛大慶祝活動,三者公費合計約五萬圓。

紀念碑上關於日本字樣都被塗掉:



虎頭山公園眺望通霄海邊、非常棒的視野也很漂亮。








自動化AI工具介紹:Make自動化流程軟體(Integromat)串聯工作術節省效率(Zapier、IFTTT相似):Line AI 自動機器人設定ChatBot、臉書廣告潛在名單導入Email自動行銷系統

$
0
0

因應AI風潮,這幾年有許多工具因應而生,以前總認為這是個人的領域,但因為教學所需,現在開始羅列寫下來,作為紀錄。

今天要介紹的是個人或一人公司,可以節省效率的No Code軟體,簡稱無程式碼開發平台(No-Code Development Platform,簡稱NCDP),是可以讓程式設計者及一般使用者不用傳統程式設計語言即可以開發應用程式的開發平台,使用的是圖形使用者介面(GUI),以下是維基介紹,各位同學可以看一下定義,這是最近火紅的概念,讓沒有程式軟體撰寫基礎的人,也可以輕鬆入門,編寫自己想要的工具。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84%A1%E7%A8%8B%E5%BC%8F%E7%A2%BC%E9%96%8B%E7%99%BC%E5%B9%B3%E5%8F%B0

這是介紹的Make軟體英文版本:這軟體以前叫做Integromat,2012 年在捷克成立,是一個軟體自動化串連工具,把其想像成軟體流程之間的連接器,不同軟體只要用Make串連,就可以自動設定流程完成,把不同程式功能串成一個自動化流程,可以節省許多時間。9月份該軟體已經有接近 15 萬個新註冊的用戶。

https://www.make.com/en

與其概念類似的自動化軟體還有:Zapier、IFTTT等,請參照以下Ragic部落格介紹這三種軟體:Make最晚成立於2012年,比 Zapier 晚一年,比 IFTTT 晚兩年。

https://www.ragic.com/intl/zh-TW/blog/466/no-code-integration-tools-comparison-ifttt-zapier-make

如果是小型公司、個人工作者,還有像筆者這樣的老師講師,自媒體經營者、自由工作者、中小企業等,都可以學習使用Make這個軟體。

一開始可以用免費版本,進入後可以見到以下面板畫面:


進入後可以先為自己的Team取名,可以邀請人加入,還可以管理付款、管理權限、每天有誰登入使用等等


可以開一個新場景(New scenario),基本上可以設定台灣常用的一些流程:


比如說把Line的內容導入到OpenAI的ChatGPT(以下這個場景):



以下場景分別解釋如下:


(最上面左方)應用場景標題:可以為每個新設定場景取標題,以後方便管理尋找,比如這個叫做:Line內容轉ChatGPT回覆,以後也很容易理解跟管理

Run once運行一次:設定好自動化流程時,可以直接按這個鈕直接測試一次場景的效果。

但設定每一個軟體,有些必須先把設定完成,比如這次要連結Line就必須完成設定,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由Sislin部落格撰寫的:

【Make 教學】自動匯入FB廣告潛在名單至Email行銷系統,讓你的工作效率提升10倍!

https://sislin.me/automate-fb-ads-and-email-marketing/



ON/ OFF自動化場景開啟:測試完場景,只要切換ON就會開啟這個自動化場景。

Schedule setting日程設定:在這邊設定場景(比如撈資料、轉換資料)的時間及頻率,可以依照實際需求來設定時間。

Save存檔:當你進行新增或修改你的場景後,必需存檔才會運作新的設定。

Scenario Settings場景設定:可以為場景設定細節,比如流程的數據最後需要保密,設定後Make就會保密這些數據。



註解:這個功能免費版本沒有,可以在每個步驟加自己的註解,讓團隊成員能夠理解這個自動化執行流程。

Auto-align自動對齊:按一下就自動對齊所有模組。

Explain flow解釋流程:飛機圖樣,按這個按鈕時就會展示流程怎樣跑,可以直接看 Run One展示。

More:可以直接在這導入、導出場景或看先前的流程版本:Export、Import Blueprint、Previous Versions。也可以導入其他人設定好場景,直接上傳使用即可。也可以參加社群參考別人的成果:可以進官方社群,也可加入台灣在地社群:MAKE 自動化學習交流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ake.fan

Tools:這邊有很多Make 的運用模組可以加在場景中。

Favorites:你最近在場景中連接的應用程式,創建新模塊時可以快速選取。

以下是推薦幾篇文章,有基礎教學影片,也有常用到的兩種場景:一個是Line AI 自動機器人設定,一個是臉書廣告潛在名單導入Email自動行銷系統,有興趣都可以學習設定跑看看。

推薦文章閱讀:


一、Make 自動化《基礎教學》:由
自由自在學 MAKE錄製一系列的影片,有詳細的make使用介紹,每個部份只有幾分鐘很適合自學: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90X2858RvUnZ5JOy1l0DoUtKx5s0l2q


二、由<NoCode 工作術,工作更專注>部落格撰寫的:

透過 No Code 打造 LINE AI Chatbot!自動產生回覆的聊天機器人,提升客服效率!

https://blog.notimenocode.com/p/nocode-line-ai-chatbot

三、由Sislin部落格撰寫的:

【Make 教學】自動匯入FB廣告潛在名單至Email行銷系統,讓你的工作效率提升10倍!

https://sislin.me/automate-fb-ads-and-email-marketing/

苗栗縣後龍鎮古蹟:國定古蹟鄭崇和古墓建於道光7年1827年,其子鄭用錫為開台進士。愍善祠建於嘉慶12年(1807年)

$
0
0

今天要介紹後龍鎮的古蹟:後龍位於苑裡、通霄之北、竹南之南,後龍地區舊稱「後壠」,源自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後壠社,今臺、客口語仍沿襲舊稱。原於2024年3月參訪,今日發文。

如您有興趣可以參見筆者以前所寫關於苗栗縣的古蹟如下:

1、苗栗縣通霄海岸線古蹟景點介紹:新埔車站1922建成、隱藏版海邊龍貓車站、通霄神社1937年建成虎頭山公園、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1937年建成

https://terrylogin.blogspot.com/2024/10/192219371937.html

2、苗栗縣通霄鎮古蹟介紹推薦:隴西堂秀禮公廳建於1931年(昭和6年)、土城武秀才黃國清黃家古厝群建於1806年(嘉慶11年)、烏眉往銅鑼曾家古厝(魯國堂)建於1912年大正初年、壽公祠(通霄國小旁林爽文事件)建於1826年道光6年

https://terrylogin.blogspot.com/2023/04/blog-post.html

首先看最知名的古蹟也是古墓:鄭崇和墓,其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4%AD%E5%B4%87%E5%92%8C%E5%A2%93


國定古蹟清臺灣文人鄭崇和之墓:建於道光7年(1827年),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指定為古蹟。墓前有石望柱,當地居民稱為「旗杆墓」。鄭崇和是竹塹當地仕紳地主,開創鄭氏家族。嘉慶11年(1806)落籍竹塹之後,以教讀為業。其子鄭用錫為台灣第一個進士。此墓即為鄭用錫所築,同治6年(1867年)由鄭崇和孫重修並將夫妻合葬。民國85年(1996年)開始重修,至民國87年(1998年)6月完工。




鄭崇和(1756年至1827年),字其德,號貽庵,諱合,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今金門縣)人,金門浯江鄭氏第四代。五歲喪母。乾隆39年(1774年)19歲時隨父鄭國唐、兄鄭崇吉與叔父鄭國慶、堂弟鄭崇科來臺,定居竹塹後龍溪洲(今苗栗縣後龍鎮)。鄭崇和幼時好讀書,但科舉總是不第,後來捐得監生,曾在淡水廳後龍地區開設私塾授徒。其次子「開台進士」鄭用錫即出生於後龍溪洲里。

乾隆45年(1780年)娶中港肚客家人陳武生之女陳素。嘉慶10年(1805年)曾募集鄉勇抵禦海盜蔡牽,不久奉檄處理閩粵械鬥。其家族於嘉慶11年(1806年)遷居竹塹(今新竹市)。

去世後於道光12年(1832年)入祀鄉賢祠,後因其子功名(恩給二品銜)在咸豐4年(1854年)誥授「中憲大夫」,晉贈「通奉大夫」。

墓道碑上題字:「皇清 覃恩誥贈奉政大夫禮部員外郎 晉贈通奉大夫奉 旨入祀鄉賢祠詒菴鄭先生暨 德配 覃恩誥封太宜人 晉贈夫人恭懿陳夫人神道」






墓碑題字為:「同治丁卯子月,皇清誥贈通奉大夫,顯祖考祀鄉賢祠鄭公、二品夫人,顯祖妣鄭門陳太夫人合葬佳城,四大房孫如椿、如梁、如雲、如蘭等仝立」。

鄭崇和墓為三曲手古墓,曲手立柱上有石印、石筆、石獅,前面立有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一對。














后土:


石筆望柱上有雲南鹽法道姻再姪王朝綱題字:
恩受榮封更享枌榆俎豆
慶餘積善已看蘭桂科名



接下來要看後龍愍善祠:地址在:後龍鎮東明里下埒尾,嘉慶11年(1806年),漳州人結合海盜襲擊後龍泉州人,泉州人死傷400餘人後來收骨建祠祭祀。

以下是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資料:

後龍愍善祠建於嘉慶12年(1807年),明治43年(1910年)遭洪水沖擊遷至東明里現址,易名愍善祠,昭和10年(1935年)年毀於大地震,民國66年(1977年)年由地方人士重建為現今樣貌。後龍開墾甚早,康熙末年已有漳、泉漁民來往捕魚。兩地移民日增,因爭奪田地、水資源等互不相讓常有械鬥事件。嘉慶11年(1806年'、石碑原文:嘉慶11年丙寅暮春念八日),漳籍壯丁聯合海盜蔡牽,趁夜襲擊泉人庄街,逃命不及者約男女老幼4百餘人,屍橫遍野。次年泉人將屍骸收集合葬一處,翌年在墓前興建愍善祠,每年春秋祭祀悼慰亡魂。



民國66年(1977年)愍善亭重修捐獻者石碑:


犧牲的泉州先民稱為如容公:石碑紀載原因如下:

愍諸君以守業良民,不幸而罹此重禍也,而續之曰「如容君之墓」,欲使諸君之有孫子者履斯地、登斯邱,惻然而追溯父祖之音容焉。



殿後的祭祀立碑:



殿前立有愍善亭碑記(事發次年嘉慶12年(1807年)當地鄉紳杜明珠所撰),
材質為黑石,末附祭文,縱33公分、橫53公分。詳述嘉慶年間漳、泉械鬥慘況、建亭經過,並期望建亭能減少亂鬥發生。

另有一塊民國66年(1977年)年建於廟前右側的「愍善亭沿革誌」,材質為觀音山石,縱33公分、橫53公分,記載民國66年(1977年)愍善亭重修紀事、說明由來與重修過程。


如有興趣了解清代台灣的先民各種衝突,也可參考筆者拙文:

台灣開發史上的原住民與漢人衝突:台中市霧峰區七將軍爺廟建於乾隆20年1756年舊名兵慶祠南柳里新厝路148巷、大里七將軍廟、草屯南投七將軍廟

https://terrylogin.blogspot.com/2023/07/201756148.html


北京城古蹟古墓:袁崇煥墓(1584年至1630年),法源寺又稱憫忠寺,萬歲通天(武則天年號)元年(696年)建成

$
0
0

今天要介紹中國北京市的古墓及古廟,是明末抗清大將軍袁崇煥在北京的古墓,以前看李敖的北京法源寺,紀錄明末曾任袁崇煥帳下謀士的佘姓義士(廣東順德容桂馬崗人),在袁崇煥行刑後夜深偷偷收齊屍骨。佘家人後來說,祖先當夜是從菜市口旗杆上,把袁崇煥人頭盜了下來。

收屍的佘姓義士冒險偷骨骸葬在自家後院,從此隱姓埋名為袁崇煥守墓。臨死佘姓義士給後人留下三條遺訓:自己死後可埋於袁大將軍一側,與其永遠相伴;袁大將軍為國家而無後代,佘家人定要世代為大將軍守墓,不准回廣東故里;佘家後人永遠不許為官,但必須讀書,讀書可知史,可明禮。

此後佘家世世代代住在北京小院裡,為袁督師守墓,因佘家是廣東人,住在北京的廣東人死後就埋在此,後來把後院闢成廣東義園,附近都知道佘家是為袁大將軍守墳的。

2020年8月12日,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從1630年開始佘氏家族為袁崇煥守墓整整390年。

分別於2019年8月及2024年3月參訪,今日發表。

法源寺又稱憫忠寺: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菜市口附近教子胡同的南端,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寺內珍藏了大量佛經、佛像和石刻。

以下是法源寺維基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3%95%E6%BA%90%E5%AF%BA_(%E5%8C%97%E4%BA%AC)











唐貞觀19年(645年),唐太宗詔令於幽州城內建寺悼念在東征高句麗戰爭中陣亡將士。萬歲通天(武則天年號)元年(696年)佛寺建成,武則天賜名為憫忠寺。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和史思明先後在寺內東南角和西南角造塔立碑,寺院也一度改名為順天寺。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全寺毀於火災,數年後的唐昭宗景福初年重建該寺。

法源寺的現存建築全部為明清時所建。

相信大家對於袁崇煥的遭遇會有一些傷感,袁崇煥曾寫下這樣壯闊的詩句: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最後這個來自南方廣東的進士文人,領軍到關外東北作戰,死在了北京、被皇帝下令凌遲,看看其墓葬吧!


袁崇煥(1584年至1630年)紀念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花市斜街廣東義園舊址,是在明末薊遼督師袁崇煥祠和墓的基礎上建立的紀念館,以下是維基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2%81%E5%B4%87%E7%84%95%E7%BA%AA%E5%BF%B5%E9%A6%86

館內藏有傳說是袁崇煥手跡的《聽雨》以及康有為題寫的《明袁督師廟記》手書等珍貴文物。






袁崇煥
(1584年至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或又字自如),原籍廣東廣州府東莞縣,在廣西梧州府藤縣參加科舉,萬曆47年(1619年)中式三甲第四十名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官至薊遼督師,因被疑通敵而被處以磔刑。乾隆年間袁崇煥得到平反,清政府在北京廣東會館所屬義園修建袁崇煥的衣冠冢;道光年間維修袁崇煥墓,南海吳榮光題寫墓碑「有明袁大將軍墓」。

民國初年康有為出面,各界在墓旁建立袁崇煥祠。原墓堂廊柱曾懸有康有為手書「自壞長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壯山河」對聯。1950年代北京城區改造決定將袁崇煥墓遷出。社會名士葉恭綽、李濟深、章士釗、柳亞子等聯名呼籲保護,毛澤東於1952年5月25日批示保護。1954年墓葬維修並保存下來。歷史學家閻崇年曾指出:「文革時期袁崇煥在東花市斜街佘(讀音:蛇)家館的墳墓被挖開,裡面未見其屍骨和遺物。」他同時還說「民國初年有人說袁崇煥的頭顱被僕人竊走,私埋在自家院子裡。但是在明清官書、文集、筆記、方志、譜牒、檔案里,見不到這方面的記載。」

走進一個尋常的北京社區,很難想像袁崇煥督師的墓園就在這樣的平常社區,兩旁都是日常的社區景象。









袁崇煥墓園前方的景象:




走進正門:要繳2元人民幣門票費用,旁邊都是北京市的高樓大廈,這位明朝將領就安息在這邊!





進入墓堂正殿:


殿後即為戶外的將軍墓:道光年間維修袁崇煥墓,南海吳榮光題寫墓碑「有明袁大將軍墓」。







袁大將軍墓旁的佘公之墓、碑:2020年8月12日13時50分,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從1630年至2020年,佘氏家族為袁崇煥守墓整整390年。筆者拜訪時為2019年,當時尚有居民,當時也許佘家後人仍居住在祠堂側。



1952年重建墓碑:走回正門旁邊可見有人居住的空間,據新聞報導佘公後代: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在北京病逝,享年81歲。從1630年至2020年佘氏家族為袁崇煥守墓整整390年。





AI的重磅消息!! OpenAI今天推出ChatGPT 的搜索功能,搜尋引擎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
0
0

 AI的重磅消息!!

OpenAI今天推出ChatGPT 的搜索功能,搜尋引擎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這是其網站官方介紹:

https://openai.com/index/introducing-chatgpt-search/


彙整一下觀察重點給大家參考:

1、使用資格及&即時問答:

目前全部的 ChatGPT Plus 用戶(月訂閱費用20美金)、企業用戶及 SearchGPT 候補名單的用戶今天就立刻可以使用該搜尋功能。

妳可以立刻在一個對話中得到各種最新的資訊及連結,不需要打開另外的搜索頁面,點擊“網頁”圖示,或者讓 ChatGPT 自行決定是否進行搜索,可快速得到相關結果。



2、
一站式結果呈現:

搜尋結果不管是哪種內容都會全部集中在對話中,對使用者來說,就是一站式可以看到全部經過AI之後的搜尋結果、非常方便。


3、清楚說明來源:

可以直接連結到引用網站,要蒐集資料或撰寫文章都可以更方便蒐集或引用!


4、自由選擇格式及內容展現型態:

可以自由選擇搜尋內容的格式及呈現模式

搜尋結果也在做A/B Test!





台中高鐵旁台中市烏日區的兩間古宅古蹟:陳家古厝元季堂陳若時古宅(陳添旺古厝)、聚奎居富商陳紹宗起造於1920年(大正9年)

$
0
0

今天要介紹台中高鐵所在地:烏日區的幾間古宅:探訪時間為2023年3月、今天刊出:

一、陳家古厝元季堂:

地址為:烏日區學田路論子巷12號

很多人以為旁邊的聚奎居是陳若時先生家族的古宅,但其實元季堂才是陳若時先生出生的陳家古宅(兩建築僅距離數百公尺而已)。陳若時筆名暘谷,是日治時期中州吟社的著名詩人,也是大肚、學田一帶有名的漢學仔仙(私塾老師)

根據1940年出版的《瀛海詩集》介紹:「陳若時君字暘谷,家於臺中大肚山麓學田,(中略),無殊承祚家傳,詩派深言情不愧子昂,見者以為得山水之助,其父自然善計然術,遂以起家,今逾八旬猶矍鑠。」

這個古宅也稱為「陳添旺古厝」,是烏日區官方推薦的旅遊地點,」建成超過150年。古宅三合院背靠大肚山,前為王田圳與筏子溪,是非常好的地理風水,為傳統閩南格局建築。




屋前廣場及兩側風景:





由於是私人宅邸,當天並未有人在,因此未能進去觀看正廳,據說正廳就是當年陳若時教授漢學之處,有古家具太師椅等。

古建築有非常優雅的風格,可以觀看其特色:







屋外以及屋外水源處:



其他關於元季堂文章,請參考以下文章:
<烏日百年,陳家故事—微訪元季堂>,連結:

https://woolittlewalk.weebly.com/19968201232592520107/3881383


關於元季堂及聚奎居的祖先考察,請參考以下文章:
<烏日聚奎居,非陳若時故居>,連結:

https://daduntalk.blogspot.com/2015/01/blog-post.html

根據本文內容:

考察陳若時父親身份時,追查到2010年出版的《臺中縣志‧人物志》中,〈陳添旺〉條目記載,陳自然長子陳若時(「時」誤載為「詩」),次子陳阿來。陳阿來長子即為陳添旺,擔任過四任烏日鄉長。


二、聚奎居:

地址:烏日區學田路405巷36號

過往因有媒體誤報,因此認為聚奎居的真正主人其實是詩人陳若時的兄長:富商陳紹宗(1888~1952),但根據訪查陳若時先生之孫陳耀門先生,已「確認聚奎居主人為陳紹宗,而陳若時不僅與聚奎居無關,更非陳紹宗兄長。陳若時與陳紹宗二人,僅屬同鄉同姓之關係,並非同一家人。」。相關考證與訪談可見上方文章:<烏日聚奎居,非陳若時故居>







聚奎居官網:https://www.jukuiju.com/目前建築已經過重修,參觀費用如下:

全票 $100/人:一般民眾

優待票 $50/人:臺中市民、65歲以上民眾、3歲以上未滿6歲之兒童

免門票:設籍於烏日學田里之民眾、未滿3歲兒童、持有身心障礙證明者與陪伴者1名(不分國籍)

聚奎居是占地約400坪的經典巴洛克建築,主體建築由烏日當地富商陳紹宗起造於1920年(大正9年),但國家文化資產網登記為:於昭和5~15(1930~1940)年間建造

一、二樓正面採連續拱門呈現,使用巴洛克式裝飾,富含西洋風味,兩側廂房則用大量紅磚鑲嵌,展現中國傳統風味,巧妙融合中西風格。

現任主人為劉溪泉,其父親從小在聚奎居當管理員,對房子有深厚情感,因屋主想變賣,於是劉氏兄弟便集資購入聚奎居,2012年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故鄉苗栗縣苑裡鎮的古蹟補充:苑裡城內媽祖慈和宮、苑裡保安宮三府王爺、海口寶靈宮(五龍宮)、社苓福德祠、山柑茄苳腳福德祠

$
0
0

我的故鄉:苗栗縣苑裡鎮,最早於乾隆六年(1741年)開始開發,本為平埔族道卡斯族喔灣麗社居住地,漢人寫成「宛里」、演變成「苑裏」、「苑裡」,讀音用客家話念如「房裡」。明鄭永曆18年(1664年)鄭經退守台灣,為獲得充足糧食派劉國軒前往半線(彰化)屯田,當時鄭氏王朝擴張領土的行動,威脅到統治台中一帶的大肚王國,永曆24年(1670年)大肚社、沙轆社、斗尾龍岸社舉兵反抗,連鄭經也親征。劉國軒先後擊敗沙轆社、大肚社,將沙轆社的平埔族從數百人屠殺只剩6人。後劉國軒屯兵大甲鐵砧山,開始經略蓬山八社及後瓏五社,這是官方首次接觸苗栗沿海地區。

可參考筆者先前文章<苗栗縣苑裡鎮房裡古城古蹟:順天宮建於雍正2年(1724年)、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大約道光16年(1836年),時任晉升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婁雲立碑、蔡泉盛號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連結為:

https://terrylogin.blogspot.com/2023/06/blog-post.html

房裡城古蹟有:順天宮(建於咸豐6年、1857年),稱為城內媽祖,及蔡泉盛號創立於日治時期明治30年(1897年)。

本文來看看其他苑裡市區的古蹟:

1、苑裡慈和宮:地址:苑裡鎮中山路305號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B%91%E8%A3%A1%E6%85%88%E5%92%8C%E5%AE%AE

相傳康熙53年(1714年)福建水軍吳將軍受命平定福建沿海海寇,為求剿匪順利,親往湄洲天后宮恭請媽祖第十二分靈的香燈媽供奉於主帥船上。一日海上忽遇風暴,漂流至房裡溪口船頭埔海邊。吳將軍將神像暫奉於苑裡望族陳五志(陳志城五兄弟)家族宅中,平定後欲請神像回朝繳令,陳家及地方信眾懇留鎮衛此地,所以康熙55年(1716年)在苑裡街尾(今苑裡市場)建媽祖廟,後神像成為苑裡慈和宮開基神像。

當時房裡為泉州人所住,漳州人則住苑裡街,當時泉漳械鬥激烈,乾隆37年(1772年)年春,陳志城、胡國林、黃君佐等擇地新建媽祖廟。其中陳志城為年幼時在康熙末年隨母親李慈勤、弟弟陳志德、陳志誠、陳志興、陳志考自漳州府詔安縣來臺灣。該家族在康熙58年(1719年)向通霄平埔族以布匹九百匹、糖五百斤、火油一百斤,換取苑裡到後龍新港仔土地,並立契約為證。媽祖廟新址在北勢庄(今苑北里),該地即為陳家獻出建廟。乾隆38年(1773年)媽祖廟完工,名「蓬山慈和宮」,該年置「海國標靈」匾額。石碑記載建廟經過、建廟花費白金六千多元,出錢出力者數百人,北廂房地藏王殿左龕以「陳五志」之名祭祀陳志城五兄弟。

至於房裡居民(主要為泉州人)最早於雍正2年(1724年)建了內城媽祖,咸豐3年(1853年)爆發閩粵械鬥與漳泉械鬥,苑裡街成為漳州人群居地,苑裡泉州人於房裡莊以北新建房裡街,咸豐6年(1857年)在新建房裡城建了房裡順天宮,因此北邊的慈和宮媽祖稱為「城外媽祖」。

慈和宮香爐刻「弟子曾牛喜出」與「乾隆三十六年立」字樣,匾額「海國標靈」於乾隆38年(1773年)立,廟內有許多古老文物。







2、保安宮三府王爺:地址:苑裡鎮天下路197號

民國73年甲子年改建石碑就寫百年前興建,因此歷史應有140年以上。另一石碑寫三府王爺(朱府、李府、池府)創建於乾隆17年(1751年、應為1752年)、道光16年(1836年)建築,大正元年(1912年)改建,當時這一帶(苑裡街道較北邊)應該是苑裡最繁華的地段。








3、海口寶靈宮(原五龍宮):地址:苑裡鎮海岸里92-2號,《苑裡鎮志》與廟碑記載乾隆11年(1746年)建廟,最早廟在庄南陳厝後、遙望土地公港及蓬溪(房裡溪)交會處。嘉慶13年(1808年)遷建於海口庄地號104蕃地(從原五龍宮舊址搬遷)。主祀五顯大帝。






4、社苓里福德祠:建於乾隆30年(1765年),古時位於牛埔仔尾叫做下庄仔,有大甲官道經過、經山柑三湧通過,往舊社崁頭車路巷通往貓裡(苗栗),是交通要道。








5、山柑茄苳腳福德祠:在山柑里有名的老茄苳樹附近,茄苳樹齡超過兩百年以上,據傳先民移居到山柑里一帶,老茄苳就已經矗立於此,庄民就以茄苳樹做為地標,稱為「茄苳腳」。根據廟內重建石碑紀載廟建於清朝,民國45年信士獻地簡單石頭建祠,民國57年信士再獻地建廟。






台中市外埔區古蹟古宅介紹:外埔劉秀才宅(劉定山武秀才)大正8年(1919)興建、水美李家古宅1903年李登賜建、鐵砧山腳下外埔黃宅、外埔許宅、外埔鐵山村包公石福天宮

$
0
0

今天要介紹鄰近苗栗縣的台中市外埔區的古蹟古宅,該區離故鄉苑裡非常近,甚至兩鄉鎮有地理上交界。

外埔區名稱由來有數種說法,一說為當地位於外方(西方)的荒埔平地,與內方(東方)后里區括稱「內埔」相對應,故名;一說為日治時期將今后里區統稱為「內埔」,在其西邊地區括稱為「外埔」,即將鐵砧山以東的埔地,以其在西側且首先開發的大甲平原對應為「外埔」;一說為因當地屬河階地形,其中較高崁的地區因早期灌溉不便,開發不易雜草叢生而稱為埔地,其後開墾過程中經該圳灌溉始逐次形成聚落,故名。1909年日本政府規劃當地為溪底區及外埔區,1920年復於當地設外埔庄,其後便沿用此名。

外埔就在鐵砧山東面,以下古宅為2023年11月參訪,今日撰寫:

一、外埔劉秀才宅:台中市定古蹟,地址為:外埔區三崁路73號,佔地廣大、超過千坪以上,門口有一片蒼鬱的樹林。台中市文化資產處網站介紹如下:

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building?uid=33&pid=41

劉秀才宅為劉氏家族十六世劉定山武秀才的居所,劉氏祖籍為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渡海來臺之客家人,來臺後居住在今苗栗公館一帶。

十六世劉定山 (1849-1932),字捷三,光緒11年(1885年)高中武秀才,在苗栗開武館教授弟子武術功夫。光緒14年(1888年)於「大嵙崁社事件」(
清領時期1886年至1892年間,劉銘傳對原住民泰雅族大嵙崁群發動的一連串戰爭,戰場涵蓋新北市三峽區至桃園市復興區一帶)中,受臺灣巡撫劉銘傳舉薦副統領職位,協助清軍「討伐泰雅族」有功,於光緒16年(1890年)欽授獲賞軍功五品。

日治時劉定山於大正6年(1917年)至外埔開墾致富,於大正8年(1919)興建本宅邸。昭和10年(1935年)大地震而重建左二橫屋,並將左外橫屋改為日式建築風格。

門口及半月池:




目前仍有後代居住,因此謝絕參觀,只能遠遠拍照,希望沒有驚擾到居住的人!建築非常漂亮。據說正廳內掛有劉定山武秀才的遺像,以及平定原住民的大關刀,但可惜無法親自觀看。











屋頂雕塑非常精緻,左右兩進的空間:






二、水美李宅:隴西堂,地址為:外埔區水美路28號、30號
可參考JUST A BALCONY部落格文章【JUST Old】台中-外埔 水美 李氏古厝 隴西堂 (李宅古厝)
:連結為:

https://justabalcony.blogspot.com/2019/04/just-old_19.html

李家祖籍福建晉江,祖先從苗栗苑裡鎮遷過來外埔,本宅明治36年(1903年)由李登賜所建,前後花約20年才完成。李登賜二子李註有在日治時曾任保正,其三子在板橋林本源家當管事,賺錢後回鄉經營糖舖致富,後來新式月 眉糖廠建成後才放棄糖舖生意。

建築格式為四合院式,三進六護,俗語說「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就是說寬有九間廣,門窗共120個。每一進正廳均裝飾美麗字畫、門聯、門樓有銃樓,建築在半樓處開窗口,可在危急時開槍防衛。



古宅前面的樹叢:



正門的廣場及左右兩進:目前仍有人居住






正門漂亮的花磚真的很美



穿過正廳進入後進:後面還有一進建築





三、外埔黃宅:地址為:外埔區長生路229號,台中市文化資產處網站介紹如下:
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building?uid=33&pid=172

昭和10年(1935年)臺灣中部大地震,傳統土埆造、磚造建築損壞相當嚴重,重建時納入耐震考量,並參考當代流行樣式,打造形成融合中式、西式、和式作法的洋樓,具有地域性特色。外埔黃宅在西式桁架(King-post Truss),脊樑部分採用臺灣傳統合院概念,繪製八卦圖樣並加以彩繪,富傳統民居風水意涵,在目前日治時期西式宅第類古蹟、歷史建築中非常罕見。

門口有一棵茄苳老書,附近風景非常漂亮,位於鐵砧山山腳下,田園景色廣闊,
但門鎖住,整個荒草蔓生,網路可找到過往開放時的照片,但目前無人居住、旁邊有許多大樓正在興建。







從另一方向看外埔黃宅:





四、外埔許家古厝:市定古蹟,地址:外埔區長生路742號。就在外埔黃宅斜對面,位於鐵砧山腳下可眺望美麗風光,風水極佳。堂號為:高陽衍派,台中市文化資產處網站介紹如下:
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building?uid=33&pid=174

光緒年間從福建同安來台的許飯,先在后里貓仔坑一帶開墾,其子許其琛每天從后里挑柴到大安海口賣,回程再挑鹽回來賣,賺了錢後搬到鐵砧山腳買土地開墾。
許其琛有五子(天催、天富、天奎、天象、天德):

長子許天催精明幹練,曾是首任外埔庄長,許天奎也後續擔任過外埔庄長;許天德經營「大甲鳳梨罐詰商會」,許天象戰後多次獲選為村長,成為原臺中縣地方派系紅派要角,許家在地方政治、經濟均有重要影響力。

兄弟共開墾500多甲田地,漸漸致富,田產遍佈大甲、社尾、苑裡山腳、彰化和美。相傳其祖先在開墾整地時,挖到一個裝滿龍銀的奉金甕,以龍銀買地而致富。







以下引用自台中文化資產處網站內容:

閩式建築保有部份傳統建築規制,牆體由卵石基礎、土埆、斗砌磚等建材組構,正廳設有燈樑、步口簷廊之石柱與木棟架,地坪採人字鋪,室內隔間、門窗採實木製,做工精美,皆表現當時代之營造技術。洋式建築為分期興建,中央正身、右護龍與右外護龍應為同期之建物,採用大量有色磨石子與洗石子裝修為其特色;門窗造型多變,採用大量幾何圖形語彙,增加視覺變化。地坪採用有色水泥刮畫而成,見證昭和10年(1935年)地震後建築構材之差異。後側日式木造建築為昭和14年(1939年)所興建,呈L型,短邊與閩式建築的稍間相連,長邊格局則仿閩式建築採三開間,但以和式隔間配置,頗具特色。







最後建議可以去參觀這個有趣的廟宇:
福天宮,地址為:外埔區鐵山村長生路91號。

鐵山村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大甲東社的聚落,清朝漢民族入墾到,平埔族與漢族人口此消彼長後,平埔族逐漸消失跡匿,日治時期人口普查仍有「熟番」生活在此,但經過滄海桑田後大甲東的「前湖、後湖」已成良田。民國20年,鐵砧山腳的鐵山村民以福德祠的「石頭公」為主神。民國60年經濟好轉後集資翻修福德祠,新安裝土地公金身與石香爐,後來又安置一顆稱為「土地婆」的石頭,與石頭公分別置放土地公兩側。近年來有信徒因未能生育而拜「石頭公」,靈驗後前來拜謝,經報導後引起更多人潮祭拜,鐵山村民稱此為「包公石」。






福天宮附近的土角厝:



Viewing all 26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