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研究生的呢喃自語
Viewing all 26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台中市最南端霧峰區霧峰鄉阿罩霧古蹟:聖賢宮神農大帝廟1862年同治元年、法揚宮,阿罩霧福德祠土地公,省教育廳光復新村、貓頭鷹教堂等

$
0
0

今天要介紹台中市霧峰區,霧峰區舊稱「阿罩霧」,前身「霧峰鄉」,是台中市最南端的一個區,之前有南方的交通樞紐。由於之前為台灣省議會(現為立法院中部辦公室)在此,加上清朝時期五大家族中的霧峰林家就在此(其他四大家族為:板橋林家(無親屬關係)、鹿港辜家、高雄陳家、基隆顏家)為根據地。霧峰區是一個很早開墾的地區

維基百科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C%A7%E5%B3%B0%E5%8D%80


1954年臺灣省政府疏遷至台灣中部,包含秘書處、衛生處及教育廳等遷至霧峰,因此現在知名的「光復新村」省府宿舍已成為知名觀光景點,1954年秘書處、衛生處遷往南投中興新村。1956年「北溝文物陳列室」開館,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舊址。擁有眾多藝術品及校內的
現代美術館,是由日本的石田工務店6位清水混凝土匠師及安藤事務所兩位資深工程顧問,歷經2年多的精雕細琢建成,有機會可以去逛逛亞洲大學。


但喜愛古蹟的我們,要看的是霧峰區先前的台灣省教育廳,以及兩座廟宇


霧峰區台灣省教育廳(已登錄為歷史建築):地址為:霧峰區大同路16號

看一下台中市文化資產處介紹

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historybuilding?uid=34&pid=21


摘錄其文字介紹如下:

舊省政府教育廳為臺灣省政府疏遷時期所興建省府廳舍建築,為第一代廳舍「教室型建築」之代表作品,其建築型式反映臺灣戰後第一波現代建築之風格。整體建築分三期興建。民國45年(1956)竣工時為一座不對稱「ㄇ」字型二層樓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初規劃一樓全供省教育廳辦公用,二樓由省府核心單位與衛生處臨時使用。民國48年(1959)教育廳與衛生處均感空間不敷使用,故於原「ㄇ」字型缺口處新建倉庫與檔案室。民國58年(1969)8月,衛生處搬遷至中興新村,建築全由省教育廳使用。民國60年代再於一、二期交界處再增建辦公室與機房等。民國82年(1993)省教育廳搬遷至霧峰中正路新址(今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舊廳舍無償撥予霧峰鄉公所使用。

入口處有一個貓頭鷹雕塑,很古樸,目前也有社會大學學員上課使用中。貓頭鷹據說是霧峰的吉祥物,稍早貓頭鷹只是霧峰桐林的村鳥。桐林位在霧峰東北群山中,舊名北溝坑,相傳日治時代青桐遍布,故又名青桐林,想必有許多貓頭鷹


建築的參天樹木應該也有不少年歷史,建築斑駁頗有滄桑之感






在省教育廳旁邊有一個小公園,叫做貓頭鷹教堂,地址導航是:霧峰區大同路8號,但其實正對省教育廳就在右手邊,以下是實際拍攝照片。真的有很多貓頭鷹!






貓頭鷹教堂主體如下:






阿罩霧福德祠:要介紹這座土地公廟是因為霧峰林家的歷史,地址位於:霧峰區中正里四德路82號,就在霧峰警分局交通分隊門口。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8%BF%E7%BD%A9%E9%9C%A7%E7%A6%8F%E5%BE%B7%E7%A5%A0

這座土地廟與戴潮春事件(同治元年1862年,台灣清治三大民變之一,另二為朱ㄧ貴及林爽文事件)有關。

節錄部分文字如下:

同治元年(1862年),林日成趁林文察參與太平天國戰事,率兵進攻霧峰林家,發生阿罩霧庄攻防戰,並阻止烏溪水源供應。相傳當時霧峰林家宗祠供奉的神農大帝顯靈,命令土地公在一座樟樹頭冒出甘泉,人稱「土地公井」。戴潮春事件平定後,同治三年(1864年)春,霧峰林家在該井邊興建霧峰聖賢宮(後面會介紹)及這座阿罩霧福德祠。光緒九年(1883年)林朝棟祭祖時目睹該祠破舊,乃令族人重修並獻贈廟地供作廟產,門額鑲嵌當年臘月重修的石板。

金亭右邊就是交通分隊正門口




香爐頗有歷史






聖賢宮神農大帝廟:地址定位為:霧峰區中正里林森路767號

介紹如下,節錄部分文字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chungCity/wufeng/0618008-SXG

聖賢宮主祀神農大帝,據說是霧峰林家從福建漳州故鄉攜帶來臺供奉。1754年(乾隆19年)林獻堂祖先林石渡台,將其宗祠供奉的「五穀神農皇帝位」神位牌和太子元帥神像及玄天上帝(帝爺公)神像帶到臺灣,最先供奉於彰化,後三代林甲寅移居阿罩霧,於1862年移至設於霧峰四德路,在太子爺土地公井邊。同治3年(1864)林文鳳重新修葺神農大帝廟及福德正神廟;光緒9年(1883)林朝棟看到神農廟破舊不堪,乃令族人擇日與前述土地公廟重建。民國69年由林文卿與朱傳德奔走下,買下緊鄰原神農廟旁的文化戲院,成為重建新廟的用地。民國73年(1984)開始設計施工,成為現在的新廟。民國78年(1988)及民國79年(1990)兩次組團前往湖南炎陵縣鹿原陂祭拜「炎帝陵」。

出處:(《臺中縣志住民志》宗教篇,臺中縣政府,2010 )

但我們要介紹原本的舊廟,舊廟就是面對新廟的右側轉進去(請見下圖),新廟很漂亮但我們喜歡看古蹟:




右側走過去廟方人員說這樹旁蓋著的就是那口古水井,現在仍不定時汲水給信徒。想像一下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時,林日成趁霧峰林家族長林文察參與太平天國戰事不在,率兵進攻霧峰林家,截斷烏溪水源,當時霧峰林家宗祠從故鄉1754年(乾隆19年)帶來供奉的神農大帝顯靈,命令土地公在這個樟樹頭冒出甘泉,人稱「土地公井」,這樣來看歷史是不是超有趣?!!




廟方給了這本書可以印證這段歷史:





舊廟的底座可以清楚看到原本的建築痕跡,這應該是當時水池




舊廟中還有民國50-60年代重建捐獻、重建沿革紀錄的石刻如下:








法揚宮:










台中市沙鹿區(前台中縣沙鹿鎮)廟宇古蹟介紹陳俊德醫師「香路輕旅」四平老街:朝興宮雍正10年1732年建、玉皇殿嘉慶10年1805年建、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保安宮三山國王乾隆10年1745年建

$
0
0

今天要來介紹台中市沙鹿區的幾家廟宇,沙鹿區未改制前是台中縣沙鹿鎮,這是以前標哥顏清標的故鄉及選區,地名由來為:當地舊稱「沙轆」原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族(Papora,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之一,詞源來自大肚社人自稱Papula音近巴布拉)沙轆社(Salach)的活動範圍,明鄭時期沙轆社屬於大肚王國。荷蘭統治台灣時期紀載有人口100多人請見維基百科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9%B9%BF%E5%8D%80


我們帶大家把幾間廟宇簡單逛一下,沙鹿有條老街就是四平舊街,請看官方介紹:

https://www.shalu.taichung.gov.tw/1033794/post

廟一定是接近海邊最古老,因為上岸後會先居住在離海邊比較近的地方,再慢慢往內陸移居,這條四平舊街短短幾百公尺,上面有沙鹿地區歷史發展、以及閩客閩粵之間族群衝突的歷史痕跡,近幾年由於大甲媽進香,由陳俊德醫師策劃的「香路輕旅」也介紹老街上幾間廟宇,請見以下介紹:

https://blog.xuite.net/stephen_cyk/stephen/589196772



四平老街中有許多老商號,以下成興商行是日據時代所建,是舊街三大戶之一,穎川堂號表示姓陳。此外聖教會建於民國41年(1952年)。有時間可以逛逛老街。





今天帶大家看的廟宇沙鹿區公所介紹如下:

第一間廟宇就是朝興宮:是沙鹿最早祭拜媽祖的廟宇,位於洛泉里洛泉里和平街18號,相傳建廟原因是至臺灣撫慰原住民的欽差在海上遇風雨,至水裡港上岸脫險,遂感謝媽祖庇祐而在雍正10年(1732年)興建。因位於早年原住民出入社口,故被稱為「社口媽」。1765年沙鹿庄民王發募款重修,至乾隆末年巡台御史黃叔敬再度蓋屋。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9%B9%BF%E6%9C%9D%E8%88%88%E5%AE%AE







廟裡的重建碑紀錄,非常完整把歷年重修紀錄完整




廟裡陳設及重建,有千里眼及順風耳,雕塑很新可以觀賞手藝!








第二間是保安宮:這是客家人的三山國王廟,位於沙鹿里四平街181號,保安宮是福建汀州客家人興建於乾隆10年(1745年)。一位名為「阿財伯」的耆老表示客家人移入沙轆墾荒時,恭請六尊三山國王神像來此鎮守,原址位在沙鹿玉皇殿(下面會介紹)旁,即中正街福利宮土地公廟現址。《沙鹿鎮誌》中記載沙鹿保安宮和福利宮互換位置,傳說原本福利宮(現在的保安宮)位置前的竹林南溪經常氾濫造成居民困擾.當時地方仕紳向三山國王請示,三山國王降駕指示需與福利宮福德正神互換廟址,由三山國王廟的巾山、明山、獨山三位山神出面鎮壓水患.因此兩廟互換位置,此後溪水也未再氾濫。這種傳說是不是很迷人呢?但我猜跟當時閩粵族群衝突應該有關係,客家人在比較市中心可能人少(原保安宮、現在的福利宮土地公廟)、在外圍區域(原福利宮土地公廟、現在的保安宮)人比較多,因此交換廟址確保族群安全、這是我猜的啦!

保安宮的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9%B9%BF%E4%BF%9D%E5%AE%89%E5%AE%AE


保安宮三山國王廟與福利宮土地公廟互換的報導:

https://ctee.com.tw/livenews/ch/chinatimes/20220324004689-260405

拜訪時保安宮正在整修,但內部可以進去,還是可以一窺其風貌,有華麗的藻井及龍柱雕刻










福祿壽雕塑,四週雕有各一隻蝙蝠,合起來「四」隻蝙「蝠」,象徵「賜福」。


後來閩客械鬥,客家人失利轉往山區如東勢等地,但客家人信仰的三山國王廟卻也被閩南族群供奉繼續祭拜,也算是一種神奇的族群融合吧!客家人離開後三山國王廟乏人管理,又久經風霜而破爛,閩南人有鑑於三山國王神靈顯赫加上不忍廟宇破爛,於是踴躍捐獻改建,原本客家人廟宇變成閩南人信仰中心,取「保國安民」意涵改為「保安宮」,但廟內大殿仍供奉著客家人的「三山國王」。


第三間是玉皇殿:位於四平街123號、祭祀玉皇大帝就是天公,建於嘉慶10年(1805年),台灣具歷史性的天公廟有「三間半」,沙鹿玉皇殿為期一(另三間為台南、新竹與彰化天公廟元清觀,其中彰化天公廟因拓寬馬路只剩半間,故稱三間半)。

玉皇殿是先民何聲良於嘉慶8年(1803年)自泉州同安縣恭請玉帝神像來臺,嘉慶10年(1805年)旱魃為虐,大肚中堡五十三庄民(今沙鹿鎮全部和梧棲、龍井、大肚部分村里)共議建廟供奉。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9%B9%BF%E7%8E%89%E7%9A%87%E6%AE%BF

有興趣了解彰化元清觀(半間天公廟),可見我2022年撰寫的彰化古蹟介紹,連結如下:

http://terrylogin.blogspot.com/2022/04/281763172621724261761.html




華麗的藻井雕飾,還有八仙的彩繪,






廟宇屋頂的雕塑






玉皇殿蒐集了各知名人士的書法,有鄭板橋、梁啟超、左宗棠、康有為、胡漢民、康熙、乾隆、曾國藩、薩鎮冰、沈葆楨、李鴻章、朱熹等人,都是由藝術家黃海泉前輩苦心蒐集而來!
















玉皇殿右側則有一個地藏王菩薩廟,在其外牆壁上有二座石碑。其一是光緒12年(1886年)的花崗岩古石碑:「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文字已經很模糊不容易辨認!碑文全文如下:

        「補用清軍府調暑彰化縣正堂,李為示禁事。照得案據大肚堡欽加道銜蔡占鰲、訓導楊清珠、生員蔡為章、林青、楊富年、楊松嶽、陳增培、監生陳如海、蔡瑞源等稟稱:本堡八張犁莊與該處遷善社比連,番民雜處。每有棍番相傳套語,藉以民間置買田園,無論何地,概屬番墾;是以勒索習以常,名日社規。凡遇莊民喪喜等事,迭自呼男喚女,聚堂呵聲,到處藉索。富者任其取攜,免受蹧躂;貧者告以困乏,每被橫行。遷善社東首潘敏星,挾眾控陳肚允佔葬黨毆等語一案:伏查陳肚允即陳道蘊,殯埋父棺在祖邊,址在鹿寮山後;係承伊祖遺業,歷今五十餘載,字據可稽,與遷善社毫無干涉。詎棍番潘敏星不思故轍凌夷,反敢粧飾例誣,希圖得計。而該處莊民被勒,原非一次;如陳道蘊等家貧莫措,籌葬維艱,奚堪遭此狼毒。倘從此而不洗除惡習,貽害胡底!叩乞示禁止等情到案。


        據此,前縣未及示禁卸篆,本縣蒞任接准移交,合行出嚴禁。為此,仰大肚保遷善社各屯街人等知悉:自示之後,爾等凡遇莊民有喜慶喪葬等事,不准仍前率黨任意勒索花紅、酒禮,以免滋生事端。倘敢故違,復蹈前轍,一經查出或被告發,定當拘案,從嚴究辦,決不姑寬。其各凜遵,毋違!特示。

        光緒十二年十一月□□日給貼大肚堡沙轆街曉諭。




第二塊石碑是民國61年重建時立的「勸善碑」,碑上橫寫「玉皇殿」,內容如下:
「居心正直,見我不拜何妨;作事奸邪,任你焚香無益」


玉皇殿對面有兩棵超級老榕樹,根據公告是1808年栽種,非常神奇!如今居民在此生活,見證這些廟宇古蹟,這就是我寫作的動力與目的!謝謝您拜讀!!




最後沿著四平街走道與中山路交叉,這是我小時候回憶,當時要從大甲沙鹿往台中都要搭乘巨業客運,這家全家便利超商就是當時的巨業車站,但也成為歷史了!!




苗栗縣銅鑼鄉古蹟篇(一):銅鑼澗窩的李屋惇敘堂(李氏祠堂)建於清嘉慶25年(1820年)、同時期旁邊田心伯公土地公(龍貓伯公土地公廟)、通霄鎮城南李氏公廳

$
0
0




以上為銅鑼鄉的李屋惇敘堂

今天我們要介紹苗栗縣銅鑼鄉的古蹟:總共分兩部分,第一篇要介紹銅鑼澗窩的李屋惇敘堂(李氏祠堂),第二篇是銅鑼的幾座廟宇:包括九湖村武聖廟(祭祀關公)、天爵寺(主要祭祀觀音大士)、天后宮(祭祀媽祖)、樹泉寺法尊堂、三聖宮(祭祀天上聖母、五谷大帝、開台聖王就是鄭成功)等。


以下是銅鑼鄉公所的古蹟列表介紹,

https://www.tongluo.gov.tw/News.aspx?n=7282&sms=10612

以下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兩間李家古厝:

一、銅鑼李屋惇敘堂:門牌為銅鑼鄉竹森村竹森68號



以下為時空旅人部落格的詳細記錄,提供給大家參考:

https://blog.xuite.net/apex.cheng/wretch/301149396

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文字節錄如下: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02186&IndexCode=Culture_Place

「澗窩」是銅鑼的老地名,表示山陵中的深溝。李家建築原為泥磚瓦屋,昭和10(1935)年大地震全毀,翌年改建為穿鑿屏仔壁,屋頂覆水泥瓦。民國70(1981)年重新彩繪,民國82(1993)年將正身屋頂改為綠色琉璃瓦。

屋前有半月池、有很多鴨鵝、各種魚類。外牆上有詩詞題字、還有楹聯(請見下圖),往外望去可見一片綠意盎然的農田,右側則為山上,我們拜訪時李家後代李大哥為我們熱情解說,山上有祖墳,也有通往通霄的挑鹽古道,當時眼前田地以及山坡上大片山上土地,都應該屬於繁華的李家。












李家祖籍為廣東長樂(現在的五華縣),來台開基祖為德萬公,譜名應龍,諱緯烈,是李氏庭芝公長樂開基後第18世祖,乾隆38(1773)年16歲與父親李維棟渡海來台,最早先居住在當時歸彰化縣的東勢角土牛地區(現在的台中市石岡區土牛村)。30歲在土牛娶妻連氏,後移居彰化黃子社,經營稻米買賣,李德萬在黃子社地區居住約十年後購置田產,其父李維棟過世後,便將母親與弟弟以及侄輩都接到台灣來。李家在黃子社居住二十多年,當時臺灣常有動亂,也有閩粵漳泉械鬥等,李家逐漸壯大穩定下來。大約嘉慶末年李德萬約六十歲時,因洪水為患田地流失,李家開始購買芒埔田(現中苗一帶),並移居苗栗開墾。

根據「澗窩李氏族譜」記載:

在銅鑼澗窩定居,也開始在銅鑼「買田復買山,且耕且闢,公以為得山得水,終於此而安家焉。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興建李氏家宅,也就是目前宗祠惇敘堂的前身。

李德萬生了六個兒子依序為:騰蘭、騰桂、騰清、騰華(在地方上以武術知名)、騰彬及騰祥。其後代人才眾多輩出、可以從楹聯題名看出後代的成就,如李祥甫、李聯璧(新竹銅羅庄協議會員、三叉庄庄長)及李白濱等,都是地方上知名的文人。




我特別喜歡研究平民百姓的歷史,我比較不想看太多帝王將相的歷史,過於神話也與我們較無關係,看看自己故鄉周邊,以及和我們一般平民比較接近的移民來台的歷史,可以遙想自己的祖先度過的生活。我們祖先沒有發達、因此我們沒有留下如惇敘堂這樣豪華的建築,但是我們可以來觀看,與其後人聊天,看看周圍田野,妳會明白:百年繁華都不過是一場空,人間的一切權勢是無法維持太久的!



惇敘堂最大特色是院子中的鵝卵石地面滿滿鋪面,這些都是李家祖先在嘉慶年間創建惇敘堂時保留迄今。鵝卵石鋪面是一般客家建築常見的的化胎鋪面,客家先民相信鵝卵石化胎鋪面為祈求多子多孫的風水意涵。 




惇敘堂建築的各項細節:雕飾、擺飾、樑柱、繪畫、基石等










惇敘堂正廳祖先祭祀的牌匾、雕塑及香爐等細節










正廳還有一些繪畫及古老桌椅,也值得一看!





在門外廣場上有石筆殘座及練武石,石筆是22世子孫畢業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所立,而李家熟悉武術後代很多,練武石是日常練武訓練用。李大哥親自舉石頭給我們拍照!






惇敘堂後方有一棵大茄苳樹,歷史應該也超過百年以上,李大哥特地帶我們繞到後方去看,樹圍要兩個人合抱的寬度,應該是一兩百年以上歷史,遙想一下當年銅鑼這邊李氏祖先開墾,水田綿延、阡陌縱橫,門前半月池鴨鵝成群、鳶飛魚躍、右側山坡上都是梯田茶園、又掌握挑鹽古道到通霄進行閩客之間、漢人和原住民之間,茶葉、鹽業、稻米農作物的交易等,李家座落在絕佳的位置,成為富甲一方的富翁。






目前後代也居住在惇敘堂,古蹟有了新生的意義!子孫在祖先最先生活的地方,持續生活著,數百年來的傳承,在同一個場域生活著!!一起看著同樣的山、一樣在百年茄苳樹下散步!





而左側土屋是知名歷史人物丘逄甲出生的地方,我不確定是不是這頹圮的土屋,但資料的確寫丘逢甲出生地於此。丘逄甲父親丘龍章設館教書就在於惇敘堂後方。光緒20年(1894)丘逢甲離開台灣前寫下這首知名的詩:「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丘逢甲的維基說明: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98%E9%80%A2%E7%94%B2



要離開惇敘堂前,往前仰望田野,可以看到一個獨特的土地公廟,這是知名的網紅打卡景點,是與惇敘堂同年代、超過200年歷史的田心伯公(客家話、土地公為伯公),土地公廟藤蔓叢生,長成很像龍貓的樣子,非常可愛,水天相映之下,在天地之間融入水光山色美景之中。









而在旁邊苗栗縣道旁邊有一個站牌,站名叫做銅鑼窯、旁邊有個燒窯場,站牌旁邊是龍貓的造型相互輝映!非常可愛!





李德萬生了六個兒子依序為:騰蘭、騰桂、騰清、騰華(在地方上以武術知名)、騰彬及騰祥。其中李騰清依照以下路線(這條路線就是現在的通霄挑鹽古道,有機會大家可以去健行一下)到了現今通霄鎮去發展開墾,底下要介紹的另一個源自於惇敘堂的通霄鎮的古蹟:通霄土城李氏五世同堂的李氏祠堂,位於通霄鎮城南里14鄰160號。


以下為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介紹: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03932&IndexCode=Culture_Object

李騰清(老三,他也是當時地方上名醫)與李騰華(老四)在地方上組織鄉勇、協助清朝官府剿匪維護地方治安,獲得軍功授予六品官銜。而源自銅鑼惇敘堂的通宵李家在光緒年間,因五代同堂被御準旌表頒聖旨『五世同堂』,但當時交通不便,聖旨送達李家時,李騰清已過世二年(1881年至1887年),李家子孫為了紀念祖先,在每年元霄節過後客家習俗掃墓時,都會舉行用古禮「武官下馬、文官下轎」的頒聖旨儀式祭拜祖先。

當聖旨送達李家時,負責傳報詔書的「報馬仔」,一路敲著鑼到達公廳向宗親通報,隨後掃角隊出發,迎接騎馬的武官及頒發聖旨的文官;隨後李氏宗親的長老們身著長袍,跪在公廳前迎接聖旨,重現昔日迎聖旨的盛況,接著進行祭祖,一到李家大門武官隨即下馬,而傳達聖旨的文官也帶著聖旨下轎,宣達聖旨口喻。

這是關於這項古老接聖旨祭祖的報導: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181281

通宵李騰清古宅建築與銅鑼惇敘堂類似,地板也是鵝卵石胎化鋪面,正廳及地板、雕欄楹柱皆同,只是規模小了一些。







五世同堂石匾設於光緒15年(1889,聖旨到當年),置於李氏祠堂正廳的御路上,是砂岩材質的石匾,長133公分、橫54公分。





室內有後代捐獻資料、這些可能是整修後,原本的建築物件,目前放置一旁!






值得一提的是,通宵李家主人,李騰清死後仍歸葬於銅鑼,請見以下說明,引用自新竹考古部落格:

苗栗縣銅鑼鄉李騰清墓(大正十四年, 1925) @ 新竹

https://blog.xuite.net/fdchen/building/23510344


李騰清後代百歲人瑞李玉羅:生於民國前1年1910年,曾任苗栗縣議員、父親為李金謙,堂叔公為清末秀才李祥甫。李騰清是其高曾祖父,曾競選苗栗縣長的李白濱是其堂叔。光緒8年(1882年)李騰清82歲(1801至1887),其孫子李阿番當年28歲。

https://blog.udn.com/mobile/UDN316/2885766


淡新檔案中的李騰清案

https://asiilo.blogspot.com/2013/01/1882-1884.html


德萬公娶妻連氏,育有六子: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騰祥。長房李騰蘭,裔孫多務農,其三子鎮光為武生。二房李騰桂,宿儒,善貨殖,曾與竹塹城陵茂商行合資創辦「萬興商號」,並定居苗栗經商;其子逢馨監生,孫鎮邦武生,曾孫聯璧,日治時期歷任三義、銅鑼二庄庄長,頒授紳章。三房李騰清性敏好學,精岐黃,多才藝。四房李騰華質體魁梧,性喜習武,頗具武藝。騰清騰華兄弟二人,曾隨官兵勦平匪禍,均保舉軍功六品職銜。騰清之三子時珍,以軍功賞藍翎千總,孫鍾萼(後改宗萼‧即祥甫),清代府庠生,極具文才,日治時期亦地方所望重。李騰華精於武術,子多承其衣鉢,勤習武藝,諸子中,逢年、逢春、逢香皆武生加六品,逢時五品,逢科例貢生,孫鍾奇亦是武生出身。五房騰彬,監生,育有六子。六房騰祥,青年過世,未娶,過繼二房、四房二姪為嗣。李家德萬公派下六大房,於道光十七年(1837),兄弟分產別居,各自發展。分家後的李家,以三房李騰清及四房騰華派下,在地方上較為活躍(李祥甫1931、黃鼎松2009)。

苗栗縣通霄鎮古蹟介紹推薦:隴西堂秀禮公廳建於1931年(昭和6年)、土城武秀才黃國清黃家古厝群建於1806年(嘉慶11年)、烏眉往銅鑼曾家古厝(魯國堂)建於1912年大正初年、壽公祠(通霄國小旁林爽文事件)建於1826年道光6年

$
0
0

今天要來介紹故鄉附近的鄉鎮:苗栗縣通霄鎮的古蹟及一些觀光景點,根據維基百科記載:

通霄舊稱「吞霄」,原是崩山八社吞霄社所在,在荷據時代該社記載為Roetchiout tumal,被漢人以前面音節音譯為「吞霄」(Thun-siao)。此外,該社被被荷蘭文獻被拼成Calica routschiou / Kalika rousout,很可能文獻中的Kalika Toemal也是吞霄社。

根據通霄鎮志記載:「通霄」一名由來,原是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之「風呢樣」〈Honeyan〉,一名「屯消」〈Tonsuyan〉社之所在。此外,又有一說:在清代時,由於該地昔日南勢溪水深可停泊商船,為銅鑼、三義、苗栗等地貨物「吞」吐「銷」售中心。臺語「霄」與「銷」發音相同,所以稱「吞霄」。

今天要先看的古蹟如下:

1、隴西堂秀禮公廳:請直接搜尋導航<隴西堂秀禮公廳>,是2022年才列入苗栗縣古蹟審議,但google上面的照片似乎有誤!歡迎請在地通霄朋友指正。

根據文化部記載文字:

通霄李家早年為當地拓墾大戶,拓地擴及通霄、銅鑼、三義,秀禮公廳為李家來台第三代建於1931(昭和6)年,屬於典型客家傳統三合院,格局完整,神龕及檐廊木雕精緻典雅;整體環境反映客家傳統民居的風水觀,牆體以泥磚、斗砌及卵石牆基砌成,大量使用低海拔原生闊葉樹材,亦可見證當時民居建築的建材與技術。

https://cloud.culture.tw/frontsite/inquiry/emapInquiryAction.do?method=showEmapDetail&indexId=54188

走進建築的這條路上鋪滿鵝卵石,與外面田地也築起一道卵石壘成的石牆,建築背倚山坡、面對南勢溪,建築非常有特色,但因為是私人產業,我們就在外面逛逛而已!












庭院的地面可以明顯看見卵石鋪面,此外可以看一下庭園中的建築巧思及後花園等,此外看一下屋簷及外圍的雕飾!屋後也是用卵石鋪成的山後層疊的石牆。










2、通霄武秀才黃國清古厝群:這個建築聚落知名度比較高,現在見到的規模是第二度建於1806年(嘉慶11年),位於通霄鎮土城聚落,地址是通霄鎮城北里50、51號等、在苗栗縣道121路旁,現在通霄的城北里及城南里,可見其地理位於這座土城的北方及南方。清朝道光年間這個區域稱為南興庄,是漢人開墾與原住民的生活邊界,為防止原住民襲擊村莊,於是築土城防禦,因此稱為『土城』。「土城」這個地名起源於1757年(乾隆22年)客家移民詹望觀進入今城南里、城北里之間開墾,當地原本居民有平埔族的道卡斯族及泰雅族,詹望觀等建造土城防禦原住民,但後來時常被侵擾只好棄城離開。1806年(嘉慶11年)房裡社、貓盂社的道卡斯族再度入墾到土城,漢人則有廣東黃舉英渡海開墾,再次建造現在的土城。而現在眼見的聚落應為1890年至1900年前後建築,但也有130年左右歷史。

以下可看見建築在田地之間的遺留城牆,城牆用土埆疊丁字城壁,高度約10臺尺(一臺尺約30.3公分)、厚度約2臺尺,護城河溝寬約10臺尺,溝外再種植刺竹做為最外圍防禦。

根據記載黃家的這座土城是清代民間興建四座城池之一最早的 一座:其他三座分別為中港石城(1821)、後龍石城(1834)、房裡石城(1855,仕紳陳植東與蔡錫疇捐款築城約三里,設有東西南北四城門)。






一進入聚落可以看見偏右的城門,主要都是江夏堂黃姓人家、但也有陳姓及張姓的居民,建築前方就是水田。還有可以觀察一下廣場及水田之間的城牆建築,因為已經剝落,可以看見其中的土及建築樣式等。








面對聚落先向左走可以見到51號,這邊的建築如下,可以看見當時的溝渠(護城河溝),後代子孫也仍然居住在此。








再往更左走是50號,但越往左邊就看見建築越破敗,有鐵門鎖住有人居住的區域,但更多是荒草蔓生的殘屋,以及頹圮的磚瓦,但我們可以觀察各種建築細節,主要是磚瓦及城牆的建築方式、還有圍繞在城外的護城河溝等細節。








磚瓦被拿來用作田地裡的堆疊利用,我認為這是一種家族的傳承



更往左邊走可以看見這棟日式建築,應該是年代比較近代的建築,可看見房屋磚牆的建築樣式。








往右邊走則可以看到許多層的建築,為了防禦攻擊,門開在旁邊,中間經過一個小廣場後正中還有一道門牆,等於有兩道牆守護。正門進入中間廣場後,左右還是磚牆防護、往外還有一道牆,左右也是兩道牆保護。再往右則是年代比較近的日式建築,也都應該是現在居民居住的地方。








古厝聚落右後方是最早的牛車老巷,據說迄今將近200年歷史,左右兩側有尚未修整的房屋,繞過牛車老巷後是環繞的建築設計,一層房屋外面還有一層房屋,好幾重建築外面有護城河溝,聚落後面倚靠山坡,形成極佳的防護。










而這邊有個古蹟要介紹,那就是客家人張阿銀興建的惜字亭(也稱聖跡亭),走過牛車老巷後會看見城北社區活動中心,旁邊有惜字亭及福德祠,惜字亭建於1828年(道光8年),是台灣少數的清代惜字亭。






土地公廟內有重建碑記載歷史,廟是由張阿銀先生於道光年間建立,香爐也頗有歷史感,成為整個聚落重要的精神信仰中心。






其他聚落建築的細節如屋頂、地下的排水設施、連結到城牆的水溝等,以及田邊的水利相關建築都很值得一看!除了防禦之外,可以看見對先民來說,各種排水設計及水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3、烏眉曾家古厝(魯國堂):位於通霄鎮烏眉里5鄰60號,苗栗縣道128路旁、在烏眉溪畔。烏眉里位於通霄東面,與銅鑼鄉交界。原名『烏眉坑』,昔為平埔道卡斯社群分布之地。烏眉是閩南語『烏牌』音譯,為土官之名。另一說法乃烏眉坑由南北並行兩谷所組成,主谷位南,俗稱『大坑』,其形狀東狹西寬,成彎曲狀如眉形,山上樹木蒼翠如眉毛而得名。

曾家古厝建於大正初年1912年,為曾姓家宅,可詳見文化部網站介紹,節錄部分如下:


魯國堂出自曾姓先祖曾參,為孔子的得意門生,春秋時代隸屬魯國轄區,後代以此為堂號。烏眉曾家祖籍廣東惠州府陸豐縣方郭郡內西山,來臺祖善相公乾隆23年(1758)入墾烏眉,農耕起家,耕地達數十公頃,後代亦以務農為生,為地方富農。 烏眉魯國堂為傳統客家三合院,正身三開間,左兩落橫屋,右一落橫屋。曾宅有兩道圍牆、兩座大門,院埕因而被隔成外埕、中埕及內埕。圍牆以鵝卵石為牆基,牆身為水泥磚,上覆瓦片,門柱則以紅磚砌成四方長柱。院埕基地挑高2尺。







可看見與武秀才黃家古厝群一樣,門口不在正中而是偏外,有兩層防護牆。正中廣場舖有完整平面磚瓦墊高,也有良好的排水系統,磚牆底座是卵石堆成。










建築的屋簷及各種裝飾細節,牆面的雕飾可以看一下,尤其是屋頂的屋瓦及雕刻造型。








進入正廳後可以看見古老的神桌、還有兩側牆壁上的對聯,據當天主人曾先生介紹都是建築初期就保留下來,還有一些老家具也是骨董,可以看一下正廳的屋頂梁柱設計、正廳地板的地磚、正門底部的基座設計等。









4、壽公祠:祭祀林爽文事件時(1786年、乾隆51年)被殺的壽同春(1717年至1787年,原名星字同春,號芝涯,浙江諸暨墨城塢人,監生出身)與陣亡清軍、義民等,位於通霄國小前。

這是其維基百科內容:


次年1787年壽同春時年70歲,為淡水廳同知程峻的幕賓,他率領義民駐守烏牛欄,至三十張犂時遇到埋伏犧牲。道光6年(1826年)福建水師提督許松年在通霄鎮建壽公祠紀念,底下可見到許松年寫的碑文,但沒有落款年份





進入祠內可見到主祀,以及左右兩側合祀的清軍官兵及義民牌位,兩側有各界敬奉的牌匾,有時任立委的何智輝、1961年張合川、立委劉國昭領銜(省議員林火順、苗栗縣農會總幹事巫永青)、沈汝翰(道光14年、1834年任臺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等牌匾。










台南明鄭時期萬年縣治紀念碑清王宮(建於嘉慶3年1798年)三府千歲:大千歲朱府千歲鄭成功、二千歲謝府千歲謝岩、三千歲清府千歲楊大陣

$
0
0

今天要介紹是明鄭時期的一個目前尚有爭議的考古爭議:萬年縣治所在地。

1661年(明永曆15年)4月,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渡臺,攻下「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赤崁樓)後,5月29日將赤嵌地方改名為東都明京,並設承天府下轄天興縣、萬年縣二縣。今天要介紹就是這個萬年縣的縣治所在地,施琅1683年攻下臺灣後廢除明鄭的行政區編制,1684年清廷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下轄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三縣,原萬年縣轄區被分為臺灣縣與鳳山縣。

維基百科資料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0%AC%E5%B9%B4%E7%B8%A3_(%E8%87%BA%E7%81%A3)

根據考證:萬年縣治所在地,歷來有臺南市仁德區二行里、高雄市左營區(古名稱:興隆里)、高雄市湖內區太爺里三種說法,較多學者同意位於二贊村(今臺南市仁德區二行里),由祝敬為首任知縣。

而臺南縣政府依據2004年4月30日「明鄭時期萬年縣治考證座談會」與2007年8月22日「萬年縣治座談會」,於2008年12月14日在臺南市仁德區二行里的清王宮前公園立「古萬年縣治紀念碑」,仁德往南就與高雄市接壤(南臨二仁溪、古稱:二層行溪)。也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古歷史地點。

清王宮(二層行清王宮)位於臺南市仁德區二行里行大街2號,據說是鄭成功部將鎮守此地時身亡,古設有二層營於此地,後葬於此處並被居民供奉;另說法為此人名為楊大陣、進士出身,為避「崇明反清」之嫌,才稱為「清」府千歲。清嘉慶三年(1798年)官員董泳到此墓參拜並提議建廟、此後多次重修。

清王宮維基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A%8C%E5%B1%A4%E8%A1%8C%E6%B8%85%E7%8E%8B%E5%AE%AE



清王宮的沿革誌碑


現在該地區屬於二行村


清王宮供奉三府千歲:三府千歲分別為大千歲朱府千歲(鄭成功)、二千歲謝府千歲(謝岩)、三千歲清府千歲(楊大陣)


廟的建築細節:石獅子及石刻等






清王宮內供奉從康樂台後池塘裡挖出的南無阿彌陀佛花崗石碑、底下照片佛像後即為石碑(請參見前面沿革誌碑紀錄)



廟前公園則立有萬年縣治紀念紀念碑,清王宮前是明鄭時期的萬年縣治所在地,底下有明鄭時期的區域圖,當時本地設有二層營,也是二層行溪(今二仁溪)的港口聚落,清王宮康樂台後的池塘為昔日二層行溪之港口,廟前則為碼頭,清同治年間之前周邊的蔗糖都從此地出口,當年繁華盛況、曾有「蘇州二行不如台灣二層行」之讚語,但今日池塘已填平無從考據。周邊人家伴隨著當年縣治,平常人家在過往繁華縣治生活著,這一直是作者研究歷史的初衷:了解平民百姓如何在歷史中在古蹟中生活。







高級看護日記:假日孝子孝女現象,小院裡手工日曬麵歡迎訂購,請支持在地手工日曬麵日曬麵條

$
0
0

 



蝦皮購買連結:https://shp.ee/aanpr6g

臉書粉絲團:


google評論:請搜索以下"小院裡日曬手工麵" 

專業製麵達人手工日曬麵影片



奔波於台北中部,家中一癌症、一老年癡呆,照護之餘偶記心得


這是我在照護病人常看到的景象,有些兒女平常很少出現,只有在周末,而且常常不是每個周末,是每幾個月找一個周末,會出現這種<假日孝子孝女>。


平常妳看不到這些人,偶爾可能會打電話,但是在幾個月中,會突然有個周末,或是特定節日:比如過年、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等等,這些假日孝子孝女就會出現。


妳問她們:會跟妳說因為平常要加班上班、會說因為自己小孩要學測、小朋友參加什麼活動、或者自己要去哪邊開會等等,反正就是假日才有空出現。


突然提著大包小包,尿布、營養品、電視廣告有名的保健品,一下子買了一大堆,然後帶著她們的兒女驅車回到故鄉,說要探訪自己的年邁生病的父母。平日呢,妳完全看不到這些人,偶爾會打個幾分鐘電話,或者也會安排個門診,有時候這些假日孝子孝女根本沒參與父母的治療過程,但他們會說:我認識某某大醫院的高層,這醫生很有名、我透過關係才掛到這個有名厲害的醫生、我去拜託我的朋友同學才介紹這個超強的醫生。硬要父母去看這個厲害有名的醫生,但偏偏有時候距離超遠、有時候天氣環境不好(下雨、交通安排不到車、因為長輩坐輪椅、買不到車票、或者妳自己當天有事),但這些假日孝子孝女不管這些,她們安排好這些所謂的厲害的診療,就一定要凹父母過去看,更過分的是我看過,這些假日孝子孝女自己當天也沒空,還要平日負責照顧的妳帶父母過去,這真的是折磨呀。


妳平常已經有熟悉的醫院醫生,妳也有固定的週期診療,但如果妳沒有照這些假日孝子孝女的意願去治療,她們會反過來說妳不孝,不讓父母看更好的醫生,但其實妳心中知道:平常她們又沒參與照護、也不了解病情及生活日常,就只是堅持要一次性找厲害的醫院醫生,導致非常痛苦的情形,妳必須為了這個治療另外安排許多事情:交通、甚至食宿,有時候過程中妳深怕生病的父母還因此跌倒或受傷、甚至擔心出門會有無法預測的風險及意外。但這些,假日孝子孝女都不管,他們只想博得自己也很關心父母、也安排厲害的醫療的立場。


更有趣的是:當這些假日孝子孝女出現時,總會用一種頤指氣使的臉色,批評這批評那,說什麼家中環境髒亂怎麼不整理??父母臥室居住環境不好要改善,父母吃住或醫療不行要改善、更過分的是可能會指責妳怎麼把父母的錢花掉,或者質疑妳平日各種照護的環節,每一個小地方都會被這些假日孝子孝女指責,或者用放大鏡檢視,但妳內心很清楚:他們並不是真的關心父母長輩,他們只是想批評妳,而妳也只能摸摸鼻子吞下,一開始妳會反駁,甚至更傻的是妳還會真的照他們說的改善看看,但最後妳發現他們根本不是真心要關懷,罵完一陣子之後就如一陣風又消失了,當妳要找他們支援時,這些假日孝子孝女又消失的無影無蹤。


最後你會看到這種情況:


妳平日拖著疲憊的身軀,妳也上班也有自己的日子,但妳努力奔波於兩地,妳奉獻了自己的時間和心力,妳努力陪伴父母,各種醫療照護場合妳盡量請假、挪開會議配合,但是這些假日孝子孝女一句感激的話都沒有,就只會在特定假日周末龍捲風式的出現,帶著他們的子女或所謂大包小包的心意,一回家就大小聲要妳幹嘛幹嘛,甚至罵妳都有可能,妳其實會很生氣、很無奈,但最後也只能徒呼負負。


妳一定會說:那既然這樣,那就講清楚,兄弟姊妹之間把責任分攤清楚,或者依照時間,一人一周或一人一段時間來照護父母,對吧?妳自己不要求?妳就這樣照規矩來?是吧??

但是我來告訴大家:

當妳看到:這些假日孝子孝女幾個月才出現一次、出現時拍照打卡,出現時硬要帶父母去吃大餐、去某些大醫院、或者硬要買一些奇怪的東西:比如父母病情根本不能吃的高價保健品、或者父母根本不能去的風景地點(遙遠路程顛簸)。

相信我,妳就會打消輪流照護的念頭,因為妳心中清楚,他們並不真的在乎父母的真實感受,她們就只是要博得:很孝順的美名,或者一切都是做給外界看,妳知道,如果真的輪流分攤,對父母恐怕會是一場災難。

因此妳沉默了...........................

苗栗縣銅鑼鄉古蹟廟宇寺廟、興隆國小老樟樹最完整巡禮:天爵寺觀音宮(清真寺)建於同治7年(1868年)、天后宮道光25年(1825年)建乙未戰爭1895吳湯興誓師所在地、三聖宮建於清嘉慶24年(1819年)、樹泉寺(法尊堂)建於咸豐2年(1852年)、武聖廟九湖建於乾隆12年(1747年)

$
0
0

今天要介紹苗栗縣銅鑼鄉的古蹟寺廟,這是繼上一篇銅鑼鄉古蹟第一篇之後的續集:

苗栗縣銅鑼鄉古蹟篇(一):銅鑼澗窩的李屋惇敘堂(李氏祠堂)建於清嘉慶25年(1820年)、同時期旁邊田心伯公土地公(龍貓伯公土地公廟)、通霄鎮城南李氏公廳李騰清古宅約道光年間1837以後

http://terrylogin.blogspot.com/2023/03/251820.html


銅鑼鄉介於海濱通霄鎮及山區大湖鄉與泰安鄉之間,古時是漢人及原住民交接的地區,也是客家人比較多的地區(客家人約佔94.5%)。因此以下的寺廟有各種風格及匯集了多種移民的信仰,一一介紹如下:

以下是銅鑼鄉公所官網的古蹟總介紹網站:

https://www.tongluo.gov.tw/News.aspx?n=7282&sms=10612

而對銅鑼鄉廟宇想更深入了解,可閱讀以下論文: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的馮建祥撰寫的<銅鑼鄉宗教組織的社會面向>,以下可全文閱讀:

https://ir.nctu.edu.tw/bitstream/11536/40059/1/852701.pdf


天爵寺:地址為福興村中山路106號,古稱觀音宮,創建於同治7年(1868年),初創時稱「清真寺」位於銅鑼老街區域,毀於日治昭和10年(1935年)大地震,民國52年及民國82年分別重建。




門前對聯非常有意思,廟內簡單布置:

此回若不歸家去、六道何時得脫身




天后宮:地址為:銅鑼鄉福興村復興路48號

清道光25年(1825年)由陳元亮至北港朝天宮請媽祖神尊回來供奉創建,同治3年(1864年)地方士紳例貢生陳嘉樂重修,後歷經三次修建(分別為民國36年、61年及74年),底下重修紀錄非常完整。天后宮為乙未戰爭(1895年)當年6月10日,銅鑼人吳湯興(1860~1895)、生員(武秀才)邱國霖、吳鎮洸等率鄉勇的誓師地,遙想當年客家鄉親廟前廣場誓師、然後出發豪壯抵抗日軍的歷史場面。

維基內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8A%85%E9%91%BC%E5%A4%A9%E5%90%8E%E5%AE%AE








石碑可以看見同治3年(1864年)地方士陳嘉樂、李傳良、羅享富等重修,眾人捐獻的詳細記載




天后宮多次重建但仍保有道光年間建築。前、後殿保存清朝古香爐兩只,楹聯文字來自苗栗栗社才子邱先樓、邱雲峰、賴江質等人,非常有地方人文的紀念價值。




廟宇牆基的砌石條牆基為民國36年(1947)構築留下,簷柱上的敬獻名錄全數都為女性,可見當地客籍女性的辛勤工作與奉獻能力。




天后宮殿內的匾額如下:

其一「德著乾坤」為民國壬寅年(51年)秋月,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坤榮立;另一「聖德參天」乃民國乙丑年(74年)冬月銅鑼天后宮重修落成紀念,前縣長謝金汀立。後殿神龕上有匾「德配乾坤」民國35年冬月邱仙樓設立。近代則有馬英九於民國103年立的澤溥遐方匾。




前殿左右的匾額如下:




廟前停車場的彩繪也頗有創意



三聖宮:地址為:興隆村7鄰88號,位置在興隆村(老雞隆、古名稱:雞隆庄)庄頭北側,建於清嘉慶24年(1819年)、主要祭祀天上聖母、五谷大帝與開台聖王(也就是鄭成功),因此得三聖宮之名;配祀觀世音菩薩及福德正神



正殿匾額可看出三主神的祭祀:






重建碑文如下,有廟宇的歷史紀錄:



祭祀鄭成功殿前兩側楹聯有趣的文字:

早昧憶當時擁護大明版土宏開成社稷
河山既光復追隨領袖國家確保重台灣



三聖宮不鼓勵燒香,有投幣式的供品販賣機,這個是米!做成金紙的模樣很有創意!


樹泉寺(法尊堂):地址為:竹森村11鄰83號,建於咸豐2年(1852年),相傳清光緒年間,觀世音菩薩顯靈在枯楓樹頭中湧出甘泉,一樵婦因眼疾年久未癒,乃祈禱服用甘泉,果具靈效,遠近信徒相偕汲取甘泉治病,疑難雜症奇效無比,名聲遠播,所以最初為樹泉寺。1945年地方善心人士捐地成立法尊堂,成為兩者合一,也是台灣少見的寺堂同宇,葷素分明的寺廟之一。一樓為關聖帝君法尊堂、二樓為樹泉寺。





現在廟的旁邊仍有廟方給信眾汲泉水的地方,是比較便利乾淨衛生的水塔水管,旁邊就是清澈的農田溝渠:






武聖廟(九湖):是本篇介紹年代最久的寺廟,地址為:九湖村2鄰15號、建於乾隆12年(1747年),由當時開墾民眾:陳國興、曾朝連、巫朝剛、曾俊珀、曾東興等五大家族共同興建。成立年代有另兩種說法:一種是重修苗栗縣誌記載為建於乾隆16年、另黃國峯碩士論文<清代苗栗地區街庄組織與社會變遷>記載為嘉慶年間。但請勿與在銅鑼老街的武聖宮混淆(原名:關帝祠,建於道光24年1843年,1950年遷於銅鑼村現址)。

主要祭祀關聖帝君,後祭祀眾多神明,成為儒釋道皆有的台灣廟宇特色。目前一樓供村民集會、喜慶宴會場所,一樓前廣埸為停車場、廟內有長壽俱樂部為老人娛樂休閒場所,並有村鄰長小型會議場所,協助地方建設及辦理村民急難救助等功用。







從廟殿前遙望銅鑼風光、還有兩對石獅子(一對在地面上、一對在石柱上),可見到敬獻的信眾姓名:







廟內的匾額如下,但應該沒有清代的,有些沒有落款:






最後推薦大家應該去興隆國小(興隆村117號,在興隆村三聖宮旁邊)老樟樹,校方官網記載:




樟樹年紀超過800年大約為元末明初,樹高22公尺、樹胸圍5.8公尺,鄭成功登台之後吳、彭兩姓先民到此墾拓,彭姓先民就在老樟樹附近搭建房舍,繁衍子孫,並不斷聚集拓墾移民,後代捐出土地興隆國小於1899年建校。

想想看在800多年前,這個地方應該都還是原住民的山林世界,老樟樹見證了台灣的歷史、見證了銅鑼的開發與各種族群衝突、或者台灣土地的美好一切。





校園內還有其他古樹、還有120年建校的童年紀錄:



新竹北埔老街古蹟及北埔姜家介紹:抗日志士姜紹祖墓園(大坪國小旁邊外坪村1鄰)探詢、金廣福公館姜秀鑾建於道光15年(1835年)、姜阿新洋樓民國35年(1946年)興建民國38年(1949年)竣工、天水堂姜家宅第

$
0
0

今天要介紹新竹北埔鄉重要的姜家家族,這個家族從清代祖先姜仕俊渡海來台(約在1830年代),一直到日據時代成為新竹地區重要的家族,擁有驚人的財富,以下為北埔老街閒晃









姜家的維基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5%9F%94%E5%A7%9C%E5%AE%B6

關於姜家拓墾北埔歷史可參考以下資料: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吳學明老師撰寫的上課講義:

<姜朝鳳家族與新竹地區的開發>

http://www.twcenter.org.tw/wp-content/uploads/2015/05/g02_12_02_01.pdf

北埔最知名景點為北埔老街,有以下古蹟,但由於未預約,往後再找時間參觀撰寫分享,以下僅簡單介紹大概:

金廣福公館:建於道光15年(1835年),這是新竹縣內唯一的國定古蹟。道光15年(1835年)淡水同知李嗣鄴先後下令粵籍九芎林莊總理姜秀鑾(渡海來台祖先姜仕俊的曾孫)與閩籍竹塹城西門總理林德修、周邦正等共同設立閩粵合股之武裝拓墾組織「金廣福墾號」(俗稱金廣福大隘),金廣福公館現址即為當時拓墾組織營運總部及隘防指揮中心。金廣福之拓墾範圍古時叫做:大隘,包括今日之北埔鄉、寶山鄉、峨眉鄉等地及新竹市塹南部份地區。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5%BB%A3%E7%A6%8F%E5%85%AC%E9%A4%A8

姜秀鑾維基介紹,他是姜家開墾北埔的開基祖先,為姜家奠定雄厚的基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7%9C%E7%A7%80%E9%91%BE






根據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吳學明老師撰寫<姜朝鳳家族與新竹地區的開發>,可見其開發路線,當年拓墾從紅毛港(今新竹縣新豐鄉,因青埔溪、茄苳溪匯入新豐溪的溪口形成良港得名),到九芎林(今芎林鄉),過頭前溪(新竹因此分為溪北、溪南地區)先到達溪南的竹東鎮三角里(古稱:三角城),再通往北埔(金廣福公館位於北埔村)、更遠可進入苗栗三灣鄉。


為方便大家歷史回顧,也是引用自上述論文的姜家世系表,提供姜家後代的資料:


姜阿新洋樓:姜家後代姜阿新(曾祖父為姜榮華、祖父為姜金發)經營茶葉致富後興建,民國35年(1946年)開始興建,民國38年(1949年)竣工。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7%9C%E9%98%BF%E6%96%B0%E6%B4%8B%E6%A8%93




天水堂:這是開山祖姜秀鑾所建宅第,位於新竹縣北埔鄉中正路1號,就在金廣福公館左前方,因姜氏郡望堂號為天水郡(今甘肅省天水市),故名天水堂。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6%B0%B4%E5%A0%82_(%E6%96%B0%E7%AB%B9%E7%B8%A3)

咸豐4年(1854年),姜殿邦(姜秀鑾兒子)將其族人從九芎林舊居遷到北埔,因此天水堂興建期間應為道光15年(1835年)至咸豐四年(1854年)間。目前仍為姜家私人產業,並未開放參觀,但姜家百年來努力維護重修,也是偉大功勞一件。



根據吳老師資料:姜家至大正四年(民國四年)財產如下,已是新竹地區重要的富豪之一:

計有田園六百餘甲外,另有「台灣製材會社」、「新竹製帽公司」、「台灣殖產會社」、「台灣劇場株式會社」等股券,計值九千七百八十七元;南庄之墾號「同興公司」開墾之股份九分之一,上坪庄「金協和」之墾業六股半應得一股;分設於北埔街、南庄、新竹街等處店宇數座。

姜家參與台灣歷史上多次戰爭,可見其開墾北埔累積的武力:

道光28年8月14日英艦犯淡水被卻,18日復窺雞籠,其間淡水同知曹謹諭飭團練壯勇隨往剿捕夷船,姜秀鑾遵諭團練壯勇一百五十名,親自帶赴雞籠口,極力隨同擊沈夷船,並孥獲逆夷多口。」其子姜殿邦獲賞軍功六品銜。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戴萬生)起事,同治3年戴萬生攻陷彰化,淡水同知秋日覲被殺,台灣北部無主,新竹竹塹城眾紳共舉張世英為同知廳丞,姜殿邦等受諭,與其子姜榮華等率隘勇直抵大甲,同閩粵義勇駐守城內,每日與敵接仗。

待丁曰健(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三品)統兵渡台,姜殿邦所帶領隘勇隨丁征剿收復大甲、彰化等地。同治11年淡水同知向壽賞「奉公勤奮」匾額,並賜姜殿邦欽加五品候補都閫府(都司),賞戴藍翎。

在北埔慈天宮中(以後介紹)有淡水廳同知李嗣鄴、開山祖姜秀鑾及姜榮華(姜秀鑾孫、姜殿邦兒子)牌位祭祀:

另外吳老師<姜朝鳳家族與新竹地區的開發>也將姜家歷年負責人生卒及享年條列參考。

姜秀鑾生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死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享年六十四歲,死時長子殿邦三十九歲。

姜殿邦生於嘉慶十三年(1808),死於同治九年(1870)、享年六十三歲,死時長子榮華三十九歲。

姜榮華生於道光十二年(1832),死於光緒三年(1877)、享年四十六歲,死時長子金發(即紹安)已亡,次子紹基十五歲。

弟榮富亦於次年即光緒四年(1878)過世,享年三十二歲。

姜紹基生於同治元年(1862),死於光緒十五年(1889)、享年二十八歲,為榮華妹婿梁昌所生,入嗣為榮華次子。

抗日志士姜紹祖生於光緒二年(1876),死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享年二十歲,紹基死亡時紹祖十四歲。

照理說這樣的富貴人家,身為後代只要好好配合政治當局,龐大家產可以爽爽度日!但姜紹祖卻在乙未戰爭起兵抗日,最後被俘但壯烈服毒自殺,明明是富貴人家後代,當年才20歲的年輕人卻選擇對抗日軍,這個年輕人引起我強烈好奇心。

我曾在2008年就撰寫過一篇文章:1895乙未好電影-客家人愛家鄉的方式,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後,姜紹祖與吳湯興和徐驤、鍾石妹、黃南球等人率領義軍(許多為客家鄉親)抗日。

http://terrylogin.blogspot.com/2008/10/

姜紹祖維基介紹,他幼名金韞,字纘堂,是姜秀鑾的曾孫、姜榮華的兒子)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7%9C%E7%B4%B9%E7%A5%96_(%E5%8F%B0%E7%81%A3%E5%AE%A2%E5%AE%B6%E4%BA%BA)

7月10日姜紹祖於在枕頭山(今新竹市中山公園)被俘,隔日於獄中吞食鴉片膏自盡。姜紹祖夫人姜陳滿妹,為苗栗頭份人,生於光緒元年(1875年),原本想以死殉夫,但身懷六甲即將臨盆的她忍辱負重在姜紹祖死後32天後產下遺腹子:姜振驤,即新竹國際商銀(後被渣打國際商銀合併)前身:新竹區合會儲蓄公司創辦人之一,並擔任第一任董事長。姜陳滿妹照顧婆婆:姜宋松妹,於日治大正3年(1914年)過世、享年40歲。

我想親自看看姜紹祖的墓園,但網路紀載只有照片及短短幾個字:大坪國小旁邊,於是我跑到大坪國小,但一直找不到正確位置,於是只好硬起頭皮往大坪國小所在地:北埔鄉外坪村1鄰去詢問鄉親,很幸運遇到一位彭大哥,用客語交談後,他告訴我正確的姜紹祖墓園位置,這位偉大的抗日英雄默默地安眠在新竹北埔優美山間,彭大哥說附近許多都是姜家土地,我想也不要大肆宣揚,也許姜家也不想讓這位祖先被過度打擾吧!


墓園背後有山、前有山谷、小溪澗,在荒草及果園之中,但風景非常優美,也看到後代祭拜、客家人用石頭壓著掛紙的痕跡,在這個優美的山間,1895年努力抗擊日本軍隊的姜紹祖,似乎沒有太多人記得。那樣富有的家世,為何他要帶頭抗日呢?依照其富甲一方的背景,只要和日本人談判,就可以繼續享有榮華富貴,他卻拋下懷孕的妻兒、用龐大家族累積的地方勢力組成軍隊,用清代傳統客家農民的隊伍及武器,去對抗現代化日本的軍隊師團,這是怎樣的勇氣?

被俘後,他不選擇妥協,吞下鴉片自殺,留下氣壯山河的僅僅兩首詩:

出師前贈同學的詩:

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
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

新竹戰役後他自殺前的自輓詩:

遑戍孤軍自一支,九迴腸斷事可知
男兒應為國家計,豈可偷生降夷狄





為不過度打擾英勇的抗日英雄,我僅記錄以下,請以崇敬的心緬懷一下這位抗日的偉大少年,他當年才20歲。100多年來在這靜謐的北埔山上,沒有太多人記得,更少人知道墓園位置。

大坪國小往外坪村1鄰道路走,會看到門牌,遙望墓園



從12-1號民居往前即可看到墓園,有一棵大樹


繼續往前走,非常偏僻,如果沒有當地居民指示,很難發現!





墓園位於一個平台上,但草長得很高!



台灣經貿網Taiwan Trade優質廠商介紹:JK Fitness(1981) Santapress(1971)Easywell Water Systems(1986)

$
0
0

介紹幾家非常厲害的台灣廠商喔

JK Fitness(1981)

https://jkexer.en.taiwantrade.com/product-catalog/all-products.html

JK Fitness, based in Taiwan since 1981, is a customer-oriented professional manufacturer of Commercial and Home-use Fitness Equipment. For near 40 years, we have been providing a wide range of innovative and high quality Motorized Treadmills, Indoor Fitness Cycles, Elliptical Trainers, Exercise Bikes, Rowing Machines and Multi-gyms, name few of them, coupled with impeccable service and support.



Santapress(1971)

https://santapress.en.taiwantrade.com/product-catalog/all-products.html

Established in 1971, Santapress has been a leading Taiwan-based printing factory specializing in producing a variety of color-printed clear plastic packaging and paper boxes tailor-made to customers’ designs.

Our customers are worldwide and across different fields of industries: retail, cosmetic, electronic, pharmaceutical, food, and drink, entertaining, and gifts.


Easywell Water Systems(1986)

https://easywell.en.taiwantrade.com/product-catalog/all-products.html

Easywell Water Systems Inc. was established in 1986. In 1990, the company accomplished a major change to a RO water system manufacturer and water filter supplier as well as diverter valve, water drinking faucet, shower filter, filter cartridge...etc.

Although we are OEM and ODM customized manufacturer, easywell offers you special inquiry of water filter or RO systems speedy, such as using your brand logo on water filters, or using your special media in fiter cartridges…etc, which can be in a small number of diverse 。



苗栗縣苑裡鎮房裡古城古蹟:順天宮、房裡溪義渡碑、蔡泉盛號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

$
0
0

今天要來介紹故鄉的古蹟,苗栗縣苑裡鎮是我美麗故鄉,開發歷史略述如下:

引用莊媛婷、陳志明著作:苗栗縣苑裡市房裡里文史調查

https://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csd/21culchan01.htm

苑裡於乾隆六年(1741年)開始開發,本為平埔族道卡斯族喔灣麗社居住地,漢人寫成「宛里」、演變成「苑裏」、「苑裡」,讀音用客家話念如「房裡」。明鄭永曆18年(1664年)鄭經退守台灣,為獲得充足糧食派劉國軒前往半線(彰化)屯田,當時鄭氏王朝擴張領土的行動,威脅到統治台中一帶的大肚王國,永曆24年(1670年)大肚社、沙轆社、斗尾龍岸社舉兵反抗,連鄭經也親征。劉國軒先後擊敗沙轆社、大肚社,將沙轆社的平埔族從數百人屠殺只剩6人。後劉國軒屯兵大甲鐵砧山,開始經略蓬山八社及後瓏五社,這是官方首次接觸苗栗沿海地區。

引用自番社采風圖考的道卡斯族分布圖



康熙61年(1722年)朱一貴事件結束,清朝任黃叔璥與滿人吳達禮共同擔任巡臺御史,翌年6月黃叔璥抵達臺灣,巡行各地訪問原住民,著《臺海使槎錄》,雍正2年紀載當時蓬山八社包括:

大甲東、大甲西、日北、南日、雙寮、苑裡、貓盂、房裡、吞霄等社,其中苑裡、貓盂和房裡三社在今苑裡鎮境內,苑裡社在現在鎮上市區一帶;貓盂社在現在的中正里,原為道卡斯平埔族人名為貓盂社(無亞-Vaau);房裡社之名沿用至今為今房裡里,因東邊緊鄰枕頭山(即古之蓬山,又稱崩山)而得蓬山為地名,依台灣府誌記載;房裡庄即逢山庄,蓬山也成為苑裡鎮的代稱。

雍正初年泉州的毛、游、李、蔡、陳、郭六姓開墾貓盂社(今中正里一帶)附近土地,為漢人移居苑裡開墾之始。乾隆29年(1764年)設「苑裡堡」隸屬淡水廳,下轄吞霄、苑裡二街及房裡等十三庄社。光緒元年(1875年)改隸新竹縣並更名為「竹南三堡」;光緒15年(1889年)苗栗設縣,改名為苗栗二堡並改隸於新設苗栗縣。

根據維基百科房裡城記載: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8%BF%E8%A3%A1%E5%9F%8E


咸豐3年(1853年),苑裡鎮、通霄鎮發生閩粵械鬥與漳泉械鬥,通霄街變為粵人(客家人)群居地,苑裡街城為漳州人群居地,苑裡泉州人遂於房裡莊以北重建新街,後稱房裡街。由於房裡街有土地公港並設有鹽館,且是臺灣織布業與染布業中心之一,為該區經貿中心。因常受海盜土匪侵擾,房裡士紳陳植東、蔡錫疇發起捐款建城,城周圍種有刺竹,刺竹外於東西北三面開溝,房裡城建四座城門,周長約三里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以蔡錫疇為主士紳為自保再次捐款強化城防,除加高城牆、補修竹圍外,並在溝底安置釘桶與按戶抽丁輪流防守。後光緒2年(1876年),苑裡街與房裡城爆發大規模的漳泉械鬥,導致城內發生大火,城垣城門亦受損,之後許多士紳富商搬離房裡,房裡城因而衰微。


今天我們要介紹房裡古城內的古蹟:順天宮,以及蔡泉盛號。

順天宮:



蔡泉盛號:地址為苑裡鎮房裡里16鄰40號,建於,以下為文化部網站介紹

https://cloud.culture.tw/frontsite/inquiry/emapInquiryAction.do?method=showEmapDetail&indexId=44927


1890年代蔡家創立商號起,這座四合院古蹟「蔡泉盛號」經歷六代家族歷史,建築
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為二進一院的四合院建築,「泉盛號」為蔡氏家族經營蓆帽的商號。

古厝以矮牆分為二進,第一進是做生意的公共空間,第二進是居家空間。




宜蘭縣蘇澳鎮古蹟及蘇澳火車站美食阿英魚雜(阿英小吃部):晉安宮張公聖君張公廟法主公1827年道光7年蘇士尾等人攜神像來、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立於1874年(同治13年)羅提督興學碑立於1875(光緒元年)年噶瑪蘭廳1812年嘉慶17年設立宜蘭縣歷史

$
0
0

今天要介紹是宜蘭縣蘇澳鎮的古蹟:晉安宮張公聖君法主公

蘇澳位於宜蘭縣的東邊,瀕臨太平洋,蘇澳港是散裝貨輪港,同時海軍168艦隊使用,是海軍四大重鎮之一,另一漁港南方澳漁港則為重要的近海及遠洋漁業港口。

先看宜蘭開發歷史:以下引用維基資料

宜蘭原本是原住民「噶瑪蘭族」(Kebalan,平原的人類)居住地,最早關於噶瑪蘭族的歷史記載始於1632年。「西元1632年西班牙人,因船隻,偶遇颶風,漂泊到『卡巴蘭』港口,船員五十人因擅闖原住民領土,遭出草抵禦。於是率領西班牙人及菲律賓人至該地,焚燬原住民部落七處,屠殺原住民十二人。而注意到此地,並將蘇澳以北海灣命名為『聖塔.卡塔利那』(Santa Catalina),即:噶瑪蘭灣,而蘇澳港附近則命名為『聖.羅連索』(San Lorenzo)。


1768年,漢人林漢生探訪噶瑪蘭,被殺害。1776年,林元旻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侵佔淇武蘭,為有紀錄漢人入墾蘭陽平原最早者。1796年漢人吳沙擊潰噶瑪蘭族,佔領頭城以北土地。頭城以南之蘭陽平原則等到1810年臺灣知府楊廷理設治才由官府直接管轄。

清治初期宜蘭隸屬台灣府諸羅縣、1723年(雍正元年)改隸台灣府下新設置淡水廳。1812年(嘉慶17年)台灣府增設噶瑪蘭廳,為宜蘭地區單獨設治之始,1875年(光緒元年)噶瑪蘭廳改制為宜蘭縣,並改隸新設立的臺北府。


關於蘇澳的地名,澳在漢語是指港灣的意思,1938年日本人安倍明義田野調查,所著《臺灣地名研究》認為蘇是「百餘年前移民團統領蘇士尾」而得名,但蘇士尾此人不見於歷史文獻中。另一說是西班牙人以守護聖人命名的聖.羅連索(San Lorenzo)演變成蘇澳。


但根據這份<蘇澳舊地名探索>資料記載

https://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35/relfile/9798/113510/1-%E6%AD%B7%E5%8F%B2%E7%AF%87-%E7%AC%AC%E4%B8%89%E7%AB%A0%20%E8%98%87%E6%BE%B3%E8%88%8A%E5%9C%B0%E5%90%8D%E6%8E%A2%E7%B4%A2.pdf


蘇澳早年被稱為「施
八坑」,但來由已不可考,清代姚瑩《東槎紀略 • 施八坑》中一篇之描述:「嘉慶年間已有漢人私入施八坑開墾,至道光元年聚居已三百餘人。」記載約於嘉慶年間,已有漢人開始進入蘇澳,而海灣稱「港口」,內陸稱「施八坑」,而蘇澳一名,相傳為嘉慶年間有位「蘇士尾」的人帶鄉勇到此地開發,後為紀念他的功績,把他「姓氏」和「港灣」結合,稱為「蘇澳」。


但其實「蘇澳」地名文獻記載可追溯至萬曆年間,福建巡撫曾奏請海防以抗海盜顏思齊,清代初期也將此處稱蘇澳,且於1807 年(嘉慶12年)福建巡撫張師誠、1808 年(嘉慶 13 年)州將軍賽沖阿等人之奏報中,均載有「蘇澳」之名。「蘇士尾」如果有貢獻於蘇澳以其姓命名,那為何史料中無相關記載,可見蘇澳一名應不是出於此處,但也難以考究。


日治時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於1873年任職海軍少佐時曾渡海來蘇澳一帶勘查,並調查當地原住民的生活與關係。離去後清政府大為緊張,於次年派都督羅大春修築蘇花古道,以加強對後山的統治。




今天介紹的古蹟蘇澳晉安宮,全名稱為晉安宮張公聖君法主公,地址:蘇澳鎮太平一巷13號,位於蘇澳火車站旁的巷子內進入,國家文化資產網介紹如下: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0823000001


蘇澳晉安宮主祀「張公聖君」,故在地方上一般稱為「張公廟」,亦稱「法主公」,是福建泉州永春、安溪一帶之地方守護神。在《噶瑪蘭廳志》中已有記載:「張公廟:在蘇澳街,距廳南五十里,祀清溪神醫。居民合建。」


根據〈張公聖君祠(晉安宮)沿革〉,約在1827年(道光7年)時,由蘇士尾、張光明等人自原鄉(泉州安溪)乘船來到蘇澳灣避風,發現灣內風息浪平,且觀蘇澳風水地理極佳,選擇在蛙仔湖畔永春城之外城建永春祠安奉自原鄉攜來之張公聖君神像,約在今台灣水泥公司蘇澳廠之員工宿舍區(古為蘇澳永春)建祠奉祀,祈求保佑開墾克服瘴癘及「番害」。


其後,不知何時,初建之晉安宮遭洪水侵襲而傾斜,故將張公聖君神像合祀於海神廟。至1872年(同治11年)遷建至蘇澳街,在現址東南側,坐西朝東,亦即背山面海的朝向。羅大春駐紮本地開闢蘇花古道期間,在蘇澳晉安宮設義學。晉安宮是《噶瑪蘭廳志》少數提到的蘇澳廟宇,可印證晉安宮至少在《噶瑪蘭廳志》刊印的咸豐2年(1852年)前即已存在一段時間。

而晉安宮雖然重建,但仍可觀看其建築雕刻,






晉安宮有一對重要的石獅子:一般廟門兩側石獅通常為「左邊公獅、右邊母獅」,但晉安宮卻相反,而廟前商店恰巧多是女主人當家,造就蘇澳本地稱這條街為「怕某街」,也是蘇澳一帶頗具趣味的傳說。根據人類學者邱水金表示,此石獅子是從蘇澳國中附近的蘇澳神社所取過來,原本就是母獅在左,可能是日本國情如此。另一說是,石獅子是台灣師傅刻的,故意把方位弄錯,用此詛咒日軍戰敗。第三說,像臺北孔子廟附近一間廟宇一樣,是雕刻師傅搞錯,將錯就錯的結果。這個傳說增添許多趣味。






廟內正殿照片:晉安宮有保留一幅藍染舊布,寫著26個開墾先賢的姓名,還保留紀念碑文,但這次沒找到,可能收起來。



另外匾額也是觀看重點:







最後要來看晉安宮最寶貴珍藏的兩組石碑、放在廟門口左側,用一個小樓台遮蓋保存,而新刻石碑則放在左側。旁邊可以看到當時的一些斷掉的楹柱及石柱:

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立於1874年(同治13年),當年是用華里紀錄,一公里等於2華里,現在的確蘇澳至南澳約為15公里:

該碑文寫「自蘇澳至東澳二十里,自東澳至大南澳三十里,自大南澳至大濁水三十里,自大濁水至大清水二十五里,自大清水至新城四十五里,自新城至花蓮北岸五十里,以上自蘇澳至花蓮港岸計程二百里,同治十三年陽月,福建陸路提督黔中羅大春勒石。






另一塊石碑:羅提督興學碑,立於1875年(光緒元年):

碑文刻內容:台北蘇澳背山面海,距蘭城五十里。歸化之番雜處,南、北兩澳其地距生番社不遠,地僻人稀,民番識丁者少。同治甲戊之秋,欽命福建全省提督軍門衝勇巴圖魯功加一等羅,奉 旨統師台北,駐紮蘇澳;督率弁勇進闢後山,沿山伐木,開路直達泗波瀾大港北岸,計程三百餘里。沿途撫番、衛民、招墾之外,復蒙惠及民番,自捐資銀五百員,札廳生息。永于蘇澳設立義學,酌議條款,嚴定章程,並將欽命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夏 所建蘇澳之廟傍,瓦屋三橺、草屋二棚,咨請撥爲課讀學堂,以垂久遠。屯營講武之餘,繼以文教菁莪雅化,又將見於台北海濱矣!茲特紀載於石,後之上進者,當知木本水源,寔出軍門養育恩深之所致,共誌弗諼。云爾。

大清光緒元年歲次乙亥六月 日 三澳總董 鄭禮泉、王秀俊、黃寶忠暨舖戶庄民等仝立


以下引用自維基內容:

同治13年(1874年)爆發牡丹社事件,沈葆楨(時任
福建船政大臣、後改授欽差大臣)前往臺灣並函調任職福建陸路提督的羅大春移駐臺北及蘇澳;但羅大春沒有及時赴任,因而被革職留任。1874年6月20日,羅大春由福建泉州秀塗搭乘「靖遠號」出發,於22日抵達安平。7月1日羅大春自臺灣府城出發,循陸路於同月13日抵達蘇澳。隨後,羅大春率領親勇一哨前往臺灣協助北臺灣海岸防守任務規畫及督建工作。

這兩塊石碑記錄下這位貴州籍湘軍將領在台灣的活動,1874年7月17日至1875年(光緒元年)8月羅大春代理臺灣兵備道夏獻綸所負責之北臺灣防守,及開山撫番事務。他協助設立臺北府,主導開闢蘇澳東澳至奇萊(現今花蓮港北岸附近)之間的道路(蘇花古道)並於沿線興建碉堡。


石碑後面有保留許多當年廟宇建築的楹柱及石柱,像
這根石柱上刻著「光緒丙子」字樣,也就是光緒2年(1876年)留下。後面是尋常百姓居家,也饒有古今交織的趣味。






最後推薦大家吃一下廟門口右邊的阿英魚雜(阿英小吃部),超過50年老店,電話:039-962018、地址:宜蘭縣蘇澳鎮蘇南路47號。老師很少介紹美食,因為我對吃的不在意,但今天推薦這家老店真的把魚雜這種台灣傳統小吃做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這是綜合200元魚雜、及魚丸湯(50元)




台灣奇特信仰:大甲路嬌姑廟建於道光28年(1848年)及苑裡鎮舊社里盧府嬌姑娘祠、大甲古城建於道光7年(1827年)四城門實地考古、戴潮春之役林春娘三次祈雨林氏貞孝坊建於道光28年(1848年)

$
0
0

今天要介紹台灣一種很奇特的信仰,就是路嬌姑廟,也許你沒聽過,早期台灣有許多墾荒或戰亂的男生,可能是軍人、可能是開墾的平民、也有抵抗民變的義民(客家人等),因此有很多義民廟,但女性的就是今天介紹的路嬌姑。

來介紹台中市大甲區的路嬌姑廟,台灣宗教與民俗文化平台網站介紹如下:

https://trfc.tw/temples/TaichungCity/dajia/0603005-LJGM

地址: 臺中市大甲區孔門里文武路123巷2號



根據《臺中縣志住民志》宗教篇(臺中縣政府,2010)紀載路嬌姑廟建於道光28年(1848年),而大甲古城建於道光7年(1827年),這個路嬌姑廟就位於當時大甲城的西門「觀海門」旁邊,西門可一路到現今大安區海邊,當年大甲就是從雍正9年(1731年)大安溪口開設貿易港後,台灣與中國貿易繁盛,讓大甲成為重要的經濟中心。

而路嬌姑指的是「路邊嬌美姑娘」的意涵,大甲的路嬌姑廟相傳為道光年間,大甲一帶大洪水不知從何處漂來一具「水流女屍」,身分為年紀輕輕的姑娘,西門城外居民將她收埋於此。也有一說為:據說路嬌姑娘乃苗栗三塊厝之少女,家人均因漳、泉分類械鬥而死於非命。後路嬌姑娘不幸為洪水淹死成為水流屍,被當地居民安葬。不久盜賊來犯,路嬌姑托夢示警,居民倖免於難因此膜拜路嬌姑。有一賭徒祈求祂的幫助,贏回輸去的錢財且加倍得償,遂洗心革面並為路嬌姑建一小廟。

道光24 年(1844)翠亭柯秀奉參加考試一直不第,陳吉昌為他代禱於路嬌姑廟,終於考上秀才,於是為路嬌姑擴建廟宇答謝,並獻「愛人以德」匾額(看一下上面照片,匾額不知是否為古匾,懸於正門),廟宇擴建完成於道光29 年(1849年)農曆8月2日,自此便以這一天為祭祀的日子。路嬌姑廟曾在民國49 年、61年兩度重修。


這個匾額紀載以下的故事(甲辰年就是道光24年、1844年,荔月指農曆6月):

匾額內文為:「拙自成童後,屢薦不售。是歲陳君吉昌代禱姑娘,果獲遊庠,因額以誌。甲辰歲荔月穀旦。」

明清時期「成童」指的是未考上秀才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皆稱為「童生」,而只有考上秀才能稱為「遊庠」

這位翠亭的柯秀奉一直考不上秀才,直到好友陳吉昌幫他拜了路嬌姑,終於考上秀才。 「愛人以德」典故出自《禮記・檀弓篇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白話翻譯就是:君子愛人是用公正的德行,而小人愛人則是姑息遷就錯誤。禮記原文是記載曾子臨終時,為了不合禮制的蓆子仍堅持的故事,有興趣可以翻翻禮記。但這匾額記錄這個一百多年前,讀書人來路嬌姑廟祈求考試順利、並且順利考上秀才的故事。

廟本身不大,但可以看到傳統的藝術部分:繪畫及石頭香爐應該年代許久!







正殿繪畫頗有古意,地板是花鳥繪畫,楹聯上有水果,還有歷史故事,左側這幅為華陀為關公刮骨療傷,寫著南庄金城作:



廟壁紀錄民國49年重建信徒捐獻:


門前的天公爐寫著:歲次己巳年,因此可能是1869年、
1929年、1989年這幾個年分。




廟右側是大甲廟會表演團體鳳霓園:


接下來介紹一下大甲城的歷史:

大甲城的維基內容: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7%94%B2%E5%9F%8E

大甲地區自雍正9年(1731年)大安溪口開設貿易港後,因兩岸貿易往來逐漸發展成大甲堡各庄的經濟中心,而嘉慶21年(1816年)鹿港巡檢移駐大甲後,大甲地位變得更重要。

道光7年(1827年)在仕紳林聰、林甲成等人提議下,集資興建大甲城。興建時就近取材,城牆用大甲溪河床溪石,外面再用石灰、黑糖與米餅混合成漿塗刷,周長五百一十丈,高二丈(一丈約168公分,城牆周長約856.8公尺、高3.36公尺)。日治時期大甲城因市區改正計畫逐漸被拆毀,首先明治38年(1905年)拆除城牆,兩年後拆除東門,明治41年(1908年)拆除南門與北門,而西門則到大正年間(1920年代)才拆除。

大甲城共四座城門:分別是東門「拱晨門」、西門「觀海門」、南門「薰風門」、北門「湛恩門」以下分別看一下現今位置:

可參考欣傳媒網站<大甲城疊合圖>依據明治39年(1906年)台灣堡圖與現今地點合成:

https://blog.xinmedia.com/article/187483


東門拱晨門(1907年拆除):鎮政路與文武路交叉的土地銀行附近,這一帶有不少美食,算是作者小時候回憶之一。




西門觀海門(1920年代拆除):位於上面介紹的路嬌姑娘廟附近,根據記載當時西門外還是一片荒野,路嬌姑娘廟就在
崁頭西門外

北門湛恩門(1908年拆除):位於順天路258號北門土地公廟附近,福德祠上就直接有寫北門。福澤四方牌匾是台中縣長林鶴年於辛卯年1951年所立(霧峰林家後代,台中紅派創始人,1951年當選為首屆民選臺中縣長,隨後於1957年、1964年分別當選為第3、5屆縣長)。護國祐民匾額敬獻者則被塗掉。樂捐箱頗有年代感。







南門薰風門(1908年拆除):位於順天路林氏貞孝坊北邊,

林氏貞孝坊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E%97%E6%B0%8F%E8%B2%9E%E5%AD%9D%E5%9D%8A

該牌坊乃為表彰淡水廳大甲街地方人士余榮長之妻林春娘(生於乾隆44年(1779年),同治3年(1864年)去世,年86歲。文獻多記為「春娘」,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婦女之通稱,故其人原名應為「林春」,而櫟社詩人蔡子昭所撰碑記即寫有「諱春」二字)之貞孝事蹟,興建於道光28年(1848年)。

林春娘7歲入大甲余家為童養媳,12歲未婚夫身亡,春娘仍奉養婆婆不改嫁,並過繼族人為子嗣;後養子早逝,春娘又與媳撫養幼孫。道光13年(1833年)獲頒賜旌額,道光16年(1836年)朝廷下旨准建坊旌表,但因家貧遲至道光28年(1848年)才在各方募捐下於大甲城南門外建成牌坊。




引用自國家文化資產網資料:

林氏貞孝坊規模為四柱三間式,特色包括分別標出提准時職官名及建坊時職官名,坊的北面正面橫書「旌表故民人余榮長未笄妻貞女林氏坊」,款書「道光戊申年冬月立」,道光28年(1948年)建成時間,又詳列上至閩浙總督下至淡水廳儒學姓名(見牌坊上方正中間),南面所刻是道光13年(1833年)頒賜旌額時的列官官職(見牌坊背面上方正中間),可見當時台灣屬福建巡撫,尚未建省。是他坊罕見的特色。在坊柱四面亦刻有對聯,全坊為密密麻麻的文字稱頌林氏的事蹟亦是一大特色。











門口原本於順天路,民國68年(1979年)大甲鎮公所重修,拆除舊牆改建新牆,將入口改到光明路並增設一對石獅。




旁邊還有許多石碑:

有奉憲漳泉碑記:立於咸豐8年(1858年),淡水廳同知恩煜應地方人士之請,出示曉諭泉州與漳州府兩籍人士,系出同源,不可分氣類而自相殘殺,可參考台灣大學台灣古碑拓文:

https://dl.lib.ntu.edu.tw/s/rt/item/853407#?c=&m=&s=&cv=&xywh=-1109%2C-1%2C2782%2C1476

貞節坊重修碑記:昭和10年(1935年)大甲士紳重修林氏貞孝坊紀事,詳述林氏事蹟、募捐情形與修葺經過。文中提及昭和8年大旱,因奉林氏神像而築壇祈雨,越三日果然得雨;為謝神恩,遂議重修牌坊。可參考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2_0000007706


另有東門義路碑內文節錄:立於道光19年(1839年)記錄紳士魏文炳等人首倡捐資,議立購地開闢大甲東西道路的經過始末,文末並列出此次出力捐資與創建的紳士芳名。可參考台灣大學台灣古碑拓文:

https://dl.lib.ntu.edu.tw/s/rt/item/853431#?c=&m=&s=&cv=&xywh=-1008%2C-1%2C2811%2C1491








連橫台灣通史有紀載戴潮春之役時,戴潮春軍(主要為林日成、王和尚等人)三次圍攻大甲城切斷水源,而請出林春娘三次祈雨皆成功降雨,大甲城三次都被清軍陣營成功堅守。


內文節錄:

及戴潮春之役,同治元年(1862年)夏五月初六日,王和尚料眾,攻大甲,斷水道,城人無所汲食,洶洶欲走,乃請春娘禱雨,雨隨降,眾大喜,嬰城固守,二十一日,和尚又合何守載如川江有仁等來攻,眾可萬人,環圍數匣,水道復斷,城中絕汲數日,春娘復出禱雨,時和尚壓城而軍,居上風,轟擊幾不支,忽大雨反風,濠邊茅舍發火,眾驚潰,義通開門出擊,破之,圍始解,當是時兩軍相爭,以大甲為扼要之地,淡北安危擊於此城故轍遭圍困而守禦益堅,十一月,林日成以眾來攻,勢張甚,連戰旬日,水道屢斷,二十六日,春娘三出禱雨,雨降,士氣倍舊,圍復解事平,城人禮之如神,二年卒,年八十有六,婦巫氏亦以節稱。

有興趣維基上有大甲城三次被圍攻紀錄:

第一次大甲土城戰役: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5月初五至21日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8%80%E6%AC%A1%E5%A4%A7%E7%94%B2%E5%9C%9F%E5%9F%8E%E6%88%B0%E5%BD%B9


第二次大甲土城戰役: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11月初十至12月14日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A%8C%E6%AC%A1%E5%A4%A7%E7%94%B2%E5%9C%9F%E5%9F%8E%E6%88%B0%E5%BD%B9

第三次大甲土城戰役:同治2年(1863年)農曆正月13日至18日(或載正月21日)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8%89%E6%AC%A1%E5%A4%A7%E7%94%B2%E5%9C%9F%E5%9F%8E%E6%88%B0%E5%BD%B9


最後要介紹苗栗國苑裡鎮舊社里的<盧府嬌姑娘祠>,該廟玲瓏小巧,在民宅之間,相傳有170多年歷史,相傳有求必應,農曆八月二日是她的忌日。位置位於苑裡鎮舊社里76之3號前、長老教會教堂對面。根據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所載「路嬌姑娘」項:(可見這紀錄與大甲路嬌姑廟皆為相同來源)

路嬌故娘係苗栗三塊厝庄之少女,當漳、泉兩州人進行激烈分類械鬥時,家人均死於非命,僅剩路嬌一人,後不幸為洪水淹死,附近鄰居將其埋葬,豈料當天晚間靈魂出現,預告鄰里,為當夜有盜賊入侵,午夜果有群盜來犯,從此深信路嬌姑娘為女神,於道光28年(1848年)8月初八建廟,供奉其木像,於每年8月初二日為例祭日。





台中市大甲區鐵砧山廢棄鳳梨軍事碉堡在地人才知道神秘超美秘境廢墟碉堡:鐵砧山大草原可遠眺清水大甲大安海岸風車、google紫蓮花苑、視野遼闊

$
0
0

歡迎加入苗栗國<最愛苑裡,就在心裡>Line群組,可以接收故鄉苑裡各種消息、還有各種鄉土故事、古蹟遊玩等等

請直接點擊加入:

https://lin.ee/8gJwqfd

今天要介紹大甲知名的鐵砧山上的一個秘境:就是鐵砧山上的廢棄軍事雕堡,建議學作者直接租借ubike,可以從大甲火車站、或直接從大甲高工一側租借,今天山路有部分必須下車用推的,但如我這樣體力超差的大叔都可以走完,你們一定都可以!!

請參考以下google地圖截圖:




請先定位大甲高工到紫蓮花苑,這段路是從火車站後先到大甲高工,從開元路一直走然後繞過鐵砧山直接接上成功路。當然也可以從另一頭原本鐵砧山園區的成功路經過劍井方向上到一個泰峰高爾夫練習場,練習場旁邊就是紫蓮花苑。

要到大甲高工,一路可以從甲后路,看到開元路進去,開元路會轉到另一側往<鐵砧山雕塑公園>這一條,請走這一條開元路,另一側往台中市國際壘球運動園區。

開元路就是大甲高工圍牆,可以先看到這個<台中縣立大甲農業職業學校校門遺址>如下,上面寫著民國47年:


繼續沿開元路走,會經過公墓區,會有上坡路段必須下來推單車,但不遠,繼續上坡看到大昇汽車向左轉,然後一小段向右轉繼續往鐵砧山雕塑公園走,一路上坡到成功路後可以看到一個叉路,向右可以到外埔,向左轉則往劍井鐵砧山。

右側一小段可以見到一個小廟,廟後面是這個<不倒翁石頭人雕像>


接下繼續往下走一段就可以見到右邊的紫蓮花苑,可以看見一個高高的歡迎光臨招牌(已經退色),花苑及招牌對面有一條小到路,旁邊有小小的<碉堡往這邊>,這條路一直上去就可以到廢棄碉堡。



山路上去大約要半小時到45分鐘左右,坡度也不算高,中間會經過一些墳墓,晚上必須要帶照明燈具。

一走上去視野完全沒有阻擋,非常漂亮的眺望風光,可以看見大甲、底下可以看到清水、大甲、大安的海岸,連風車都可以清楚看見,也可以看見日南,看見火車鐵軌,很漂亮的風景。這一天因為山上陰雨所以拍照不是很清晰、請見諒!




前面會經過墳墓區域,請自行評估前往,看到這個叉路,請往右走喔!有幾篇文章都寫往左邊,這是錯誤的,請務必第一個叉路要往右走!往左下去是私人墓園。


繼續往前走,景色越來越漂亮,路面如下




再走一段會遇到叉路,兩邊都可以走到下一個三叉路口,在三叉路口其實走中間或左邊都可以!三叉路口右邊應該是通往鐵砧山大草原、但我沒走。但確定左邊及中間最後會匯集在一起,走到這邊大約20至40分鐘,依照腳程不同。


繼續往前有風景一樣很好、可以看見一個休息的木寮,這表示碉堡快到了!


再往前走不遠可以看見碉堡!


繼續走一小段,夏季草長得很高、地面碎石也很多!馬上到碉堡了!碉堡應該是以前廢棄的軍事碉堡,看起很像一顆鳳梨,也被稱為鳳梨碉堡!






從碉堡往下望真的視野超級遼闊,瞭望影片如下:

https://youtube.com/shorts/7UQx58H8ugw?feature=share

要爬上碉堡要小心,因為底下有很高的落差,這邊已經成為知名的網美打卡點!從碉堡繼續往下看,真的很美,難怪是私人推薦景點,但希望不要太多人上來,因為一定有會沒有公德心開車騎車,會把這邊的幽靜整個破壞了!放眼望去就是鐵砧山大草原,碉堡上視野真的很美。大家可安排上來走走,聽說有些膽子大的人會待到晚上,從這邊看夜景一定超美!只是走上來要小心,可能要用頭燈!







台灣開發史上的原住民與漢人衝突:台中市霧峰區七將軍爺廟建於乾隆20年1756年舊名兵慶祠南柳里新厝路148巷、大里七將軍廟、草屯南投七將軍廟

$
0
0

今天要介紹台灣歷史上許多原住民與漢人衝突後,留下的廟宇:台中市霧峰區的七將軍爺廟,建於乾隆20年1756年、地址為:霧峰區南柳里新厝路148巷,google地圖可找到、但有點難找,會進入一條小路,旁邊有工廠,小路邊都是田,就可以看到,以下為七將軍爺廟維基說明: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C%A7%E5%B3%B0%E6%9F%B3%E6%A8%B9%E6%B9%B3%E4%B8%83%E5%B0%87%E8%BB%8D%E7%88%BA%E5%BB%9F


台灣從鄭成功進入台灣後(1661年),漢人移民開始從中國對岸進入台灣,為了開墾土地與原本原住民有許多激烈衝突,鄭成功就與當時大肚王國(1645年左右統轄範圍主要是大肚溪流域,大約是大甲溪南岸至舊濁水溪以北流域,是跨部落的統治或聯盟關係。鼎盛時期領域範圍南端約到鹿港,在大肚溪上中下游的流域。荷蘭時期的領域範圍主要在今天臺中市及彰化縣北部和南投縣一部分。)
有激烈衝突,17世紀的大肚王統治中台灣15至27個社,根據中村孝志和許賢瑤及翁佳音研究,「大肚王國」統治範圍除拍瀑拉族的Sada(沙轆,今沙鹿)、Boedor(水裡,今龍井)、Derdonsel、Goema(牛罵,今清水)及Middag(大肚)等社群外,還有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巴則海(Pazehhe)及道卡斯(Taokas)等平埔族的社群、其中大肚Middag是王國首府。


而大肚王國統治範圍在現今大肚溪以北、大甲溪以南的台中沙鹿、梧棲和清水一帶,即台中、彰化、南投一帶。

其中發生於1670年的沙轆社之役,又稱為大肚王國戰役、沙轆社事件,以下為維基說明:


這次戰役規模不小,連鄭經自己也親征。劉國軒先後擊敗沙轆社、大肚社,並於沙轆社屠殺數百個平埔族軍人和平民(拍瀑拉族,Papora),全社只剩6人倖免於難,逼迫大肚社遷往埔里,水裡社(今台中市龍井區)逃往水里。再和鄭經一起進攻斗尾龍岸社(原居於臺中市后里區、即大甲溪北岸平埔族)
,雙方互有勝負,殘餘居民退守山區,鄭軍只燒毀其聚落就撤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8%BD%86%E7%A4%BE%E4%B9%8B%E5%BD%B9

其他如1677年東寧參軍林圯率領部隊開闢斗六門(今雲林斗六)築木柵而居,與原住民作戰開墾水沙連,永曆22年(1668年)10月原住民乘夜侵襲,林圮與部眾一百餘人被殺,殘餘部眾力戰將原住民逐到山後。其後一百多名殉難者合葬於竹圍仔莊。為感念林圮開墾功勞,當地居民稱此地為林圮埔(康熙23年前即有文記載,故取名「林圮埔」應在明鄭時期,林圮死後不久即稱之),也就是今南投縣竹山鎮。

請參考筆者所寫<南投竹山的林圮公墓>

https://reurl.cc/gDnVlN


而本次介紹的霧峰區七將軍爺廟,就要介紹這一則史稱「彰化縣內凹庄(今南投市內轆莊)及柳樹湳(霧峰區)兵民被兇番焚殺案」,該廟就是祭祀被原住民襲擊死亡的官兵翁均等人,發生於乾隆16年12月11日(農曆)。以下引用自維基內容: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自行更深入閱讀由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專任講師張志相著作的<台灣烏溪流域「七將軍廟」源流考論>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816125951/http://www.cohss.fcu.edu.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378100522266.pdf


另一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專任教授陳哲三著作的<18 世紀中葉中台灣的漢番關係─以彰化縣內凹莊、柳樹湳汛番殺兵民事件為例>,把事件人物的來龍去脈做了更詳盡的書寫。可看到當時官府及漢人是如何不公平對待原住民(原住民租地給漢人開墾,沒收到租金,官府判決後也一直拖欠不還!)

https://dspace.fcu.edu.tw/bitstream/2376/2532/1/30351.pdf

乾隆3年(1738年)清廷應郝玉麟(時任閩浙總督專管福建總督)奏疏,爲防原住民侵擾,在彰化縣柳樹湳庄(今台中市霧峰區南柳里)設立柳樹湳汛,汛是明清時期的軍事基層單位或駐地,清朝歸漢人所屬的綠營,編制為:鎮、協、營、汛、塘及堆,而所屬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子繼,負責統領的將領稱為千總或把總,士兵可能有十數名到數百名。例如斗六門汛設千總一員,兵士一百名。

當時柳樹湳汛由貓霧拺汛、彰化汛各派兵50名移駐,並設把總一名。

乾隆12年(1747年)番通事葛第夫(漢人原姓葉,漢名三甲),向台灣府衙提告監生簡經仗勢長期積欠其養父葛買奕的租穀,還侵吞北投社減免的番丁餉。乾隆14年(1749年),知府方邦基(歷任福建沙縣、鳳山縣(今高雄市、屏東縣)知縣,任滿後因丁憂去職,乾隆7年(1742年)任台灣府海防補盜同知,乾隆12年(1747年)升任臺灣府知府,兩年後護理福建分巡台灣道)裁斷,革除簡經功名;另簡經除需歸還四十甲熟田,還需清償積欠的四千石租穀,減免之番丁餉銀則無須還給北投社。但簡經僅清償六分之一,且土地則任由佃戶佔墾,並透過妻弟巴臘巫義,恐嚇葛第夫。簡經受到周圍村民護衛,而且佃民十分梟勇,公然打死知縣的二名北投社轎夫。

葛第夫遂邀同父異母兄葉福,並協同大霞、大斗六等族人,透過萬丹隘口老茅(毛啐社即毛翠社,屬邵族)、與水沙連福骨(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又稱佛谷社、白狗番,社址在今仁愛鄉發祥村)、哆囉嘓(屬泰雅族賽德列克亞族分支,社址在今仁愛鄉合作村)、眉加臘(即加碟社,又稱眉描臘社,眉描拉社,屬泰雅族澤敖利亞族,社址在今仁愛鄉新生村)、貓裡眉(有貓裏眉外社、貓裏眉內社,屬泰雅族澤敖利亞族眉園群系統,應是住眉溪附近的眉社,社址在今埔里鎮)等四社眾取得聯繫,於乾隆12年12月初八(1748年1月8日)晚出草內凹庄(今南投內轆莊),殺死佃戶賴相家12口賴桃一家五口、白唐一家五口共22人,燒毀八間茅房。同夥大宇、大武力等目擊所割頭顱,嚇得先行回家。同月十一日夜(1748年1月11日),再引領原住民夜襲柳樹湳汛營盤(今霧峰區七將軍周圍),火焚五間營房,斬士兵陳綬保、吳世俊、薛國棟、劉耀、翁均、張列(墓碑刻張烈)、彭英等七人頭顱,署把總蔡鳳及兵丁李高華、吳廷漢、郭滄生、康亮、張尾等五人皆受傷。事發後,台灣鎮總兵陳林每(傳說本名為陳酉)在未經總督覆准下,隨即從其他汛塘撥調兵力60人,分駐石榴班、南北投隘口以防禦原住民,並且由鎮營抽派出千總、把總前往聲援。

葉福、老茅從濁水溪進山,老茅帶七十餘名泰雅族人自烏溪出山焚殺,事畢也是從烏溪上溯歸社。

《台案彙錄己集》記載,歷經二年餘的調查與審理之後,乾隆19年五月末(1754年),刑部、兵部與三法司審覆於六月初一凌遲處死葛第夫,處斬同夥老茅、葉福、大霞、容仔俱並傳首梟示;大斗六、大眉里、馬里等人則處絞刑,於秋後處決。創仔、皆喜杖一百、而簡經也受到處罰,杖一百、流二千里。福建福州將軍新柱與福建巡撫陳弘謀在〈乾隆十九年閏四月十九日奏覆審理彰化縣兇番焚殺兵民摺〉寫:「簡經所欠北投社租穀及減半番餉,行縣照數追給,發交該社番眾收領。簡經所佔墾舊社草地,飭縣查丈四至,並將原斷內凹莊撥還四十甲熟田,一併劃出,俱交該社番眾公分管領。


其中被害官兵建有昭忠祠奉祀,但因該七位兵丁資格並不符合,於1758年由汛塘官兵與庄民在墳前設祠祭祀,成為中部地區七將軍信仰的起源,南投縣草屯南岸、南投市營盤口、臺中市大里市的七將軍廟,均淵源於此。現今所見殿宇是1985年改建,1988年重新命名為「七將軍爺廟」,並新塑六尊神像與一尊義犬像。



重建碑如下:


正殿上的牌位及牌匾:


廟後的墳墓及廟、還有一棵榕樹:





另有一名士兵張列墓碑(上刻張烈)及香爐:



而另外大里的七將軍廟、地址為:大里區新興路26號,據日治時期《寺廟台帳》,大里七將軍廟始建於同治8年(1869),見證原住民與漢移民間的緊張關係,可參考筆者所寫以下文章:

https://reurl.cc/o7Kl43

維基介紹如下:祭拜六員清軍與一隻犬,舊說地方志、新聞報導,此廟的建立是為祭祀在同治九年(1870年)前往阿罩霧柳樹湳庄巡視時、被原住民所殺的大里杙汛翁均、張烈等六位士兵,該廟是地方信仰中心,也以找尋失物出名。

大里七將軍廟與霧峰上述案件中有二名兵丁姓名與大里市志所言相同,而發生地點也同樣是在柳樹湳,但應該是兩件事因年代久遠謠傳為一件事。

而南投市營盤口、草屯南岸也都有七將軍廟,總共在烏溪南北岸四座「七將軍廟」,見證當時原漢衝突,以及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開墾時,不同族群的緊張關係,以及對於原住民的不公平待遇。透過歷史解析,以及實地訪查,彷彿回到乾隆16年,這是我深深為歷史著迷的原因。

想見妳只想見妳未來過去我只想見妳穿越了千個萬個時間線裡人海裡相依:台南一些拍攝場景探勘:鳳南高中鳳和高中、雨中奔跑善化區牛庄里牛庄社區

$
0
0



今天簡單介紹2019至2020播出的想見妳電視劇,個人非常喜愛這部戲,雖有些生澀但整體劇情穿越時空,也有完整的故事性,加上結局幾種撲朔迷離的故事展開,可以讓影迷自行想像,把穿越時空的愛情詮釋的完美無比。

開頭這首八三夭演唱的主題曲<想見你>及伍佰的<Last Dance>也是重要的愛情旋律,筆者特別走訪台南以下場景,也算是中年追星比較緩和的做法。


成年後的女主角柯佳嬿,把穿梭時空、兩種截然不同人格的女主角陳韻如、黃雨萱演得絲絲入扣、而同樣扮演兩個男主角李子維、王詮勝的許光漢也有絕佳演出,兩人雙雙入圍第55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男女主角,而
柯佳嬿更一舉奪得最佳女主角獎項。

劇中出現時空穿梭的莫比烏斯環劇情,歡迎自行觀看影片,或搭配維基介紹: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3%B3%E8%A6%8B%E4%BD%A0_(%E9%9B%BB%E8%A6%96%E5%8A%87)

擱了一年多,又經歷一些生死,筆者終於把這篇寫完,也算是落下心頭一個重擔。死亡,不是愛情的結束,遺忘,才是!

可以放下的時候,才是真放下!有些人雖未能見到,但心中,真的沒有見到嗎?而擁有,一秒、一輩子?能夠算擁有嗎?什麼才是刻骨銘心呢?曾經算是愛情嗎?


來看看劇中大篇幅高中生活的鳳南高中:

真實場景是鳳和高中(台南市柳營區中山東路二段1330號),創校於1962年,但卻在想見你大紅大紫後,在2021年停辦,筆者參訪時(2022年夏季)操場的草已經長的非常高!






劇中鳳南高中校門口,則是鳳和高中旁邊的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台南市柳營區中山東路二段1116號)。

另外最吸引筆者的就是劇中陳韻如雨中奔跑的場景,這張圖不知迷煞多少劇迷粉絲!






雨中奔跑場景是在台南市的善化區牛庄里牛庄社區,要先找到這個牛庄活動中心,地址:善化區牛庄里牛庄138-2號,這邊有一個湖,湖兩側有電線桿,可以比對一下電視劇畫面,找出拍攝的房屋角度!筆者是比對房屋及電線桿角度找到的!





湖景也很美!



重複看過很多次,但每次看還是會流淚,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想見你的人見到你、你也見到想見的人,不管時空如何轉換,希望永遠都記得那個人!!



台中市大安區幾所廟宇:和安宮建於嘉慶10年(1805年)供奉金吉姚三府王爺、北汕保安宮建於嘉慶14年間(1809年)供奉金李池三王爺、蘆竹湳福安宮建於乾隆8年(1743年)安奉朱李池三府王爺、頂安里王爺宮廟(安田鎮安宮)建於1972年供奉蘇池王爺及太子元帥

$
0
0

今天要介紹台中市大安區幾所廟宇,維基說明:大安區名稱源自「大安港」,大安港舊稱「海翁窟港」,港口有眾多海翁(鯨魚)聚集而得名,在清領前期時因港灣外緣有一條沿五甲港、北汕向外延伸至塭寮一帶之天然石線,石線內航道曲折迴繞,形狀呈一螺旋狀,故另名「螺絲港」。大安港在雍正9年(1731年)正式成為貿易港,腹地北邊可到達苗栗,東到豐原,每天出入帆船近百艘。道光年間設有砲臺並設有監視署,檢查來往船隻,現已成為大雜院,但石壁仍然存在。

後因大安港泥沙淤積,加上距離臺中市都市發展中心較遠,以及無鐵路、重要公路行經,工商業發展較為緩慢,但境內土壤肥沃且灌溉便利,故農業甚為發達,是臺中市海線地區典型的農業鄉鎮,此外畜牧業亦相當盛行。境內大安濱海樂園為該區著名的觀光景點。

先前有介紹大安海水域場旁邊、建於乾隆25年(1760年)、另一文獻為嘉慶10年(1805年),供奉金、吉、姚三府王爺、民國65年改建的和安宮,請參考筆者先前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r5kNyN

大安海水浴場海堤旁邊的和安宮,地址為:大安區海墘里9鄰大安港路1205號,其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A4%A7%E5%AE%89%E5%92%8C%E5%AE%89%E5%AE%AE

和安宮位於舊大安海水浴場海灘出口,建於乾隆25年(1760年)、另一文獻為嘉慶10年(1805年),供奉金、吉、姚三府王爺,現在廟建築應該是後來民國65年改建。

相傳清嘉慶10年4月22日清晨,莊中忽有香煙飄繖,清馨撲鼻,瑞靄籠罩,隱約聞有清幽鼓樂,琴音嫋嫋,不絕如縷,時莊庶齊感有異,周圍眺察,在晨霧中,隱約見有船泊鷺鷥港外(本莊舊稱),其船華麗壯觀。斯時保長謝秋老及其祖父孝欽翁率眾之觀,船內奉有三尊王爺金身,書明金、吉、姚三府王爺,係泉州府「後儛尾」恭放之王船,並示三府王爺聖誕日。斯時量起船身有一丈二尺二吋,裝潢華麗別緻,仙人肅敬,船桅、檣柁、錨錠、船繩、亦有禽畜,民生起居爱品俱備,且船艙內拴有三隻活羊,號稱王爺羊。

另外介紹以下廟宇:

北汕保安宮:地址:大安區福住里北汕路10巷1號,建於嘉慶14年(1809年),在北汕公園及大安濱海樂園前的北汕路旁,香火鼎盛有三尊百年紙王爺安座於北汕保安宮內,請參見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網站介紹: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chungCity/daan/0614009-BAG

相傳嘉慶14年間(1809年),有一艘王船靠岸,北汕庄民趕去迎接時,船上神像、香爐已被五甲、下大安庄民迎走一空,不料,北汕這邊卻有神明降駕指示船上還有神像,於是請乩童將甲板撬開發現甲板底下還有「李、金、池」三尊紙身王爺,於是,迎回北汕庄供奉。後來庄民又刻了三尊金身供於正殿神龕,本來是要火化三尊糊紙王爺,但未得金王爺首肯,於是保留至今,反而成為廟中至寶。而神龕上供俸一位頭目先師,手持長煙斗,身邊放一支長槳,他就是引導王船來臺的船長大人。

但目前整個北汕保安宮剛重建完成,筆者也是頭一次看到空的廟宇,非常有趣,經詢問三尊紙王爺及廟中文物暫時保存在別的地方,希望下次再過來參訪





整個正殿還是空的,第一次遇見,供奉金、李、池三王爺





左側及香亭:



蘆竹湳福安宮:地址在大安區福住里(古稱蘆竹湳仔)南北七路162號,建於乾隆8年(1743年),請參考中研院網站介紹: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chungCity/daan/0614009-FAG


相傳乾隆8年(1743年)福建晉江南邑有吳厚兄弟,遷居蘆竹湳仔(福住庄舊稱),築茅屋供庄民安奉朱、李、池三府王爺,歷經數載,屋已傾圮,乃改奉值年爐主家,每歲奉請於「平安埕」(福安宮現址)供庄民禮拜,請參考重建沿革碑:



頂安里王爺宮廟(安田鎮安宮):地址在大安區頂安里東西一路70巷36號,建於1972年,請參考中研院網站,廟與活動中心在一起: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chungCity/daan/0613007-ATZAG




鎮安宮供奉蘇府王爺、池府王爺及太子元帥三尊,係由福建泉州龍虎堵(今泉州晉江)漂來五甲港的蘇府王爺神尊,由卓家拾獲恭迎回宅奉祀。昭和6、7年侄女林六出嫁時,將蘇府王爺當嫁妝,隨嫁給安田庄宋新傳,供奉在家中保佑夫家及全庄。因此王爺又稱「浸水王爺」。

民國41年受玄天上帝引薦,玉皇大帝降旨蘇府王爺代天巡狩。適時由吳泉水法師作法,蘇王選何水塗為爐下,周山能為小法來救世。一時神威顯赫,信眾紛至,而一致請求建廟事宜。在柯雲漢及周、何、易姓等地方仕紳通力合作下,以磚瓦木梁成廟,民國61年正月動工,同年10月完工。民國75年再由宋玉芳發起重建,至77年八月28日落成。

重建沿革碑可見這段歷史:




香爐(歲次壬子應該就是1972年建廟時)及正門、廟簷兩側等





大安區大甲區廟宇介紹(二):松雅保安宮主神為保安廣澤尊王建於咸豐6年(1856年)大松宮1977年新址改稱保安宮、大甲建興宮朱李池三府千歲建於光緒15年(1889年)

$
0
0

今天要繼續介紹台中市大安區的廟宇第二集,上次介紹幾所廟宇:和安宮建於嘉慶10年(1805年)供奉金吉姚三府王爺、北汕保安宮建於嘉慶14年間(1809年)供奉金李池三王爺、蘆竹湳福安宮建於乾隆8年(1743年)安奉朱李池三府王爺、頂安里王爺宮廟(安田鎮安宮)建於1972年供奉蘇池王爺及太子元帥,請建筆者先前文章連結如下:

https://reurl.cc/eDnerb

有人問我為何要一直介紹這些鄉里農村間的不知名古蹟、或是一些不怎樣古老的廟宇?

原因只有兩個:

第一、筆者從小對於歷史就很有興趣,在讀書期間我們熟讀中國各朝代歷史,也熟悉許多帝王將相的歷史,但對於我們成長的台灣,以及我們腳下這塊故鄉土地,我們卻幾乎不熟悉。我們故鄉周圍大約是從明朝末年鄭成功1661年占領台灣開始,漢人開始進入台灣開墾,大多數人祖先甚至更晚才到台灣,比如清朝初年康雍乾時期,或者清朝中葉嘉慶道光之後(我的祖先就是道光年間從廣東梅縣過來台灣苗栗開墾)。有些人祖先是更晚的清末或日本時代,有些是1949年蔣介石退守台灣開始,但大多數人對自己故鄉都沒有太多了解,因此筆者想要盡量補足各種鄉野資料,但因為筆者不是專業歷史學者,盡量以親身探訪拍照為主。

第二、知名的歷史事件多以帝王或是社會上的賢達等人為主,但其實大多數平民,就是平凡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筆者大多以騎自行車或以機車為調查主軸,特別關注庶民的徒步足跡,以及各種生活場域的實踐,看到許多廟宇老屋融合在現代人生活,這就是歷史最積極的意義。

知名的歷史學家、提出台灣島史觀的曹永和老師認為:

歷史是由「人、時、空」三個因素互動交織而成的,其中「空間」更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基本場所。 在這個多族群共生共享的舞臺上,各種人物於不同年代連番登場又消逝,因此歷史不斷呈現階段性的演化,然而,不論演員如何更替,舞臺卻始終存在。

我們祖先在百年前曾在這舞台生活、現在是我們在生活,這個時空值得我們好好認識、並且記錄給往後、未來有可能在同樣舞台上生活的人們。

今天要繼續介紹大安區及大甲區廟宇如下:

松雅保安宮:地址為:大安區松雅里松1街3號、相傳建於咸豐年間,主神為保安廣澤尊王。廣澤尊王生前是五代時期福建南安的一位牧童,蛻化成神後屢屢顯靈,成為南安當地的鄉土守護神,其信仰更從南安擴及整個閩南,又隨移民遷徙傳播到台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頗具影響力。光緒年間編撰《鳳山寺志略》和《郭山廟志》對廣澤尊王進行詳細記載。


正殿廣澤尊王神像

根據《松雅保安宮志》介紹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28/1847

臺中市大安區松雅村內有多棵老樹,行人常於樹下歇腳,因此原名為松仔腳,直至民國34年改名為松雅村松子腳。該地區奉祀之主神為保安廣澤尊王,保安廣澤尊王向來為民間重要的信仰神祇之一,並且亦是泉州後裔供奉之守護神。據該宮志所載:廣澤尊王清道光年間迎來奉祀,於咸豐年間建廟,初時為小廟,續經擴建、增修建築至今規模,現已為庄民信仰寄託之所在。

保安宮除奉祀主神外,左龕供奉神農大帝、右龕為開臺聖王、中桌則是太子元帥,陪祀尚有妙應先妃、十三太子(太保,在台灣說法是廣澤尊王與妙應仙妃的十三個兒子,或尊王的分身)等神明。該宮原只是一間向西的土角厝小廟,臺灣光復後因空間不足,改移至日據時期所設之講習所,並加以改建。該宮建築特色為「垂脊下方佈滿珊瑚、硨渠貝,表現出臨海的廟宇。」

相傳道光年間,福建泉州府移民俗民歹狗仔者來台,為祈求一帆風順平安渡過大海,前往福建詩山鳳山寺迎請廣澤尊王金尊隨身庇佑。咸豐6年(1856年)將廣澤尊王金尊迎入本里總兵館,改為大松宮。民國66年選定現址新建廟宇,於民國70年初完成,遂改稱為保安宮。民國86年擴建兩邊廂房,廂房上增築龍鳳樓閣,也於民國87年完工。民國109年外牆舖貼花崗岩石,線路及燈具全部換新,完成保安宮現有的規模。宮內除供奉廣澤尊王為主神外,尚供奉神農大帝、開臺聖王(鄭成功)、太子元帥共四尊神明,是松雅里里民信仰中心和精神堡壘。

1977年重修碑捐獻內容:


牌樓及香爐(歲次丙戍、應該是2006年)還有石獅








牌匾:有很多牌匾特別介紹這兩幅,正殿中央<保國安民>匾為連戰任台灣省主席時所贈。而下一幅<巡台駐蹕>是祖廟南安鳳山寺所贈。



廟前有籃球場還有松雅社區活動中心,廟右側看到原本舊的香爐(歲次丁巳年、應該是1977年改建時的香爐)




保安宮外有以下值得一看的石刻:1993年的建設富麗農村推廣精緻農業紀念誌碑、還有1993年省主席宋楚瑜贈松雅農村社區石刻。



大甲建興宮:地址為大甲區建興里如意路21巷1號,建於光緒15年(1889年),建興地區古時候為道卡斯族所稱「崩山八社」或「蓬山八社」中的雙寮社。因大安溪堤防修築,使雙寮社部分地帶成為大安溪床。在郁永河紀遊中,雙寮社正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記錄如下:

至溪所,眾番為戴行李,沒水而過,後扶餘車浮渡,雖僅免沒溺,實濡水而出也,渡汎三溪,率相越不半里,已渡過大甲社(崩山社),雙寮社,至苑里社…。

關於日治時期修築堤防可參考以下:【穿越時空瞰台灣】海線地帶 鐵道與堤防的百年身影,節錄內文如下: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31439

今日,我們行過大安溪橋時應會疑惑,為何日南在大安溪的北岸,但卻並非劃入苗栗苑裡治下,而包括日南、西歧、銅安等里在內的溪北地區,俱是屬台中大甲地界。日治初期調製的台灣堡圖上,清楚描繪原大安溪、大甲溪沖積扇面上,河汊分流的舊貌。移墾時代的海翁窟(大安)港或五汊(梧棲)港,皆是位於兩溪下游支流的河港,後因淤積而沒落。即是因著河川的搬運與堆積作用,下游河水左右漫流、河道不時變動,而早期聚落多位居河漫灘上地勢較高處。日治初期的大安溪主河道,實為今中苗交界之北的房裡溪,火炎山堤防的完成,將房裡溪原有水流往南壓束;而後,日治中期至戰後初期,下游堤防漸次完備,大安溪才固定為今日所見,所謂「溪北地區」僅是水泥堤防時代的人們才有的地理認知。

可參考中研院網站介紹: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chungCity/dajia/0603026-JXG




相傳道光15年(1835年)一日一艘唐山王船飄到今大甲建興南勢園塭仔寮港一帶,附近民眾相攜前往察看,發現船中供奉三尊紙糊王爺,分別為朱王、李王與池王爺,民眾遂在海邊搭蓋草寮,供奉三尊王爺,日後易以土石小廟。

(大安北汕保安宮則為嘉慶14年間(1809年)王船靠岸,北汕庄民趕去迎接時,船上神像香爐已被五甲、下大安庄民迎走一空,北汕卻有神明降駕指示船上還有神像,於是請乩童將甲板撬開發現甲板底下還有「李、金、池」三尊紙身王爺,於是迎回北汕庄供奉。)

後來塭寮港一帶受大安溪泛濫影響,光緒15年西勢社庄民集資獻地,廟宇6 坪廟庭35坪的廟,遷建於今址。大正11年(1922年)日本整治大安溪,將分叉的房裡溪等五條溪流,全部築堤導入今大安溪,促使塭寮港一帶村莊遷移,良田成河床。村民大量遷移至西勢社今址。昭和 15 年(1940年)廟宇傾圮重修。

昭和18年(1943年)大安溪堤防六股段潰堤,洪水橫掃日南地區,災情嚴重。災後緊急修堤重建,卻遇太平洋戰爭,美軍猛烈轟炸、掃射臺灣,民國35年1月行政區預定名,因從水患中走出,圖興盛,里名為「建興里」。

建興宮多次整修:民國46年廟宇重修、取名「建興宮」、民國55年又重新翻修,民國69年鄉民集資2 百萬擴大廟地,重建成今日廟貌。民國88年重修屋頂剪黏。

正殿朱李池三府千歲及牌樓(牌樓在數百公尺外接近西濱61道路)




改建碑紀錄捐獻及委員等名單,廟內有一本建興宮志,有機會到廟參觀可以翻看,有完整雙寮及附近歷史介紹。



宮外道路旁有一間建興宮宗教民俗文化館,但參觀時未開,旁邊有一福德祠:建興里福德祠,改建時間為1994年、香爐為歲次壬午年2002年。




新竹縣北埔鄉慈天宮據傳建於道光14-15年間(1834-1835年間):北埔姜家開拓史,淡水同知李嗣鄴下令粵籍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與閩籍竹塹城西門總理林德修周邦正共設閩粵武裝拓墾組織「金廣福墾號」

$
0
0
今天要介紹新竹縣北埔鄉的慈天宮,地址為:北埔鄉北埔村北埔街5鄰1號,請先看文化部網站介紹:


筆者先前寫過北埔的開發歷史:請看以下文章連結

新竹北埔老街古蹟及北埔姜家介紹:抗日志士姜紹祖墓園(大坪國小旁邊外坪村1鄰)探詢、金廣福公館姜秀鑾建於道光15年(1835年)、姜阿新洋樓民國35年(1946年)興建民國38年(1949年)竣工、天水堂姜家宅第

姜家在道光15年(1835年),因應淡水同知李嗣鄴先後下令粵籍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與閩籍竹塹城西門總理林德修、周邦正仝立合約,閩粵各募資本一萬二千六百圓,共同設立閩粵合股之武裝拓墾組織「金廣福墾號」(俗稱金廣福大隘)。

現在北埔老街金廣福公館現址即為當時之拓墾組織營運總部及隘防指揮中心。金廣福之拓墾範圍包括今日之北埔鄉、寶山鄉、峨眉鄉等地及新竹市塹南部份地區。



以下引用自維基紀錄:

慈天宮據傳建於道光14-15年間(1834-1835年間),一開始祭祀的觀音菩薩,為姜秀鑾自中國大陸奉迎,並在北埔建一小寮奉祀。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平安順利。道光20年(1840年),姜秀鑾改建為木造廟宇供奉。

該廟是北埔鄉的宗教信仰中心,廟身迭有興修,其中以姜秀鑾長孫姜榮華於同治13年(1874年)大改建為主,增築兩廊與前殿,成為兩殿、兩廊、兩橫屋的格局。廟前廣場採石條鋪製,石材為北埔地區的砂岩。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均採升龍造型、廟內有2組二十四孝石柱,乃臺灣廟宇少有。

廟前商店林立,聚集小吃、特產店鋪,為北埔老街觀光重點。該條石板路的三千零八十九片石板都是和廟埕都同來源





廟內各種石刻,值得一看,保留百年來工藝:












廟內有數支雕有龍盤之石柱非常罕見,廟口一對石雕獅子頗具特色。

三川殿立面以砂岩雕刻為主要特色,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及中門石獅座極為古樸,尤其左右蟠龍均採升龍造型,為台灣廟宇少有的做法。廟內木作精彩,特別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飛天仙人素材,頗值玩味。另外廟內二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暢而有韻味,亦為全台廟宇所僅見。









慈天宮的屋瓦、屋簷雕刻及屋頂裝飾等,還有殿內的木工、石刻雕刻等都非常精巧細緻,令人讚嘆!













慈天宮的香爐(上寫北埔莊調音敬獻)及數個匾額:




 福庇群生匾額:民國50年(1961年)黃國書敬題


「靈爽式憑」匾額:民國36年(1947年立)


「德參造化」匾額:光緒2年(1876年)丙子年立


「志衛山河」匾額:光緒2年(1876年)丙子年立


「福蔭羣生」匾額:正殿光緒8年(1882年)墾首姜榮華及姜榮富、姜紹基共同落款



慈天宮的楹聯文字:姜義豐敬獻、文字由1875 光緒元年考取秀才的彭裕謙(後被姜家延攬成為老師、成為姜紹祖老師)撰寫




最後是有慈天宮內的四塊石碑,應該是重修慈天宮碑記,看起來材質是砂岩,已經字模糊無法辨識,但內容應該是記錄同治13年(1874)的捐獻的內容人名等。碑文內容可參考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網站:



根據紀載慈天宮亦祭祀以下人物:

側邊廂房立有李嗣鄴(當時淡水同知)、姜秀巒、姜榮華的牌位,紀念對北埔開發的歷史。

軍大王:軍大王是姜秀鑾開墾北埔時與原住民戰死之清兵骨骸,經鄉人蒐集並請石雕師父刻精緻的鬼面石碑,建小廟於北埔、寶山兩鄉交界之大壢,後供於慈天宮。該軍大王石碑在1995年9月1日連可追溯道光年間的註生娘娘神像一同失竊。

楊載雲(台灣民主國新楚軍統領):根據民俗學家黃榮洛了解,姜秀鑾後裔姜金寶在北埔鄉大湖村口蓋一小廟以紀念楊載雲,以「楊大人」稱之,後小廟傾倒由姜家後裔請入慈天宮。戰後牌位改貼寫有「楊載雲」的紅紙條。

新竹竹北市六家古厝群、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包含三級古蹟問禮堂、縣定古蹟林家祠及大夫第(善慶堂)、歷史建築忠孝堂等多棟古厝:乾隆14年(1749年)林先坤與其父林衡山、兄長林居震等族人自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渡海來台

$
0
0

今天要介紹新竹縣竹北市高鐵站旁邊的古蹟:竹北六家林家祠(縣定古蹟),這附近有一整塊的古蹟群,很值得來看看。竹北整個建商都把房價炒高,也成為很繁華的地區,但還是保留了六家這群古厝建築,非常棒!

整個六家古厝群就在交大的客家文化學院附近,六家林氏古厝群包含以下:三級古蹟問禮堂、縣定古蹟林家祠及歷史建築忠孝堂等多棟古厝,這區域稱為客家文化園區、導航地址為:地址: 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2鄰16號

請先參考以下說明:

竹北市公所網站:六家古厝群,回顧竹北開拓史

https://www.zhubei.gov.tw/travel/4_p2.php?menu=1288&typeid=1287&circulated_id=6054

[新竹竹北].六家林氏古厝群、作者: Tony

https://www.url.com.tw/blog/?p=24091

新竹縣文化資產學習網:六家水圳園區導覽

https://ggs7719.github.io/cultures/contact.html

竹北六家地區的舊地名為「六張犁」,更早期漢人未開墾前則稱為「霧崙毛毛荒埔」。1920年至1941年間日本改為六家庄的行政區。六家地區林家祖先為來自廣東饒平的客家人,乾隆14年(1749年)林先坤與其父林衡山、兄長林居震等族人自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渡海來台,乾隆17年(1752年)林欽堂、林孫彰、率領林居震、林先坤等人從鹿港來到六家開墾。當時土地以「犁」為面積計算單位,一張犁約等於五甲,林家開墾三十甲土地地名稱為「六張犁」。六張犁地名沿用上百年,一直到1920年改名為「六家」。林家開墾六家時期,台灣常有族群與原漢之間各種衝突,林家以緊密的宗族力量在六張犁形成單姓聚落,聚落外圍挖壕溝,築刺竹,設隘門,以客家人的團結精神落地生根,擴展成為當地豪族。

林家由林先坤為進入竹北開墾第一代,最具領導才華,陸續有族人由家鄉渡海來台進入六張犁開墾。六家整個古厝群包含以下建築:可參考以下地圖(引用自:新竹竹北.六家古厝群(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901篇)


1、大夫第:

乾隆31年(1766年)開始興建、於乾隆35年(1770年)林先坤首先創建善慶堂作為祭祀先祖的祠堂,建立林家在竹北的家業,後因林先坤在林爽文事件時(乾隆51年至52年平定、1787-1788年)曾組織義民軍保衛鄉土(林爽文為漳州籍閩南人為主,泉州人及客家人大多加入清軍對抗之),協助官兵平亂又建立義塚,建立義民廟並捐施祭田、造橋等公益事蹟,獲清廷頒賜「褒忠」匾額及軍功獎勵。其三子林國寶也積極參加地方公益,曾贊襄竹塹改建修城之事,林國寶於嘉慶年間捐官得監生,後嘉慶23年(1818年)稟請朝廷追封其二代奉直大夫,恩准與其祖衡山公、其父先坤公同獲「奉直大夫」誥封,奠定林家官方榮耀與名望。林國寶隆重奉旨孟冬之時在林氏公廳「善慶堂」舉行大典,將封贈聖旨奉旨於慶善堂內聖旨樓,慶善堂因此改名為大夫第。



大夫第建築特徵:為正身五開間,橫屋加建格局。在正身下廳部分為供奉林姓族人之牌位,是主要祭祀空間,兩旁落額間放置清廷增封之頭銜匾額;橫屋為住居;天井部分現況為曬衣空間,當有祭典時則為主要祭祀的戶外空間;禾埕部分則作為停車使用。

可以看一下建築細節,還有旁邊頹圮的部分,這是人世間真實樣貌!以及與旁邊建築之間的石造通道,非常饒富古意!









2、林家祠:

請參考國家文化資產網介紹: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70912000001

林家祠創建於乾隆年間,原為林先坤聯合族人組織祀祭林家饒平八世祖的「次聖公嘗」,為饒平六屋(六個支脈)派下總祠,因此稱為「林家祠」。由於次聖公嘗財力龐大,光緒8年(1882年)際薰公(林雲漢)等倡建祠堂,稱次聖公廳,為廣東饒平六房的總祠、饒裔客家宗族文化的縮影。乾隆55(1790年)年購買第一筆土地在六張犁,作為次聖公祭田。此後陸續購買六張犁庄、鹿場庄、枋寮庄、八張犁庄、九芎林庄等多筆土地,嘗會收益充作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客家人農曆正月掃墓)先祖祭典費用,奉獻豬羊牲禮致祭,派下人等齊集到祠堂拈香祭拜。明治44年(1911年)改建為現今一正屋、兩橫屋(護龍)與一門樓之規模,並改名為林家祠,並於1951年翻修正身,1981年建造圍牆與天井遮蓬。

















3、問禮堂:問禮堂建於道光12年(1832年),其興建緣於道光11年(1831年)林國寶之子林繩褒(秋華)中鄉試武舉人,故於次年擇地建問禮堂,豎立旗杆以光耀門楣,完成後與大夫第合稱南北雙廳,並作為林家的議事公廳。林秋華中武舉人之後對地方之開發功績卓著,道光13年集資設隘開拓九芎林、三重埔等地,道光中期後又前往開墾噶瑪蘭,多至數百甲,其後裔均在宜蘭發展,當地如有民居堂號問禮堂者,均為林家之後代。

請參見維基說明: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B%B9%E5%8C%97%E5%95%8F%E7%A6%AE%E5%A0%82

問禮堂四合院做為林家議事公廳,並於堂前豎立旗杆光耀門楣。問禮堂取自《論語》為政篇典故:林氏先祖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林家也將原善慶堂改名為「大夫第」。問禮堂、大夫第相鄰並稱「南北雙廳」














4、忠孝堂:地圖中有兩個忠孝堂,一個地址為東平里13號、一個為東平里18號,分別坐落於林家祠的兩側,請參考以下說明:

13號忠孝堂:

https://nchdb.boch.gov.tw/embed/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70912000005

原為林姓祭祀公業管理人林家人居所,為典型客家傳統民居,保留傳統客家農村生活型態,後因故轉讓姜姓人士,以往每年褒忠亭義民廟祭祀用之牲畜均在此屋後方宰殺。

可以看一下客家建築的牆壁,以及鑲嵌在牆壁中間的神龕祭拜處。

18號忠孝堂: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70912000003

民俗公園忠孝堂位於東平里18號,具有百年歷史,原為老屋彭城公派下所有,後轉讓林先坤第六房派下,為前省主席林光華先生祖屋,日治時期因風水考量於原圍牆內加建一道圍牆,成兩道圍牆的形式,正廳保留原有格局,但左右橫屋均已改建。





















5、義靈祠:在古厝群旁邊,又稱「朱羅伯公」,為紀念林先坤之義僕朱阿羅所建之衣冠塚。相傳為林家丁勇的武術教頭,因閩客械鬥替林家頂罪而亡,林家感念其恩德而建之。林家後代至今仍定期祭拜。建築為石契小祠,石雕非常古樸精緻。





6、新金順:這是六張犁林家聚落最東邊的建築物,興建年代略晚於問禮堂,是林家的商號,除販賣聚落日常生活用品外,亦為中藥店及旅人跌打損傷的治療場所,商號提供整個林家聚落日常生活所需,可遙想當時聚落極盛時期的規模。新金順附設水力驅動的碾米廠,現僅存部份水溝遺蹟。





整個聚落充滿蔥鬱的茂密樹木,連廁所也是古風的磚造建築,六家林家古厝群值得您來一趟。另外林家子孫有新瓦厝河西世第門樓,位於文興路一段,是林孫檀的三子林象賢(上六房)和四子林象明(下四房)於嘉慶10年(1805年)新建聚落、因此稱為新瓦厝,本次筆者沒有拜訪,希望下次可以參觀紀錄。


從日治時期大安溪圖資料、清朝歷史等討論2023年8月5 日苑裡大水災

$
0
0

忙著家中的事,但8月5日周六早上從故鄉苑裡要前往大甲的道路縣道121淹水,新聞報導整個苑裡鎮淹大水:

自由時報:致災性豪雨 苗縣苑裡災情嚴重 部分崩塌駁坎持續清理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387512

有很多鄉親檢討許多政府及各種清理水溝等各種方案,但我想整理一下過往歷史資料,希望能夠給現在的施政者一些參考。日治時代有許多橫跨苑裡鎮的大安溪的資料,苑裡主要就是因為大安溪流域,從山裡面蜿蜒一直到苑裡出海,其他如房裡溪、山柑溪、社苓溪等,應該都跟本次水災有相關,但可以看看日治時代大安溪流域的資料。

以下水利規劃試驗所的水利規劃試驗文物數位典藏網可以查詢:

https://museum.wrap.gov.tw/display.aspx?Type1=B&Type2=30&s_status=1&area=%E4%B8%AD%E9%83%A8%E6%B2%B3%E5%B7%9D

舉例來說以下是昭和9年至10年(1934年至1935年)的大安溪火炎山堤防擴築工事寫真帳,工程用了當時12萬4,389元,





此外還有1908年(民國前4年8月、明治41年)、一百多年前大安溪流域的資料:苗栗廳管下大安溪實測平面圖-大安溪河川圖

https://museum.wrap.gov.tw/detail.aspx?serial=20180530114225698_wes0527&Type1=B&Type2=30


此外1945年有美軍航照圖,可從以下網站查詢:

https://gis.sinica.edu.tw/showwmts/index.php?s=tainan&l=Tainan_1945


這篇引用自經典雜誌、作者黃同弘 ‧ 第221期2016.12:【穿越時空瞰台灣】海線地帶 鐵道與堤防的百年身影,文章連結: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31439

引用部分內文:

今日,我們行過大安溪橋時應會疑惑,為何日南在大安溪的北岸,但卻並非劃入苗栗苑裡治下,而包括日南、西歧、銅安等里在內的溪北地區,俱是屬台中大甲地界。日治初期調製的台灣堡圖上,清楚描繪原大安溪、大甲溪沖積扇面上,河汊分流的舊貌。移墾時代的海翁窟(大安)港或五汊(梧棲)港,皆是位於兩溪下游支流的河港,後因淤積而沒落。即是因著河川的搬運與堆積作用,下游河水左右漫流、河道不時變動,而早期聚落多位居河漫灘上地勢較高處。日治初期的大安溪主河道,實為今中苗交界之北的房裡溪,火炎山堤防的完成,將房裡溪原有水流往南壓束;而後,日治中期至戰後初期,下游堤防漸次完備,大安溪才固定為今日所見,所謂「溪北地區」僅是水泥堤防時代的人們才有的地理認知。

從移墾時代往來交通的河汊港口,面對無常水患而形成的水官祭祀,到二十世紀初對此激變溪水的現代治理,並以縱貫鐵公路連結台灣南北;河川功能逐漸轉變,舊日汊流成為灌溉排水溝渠。在一九四四年的傾斜航拍中,前年大水中崩潰的火炎山堤尚未修復,六股、九張犁、日南農地上仍可見大面氾濫痕跡,我們可以據此想像大安沖積扇上原有的開闊網狀流路景觀。

綜合以上資料可以了解,其實苑裡、大甲、日南地區都是大安溪不斷改道,會有各種氾濫可能性的地區,從故鄉一些地名也可以看出當時河道地區,比如現在故鄉苑裡鎮泰田里的溪仔田,就在這次水災嚴重的藍田寺附近,這一帶過往應該就是大安溪流域的河床。



對照這張清朝時古地圖:杜正勝題解,《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從這張圖可以看到故鄉苑裡在清朝時的環境,而郁永河在康熙36年(1697年2月)渡海到臺南安平,一路從台灣南部乘牛車到淡水,曾在故鄉苑裡住了一晚,郁永河等人在康熙36年(1697年11月)完成鍊硫工作離開台灣,其著作:裨海紀遊,曾有這樣的紀錄:

二十三日(當年康熙36年1697年3月),余念二舶,遂叱馭行。行二十里,至溪所,眾番為戴行李,沒水而過;復扶余車浮渡,雖僅免沒溺,實濡水而出也。渡凡三溪,率相越不半里;已渡過大甲社〈(即崩山)〉、雙寮社,至宛里社宿。自渡溪後,御車番人貌益陋,變胸背雕青為豹文。無男女,悉翦髮覆額,作頭陀狀,規樹皮為冠;番婦穴耳為五孔,以海螺文貝嵌入為飾,捷走先男子。經過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見一人,輒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

康熙年間就有相關三溪流水高難度的記載,這三溪應該包含大甲溪、大安溪等,整理大安溪流域的這些歷史紀錄,希望給各位鄉親參考!



Viewing all 26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