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新竹縣北埔鄉的慈天宮,地址為:北埔鄉北埔村北埔街5鄰1號,請先看文化部網站介紹:
筆者先前寫過北埔的開發歷史:請看以下文章連結
新竹北埔老街古蹟及北埔姜家介紹:抗日志士姜紹祖墓園(大坪國小旁邊外坪村1鄰)探詢、金廣福公館姜秀鑾建於道光15年(1835年)、姜阿新洋樓民國35年(1946年)興建民國38年(1949年)竣工、天水堂姜家宅第
姜家在道光15年(1835年),因應淡水同知李嗣鄴先後下令粵籍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與閩籍竹塹城西門總理林德修、周邦正仝立合約,閩粵各募資本一萬二千六百圓,共同設立閩粵合股之武裝拓墾組織「金廣福墾號」(俗稱金廣福大隘)。
現在北埔老街金廣福公館現址即為當時之拓墾組織營運總部及隘防指揮中心。金廣福之拓墾範圍包括今日之北埔鄉、寶山鄉、峨眉鄉等地及新竹市塹南部份地區。
以下引用自維基紀錄:
慈天宮據傳建於道光14-15年間(1834-1835年間),一開始祭祀的觀音菩薩,為姜秀鑾自中國大陸奉迎,並在北埔建一小寮奉祀。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平安順利。道光20年(1840年),姜秀鑾改建為木造廟宇供奉。
該廟是北埔鄉的宗教信仰中心,廟身迭有興修,其中以姜秀鑾長孫姜榮華於同治13年(1874年)大改建為主,增築兩廊與前殿,成為兩殿、兩廊、兩橫屋的格局。廟前廣場採石條鋪製,石材為北埔地區的砂岩。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均採升龍造型、廟內有2組二十四孝石柱,乃臺灣廟宇少有。
廟前商店林立,聚集小吃、特產店鋪,為北埔老街觀光重點。該條石板路的三千零八十九片石板都是和廟埕都同來源
廟內有數支雕有龍盤之石柱非常罕見,廟口一對石雕獅子頗具特色。
三川殿立面以砂岩雕刻為主要特色,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及中門石獅座極為古樸,尤其左右蟠龍均採升龍造型,為台灣廟宇少有的做法。廟內木作精彩,特別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飛天仙人素材,頗值玩味。另外廟內二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暢而有韻味,亦為全台廟宇所僅見。
慈天宮的屋瓦、屋簷雕刻及屋頂裝飾等,還有殿內的木工、石刻雕刻等都非常精巧細緻,令人讚嘆!
慈天宮的香爐(上寫北埔莊調音敬獻)及數個匾額:
「靈爽式憑」匾額:民國36年(1947年立)
「德參造化」匾額:光緒2年(1876年)丙子年立
「志衛山河」匾額:光緒2年(1876年)丙子年立
「福蔭羣生」匾額:正殿光緒8年(1882年)墾首姜榮華及姜榮富、姜紹基共同落款
慈天宮的楹聯文字:姜義豐敬獻、文字由1875 光緒元年考取秀才的彭裕謙(後被姜家延攬成為老師、成為姜紹祖老師)撰寫
根據紀載慈天宮亦祭祀以下人物:
側邊廂房立有李嗣鄴(當時淡水同知)、姜秀巒、姜榮華的牌位,紀念對北埔開發的歷史。
軍大王:軍大王是姜秀鑾開墾北埔時與原住民戰死之清兵骨骸,經鄉人蒐集並請石雕師父刻精緻的鬼面石碑,建小廟於北埔、寶山兩鄉交界之大壢,後供於慈天宮。該軍大王石碑在1995年9月1日連可追溯道光年間的註生娘娘神像一同失竊。
楊載雲(台灣民主國新楚軍統領):根據民俗學家黃榮洛了解,姜秀鑾後裔姜金寶在北埔鄉大湖村口蓋一小廟以紀念楊載雲,以「楊大人」稱之,後小廟傾倒由姜家後裔請入慈天宮。戰後牌位改貼寫有「楊載雲」的紅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