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2014年最後一篇文章了,文章很長,專心討論的文章通常沒人會看,所以我先把結論寫在下面:
台灣的水資源利用的確需要檢討,因為台灣國土整體規劃利用很糟糕,台灣缺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往蓋了許多水庫就是為了控管水資源利用。水稻是消耗水資源極高的作物,如果農委會因為休耕補助每公頃8.5萬,在我個人來看並非壞事,因為農民耕種一年一公頃頂多就是收入17至18萬。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台灣農業產值很低,台灣需要保存多少農業耕種面積?這都是可以討論的。但我個人反對用任何形式上的補貼,比如休耕補助、或者用公糧收購稻穀等等。因為這扭曲了資源的利用,近年來許多年輕農民想回鄉耕種,但因為有休耕補助,面臨租地成本問題;因為公糧收購導致許多農民只想大量耕種,趕緊交給農會了事,並不想提升任何技術或品質。
政府每年花40億以上收購公糧、休耕補助耗費上百億。休耕現在每年補助兩期縮為一期,一公頃農民如果種植綠肥補助4.5萬,一般3.4萬。先前新聞有報導許多有錢人買農地然後領休耕補助,一些年輕人想務農卻面臨租用農地成本高漲,這不是很荒謬嗎?
台灣公糧糧倉都儲存了超過60萬公噸的公糧,依照台灣目前每年平均消費上百萬噸的稻米計算,既有的收購儲存公糧可以安全供應全台灣半年以上的消耗量。
這幾天網路上一直在傳一則訊息:文章標題:休耕面積破4萬公頃史上第二,重創水稻產業,農民:沒配套措施逼大家革命,引用自上下游網站,連結為: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63147/
文章簡要為:經濟部昨天邀集農委會舉辦抗旱會議,決議明年一期停灌面積多達4萬1千公頃,史上第二多。農委會雖表示會補償每公頃8.5萬元,但許多農民表示,補助是地主拿,實際耕作者負擔損失。協助農民插秧、收割的代耕業者也拿不到一毛錢,整個上半年度都沒收入,還要負擔上百萬元農機貸款,有人揚言若不提出配套措施,要到縣府和水利署抗議。
這新聞經由羅文嘉先生臉書曝光,迅速被許多朋友和關心台灣農業的朋友轉貼,形成一股極大的輿論力量。許多人問我:難道台灣這樣不重視農業?非得要把灌溉的水拿去給工業使用?農民收入微薄,一定要逼迫農民沒有收入?
下圖引用自:作者為農糧署的黃有才,農業氣象之應用與發展,第二章,貿易自由化後的稻米政策,連結為:http://ir.tari.gov.tw:8080/bitstream/345210000/3790/2/publication_no95_2.pdf
台灣農業都會收購公糧,大家先別擔心,真正休耕的農民,農委會會補償每公頃8.5萬元,政府收購公糧原本成立於1974年度設置的糧食平準基金,政府自1974年實施稻米保價收購制度,以保證價格收購農民稻穀,迄1999年度結束累計虧損達到新台幣2,014.7億元,政府撥補後仍短絀993.9億元,於2001年1月1 日裁撤,移由財政部納入中央公共債務處理。大家要知道,收購公糧每年都要動用大額公帑,引用自農委會全球資訊網,連結為: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501095&print=1
2013年第1期作收購稻穀36.6萬公噸,收購期間種稻穀市場價格平均每公斤22元;第2期作收購稻穀12.1萬公噸,收購期間種稻穀市場價格平均每公斤22.6元;全年公糧稻穀收購數量48.7萬公噸,以收購價格與市價之價差估算,直接增加全體稻農收益約12億元。
以下是農糧署公告:
102年(2013)第2期作稻穀收購數量、價格、期限及公糧濕稻穀計價方式,業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本期公糧收購數量、價格、期限暨濕穀計價方式如下:
(一)每公頃收購數量(乾穀):計畫收購1,500公斤,輔導收購800公斤,餘糧收購2,400公斤。
(二)每公斤收購價格(乾穀):計畫收購種稻穀26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5元;輔導收購種稻穀23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2元;餘糧收購種稻穀21.6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0.6元。
(三)農民繳售濕稻穀計價方式:由公糧業者按濕稻穀水分含量
經農糧署核定之濕、乾穀折算率折算乾穀數量,依上列收購數 量及價格計價。
(四)烘乾、包裝及堆疊補助費:依繳交公糧乾穀數量每公斤補助農民2元。
如果想知道國外稻米進口價格請參考農委會網站: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2668
依我國海關進出口資料,2006年我國稻米進口量(不含其他稻米製品)達108,815公噸,進口值為49,177千美元,其中以美國的58,240公噸,以及泰國的42,577公噸居進口量前二位;在價格方面,美國米進口價格(CIF)平均每公噸為476.15美元,若1美元可兌33元新台幣,則每公斤約合新台幣15.71元;泰國米則平均每公噸為390.73美元,每公斤約合新台幣12.89元。
根據2006年新聞報導指出,連結為: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0059,農糧署估計,現行政府每年花在稻穀保價收購和倉儲管銷費用,每年平均達78億元,扣除公糧釋出的銷貨收入,每年花在保價收購公糧的支出達40餘億元。休耕補助及轉作獎勵之財政支出每年約 66~115 億元。在一般耕種條件下每公頃稻作(非有機、慣行農法)一期可以收穫6,000-7,000公斤,二期可收穫4,000-5,000公斤,抓一般民間的收割量一公頃慣行農法一年兩期大約可收穫9,000至一萬公斤的稻米,如果用平均稻米價格市價用保守的低價22元計算,每公頃用九千公斤稻穀計算,可以賣到19.8萬,扣除每公頃成本(秧苗、肥料農藥、機械等,不含人工)兩萬元,如果等於一個農民一年種植一公頃稻田,可以拿到17.8萬左右收入,一個農民在鄉下通常會耕種幾分地至一甲多的稻田,青壯農民可以耕種更多,因此如果可以順利耕種一甲多(一甲地就約當於一公頃)的水稻田,一年收入可以到達20萬上下,加上農委會一些補助,平均勉強可以到達一個月2萬元收入。因此一般農民多會再耕種一些蔬果,或是去打零工、增加收入。
根據「由混充米事件探討公糧收購政策之迷思-系統思考觀點」論文,作者:羅世輝、劉成達(中華系統動力學學會年會暨研討會,2014),可以看到以下幾張圖:
台灣地區種稻面積變化圖如下:
國人每平均人年食用白米量變化圖及台灣地區稻米自給率變化如下:
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台灣稻米單位面積產量逐漸提升。
◎台灣稻米耕種面積逐年下降。
◎台灣每人每年消費稻米量逐年下降(從一年100公斤以上下降至最近的40公斤左右)。
台灣的水資源利用的確需要檢討,因為台灣國土整體規劃利用很糟糕,台灣缺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往蓋了許多水庫就是為了控管水資源利用。水稻是消耗水資源極高的作物,如果農委會因為休耕補助每公頃8.5萬,在我個人來看並非壞事,因為農民耕種一年一公頃頂多就是收入17至18萬。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台灣農業產值很低,台灣需要保存多少農業耕種面積?這都是可以討論的。但我個人反對用任何形式上的補貼,比如休耕補助、或者用公糧收購稻穀等等。因為這扭曲了資源的利用,近年來許多年輕農民想回鄉耕種,但因為有休耕補助,面臨租地成本問題;因為公糧收購導致許多農民只想大量耕種,趕緊交給農會了事,並不想提升任何技術或品質。
台灣農村面臨更嚴酷的是以下事情,我就斗膽說出來:
◎農村勞動力不足:如果妳長期在農村觀察,現在耕種的農民年紀大多超過60歲居多,少數年輕點的40至50歲的農民,許多是兼差性質,就是一邊打零工,或是有其他工作,農忙時回家幫忙。農村勞動力才是最嚴重的問題,就算想專心務農,也會面臨在農村聘請不到人的問題。因此開放農業外勞是假議題,農村早就許多外勞在負擔基本的農務耕種,這是不能說的秘密。農委會曾有許多鼓勵年輕農民回鄉的辦法如「漂鳥計畫」等,但因為沒有長期持續,許多人受訓後回到農村耕種,但卻面臨銷售及勞動力不足等問題,最後只有離開農業。我個人是舉雙手贊成開放農業外勞申請。
◎農業科技化及現代化不足:這幾年由於食安問題,農產品如果能通過有機認證,價格會提升,但由於固定的公糧收購補助,導致農民根本不想去嘗試做改變,也可以理解,如果現成可以固定耕種,交給農會政府收購有穩定收入,誰想去面對不確定的風險?但這些政府補助每年耗費上百億,是不是都真正進到真正需要的農民身上?基層農會控制這些補助款往往淪為政治操縱運用的管道,又箝制新進入農民的創新嘗試,如果真要補助,我反而建議應逐年縮小休耕及公糧收購,減少齊頭式平等的補助,鼓勵創新的農民,或者補助做各種農業創新的農民等,比如補助可提供耕種效率的機械化,引進有機無毒耕種的模式,甚至補助更有創意的農業銷售行銷模式等。這些補助現在也都有,但可以用更簡便創意的模式,讓更多想投入農業的年輕人可以在嘗試農業初期,奠定基礎,增加從事農業的存活率。
◎種植僵化問題:承上,水稻是耗費水資源極高的作物,台灣現實況狀是運用社會資源去補貼收購,但其實進口糧食成本較低。如何輔導農民去轉作更有經濟效益的作物,可以種植台灣本土小麥、黃豆等,或是增加有機蔬菜、各種水果種植等,都比鼓勵水稻種植更有創意。我也認為各種補助應該更透明公開化,盡量減少委託基層農會去發放,這常有許多補助款變相成為選舉工具的問題,在此就不贅述。
但好消息是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台灣農業,也有很多年輕人開始投入台灣農業,個人仍然對台灣農業抱著極高信心,也希望更多有能力的年輕人可以進入台灣農業一起努力。
◎延伸閱讀:
◎公告103年第1期作公糧稻穀收購數量、價格、期限暨濕穀計價方式
http://www.coa.gov.tw/show_communique.php?cat=show_communique&serial=coa_webuser1_20140410152439
◎作者蘇德明,台灣地區公糧倉庫之分布及倉容利用之檢討與研究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4000&print=1
◎作者王乾任:全面休耕,真是因為缺水嗎?http://newtalk.tw/news/2014/12/26/55187.html
◎作者農委會技正陳文德:公糧倉儲現況之檢討與展望
http://agriauto.bime.ntu.edu.tw/technique/rice/pdf/rice/rice26.pdf
台灣的水資源利用的確需要檢討,因為台灣國土整體規劃利用很糟糕,台灣缺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往蓋了許多水庫就是為了控管水資源利用。水稻是消耗水資源極高的作物,如果農委會因為休耕補助每公頃8.5萬,在我個人來看並非壞事,因為農民耕種一年一公頃頂多就是收入17至18萬。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台灣農業產值很低,台灣需要保存多少農業耕種面積?這都是可以討論的。但我個人反對用任何形式上的補貼,比如休耕補助、或者用公糧收購稻穀等等。因為這扭曲了資源的利用,近年來許多年輕農民想回鄉耕種,但因為有休耕補助,面臨租地成本問題;因為公糧收購導致許多農民只想大量耕種,趕緊交給農會了事,並不想提升任何技術或品質。
政府每年花40億以上收購公糧、休耕補助耗費上百億。休耕現在每年補助兩期縮為一期,一公頃農民如果種植綠肥補助4.5萬,一般3.4萬。先前新聞有報導許多有錢人買農地然後領休耕補助,一些年輕人想務農卻面臨租用農地成本高漲,這不是很荒謬嗎?
台灣公糧糧倉都儲存了超過60萬公噸的公糧,依照台灣目前每年平均消費上百萬噸的稻米計算,既有的收購儲存公糧可以安全供應全台灣半年以上的消耗量。
這幾天網路上一直在傳一則訊息:文章標題:休耕面積破4萬公頃史上第二,重創水稻產業,農民:沒配套措施逼大家革命,引用自上下游網站,連結為: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63147/
文章簡要為:經濟部昨天邀集農委會舉辦抗旱會議,決議明年一期停灌面積多達4萬1千公頃,史上第二多。農委會雖表示會補償每公頃8.5萬元,但許多農民表示,補助是地主拿,實際耕作者負擔損失。協助農民插秧、收割的代耕業者也拿不到一毛錢,整個上半年度都沒收入,還要負擔上百萬元農機貸款,有人揚言若不提出配套措施,要到縣府和水利署抗議。
這新聞經由羅文嘉先生臉書曝光,迅速被許多朋友和關心台灣農業的朋友轉貼,形成一股極大的輿論力量。許多人問我:難道台灣這樣不重視農業?非得要把灌溉的水拿去給工業使用?農民收入微薄,一定要逼迫農民沒有收入?
下圖引用自:作者為農糧署的黃有才,農業氣象之應用與發展,第二章,貿易自由化後的稻米政策,連結為:http://ir.tari.gov.tw:8080/bitstream/345210000/3790/2/publication_no95_2.pdf
台灣農業都會收購公糧,大家先別擔心,真正休耕的農民,農委會會補償每公頃8.5萬元,政府收購公糧原本成立於1974年度設置的糧食平準基金,政府自1974年實施稻米保價收購制度,以保證價格收購農民稻穀,迄1999年度結束累計虧損達到新台幣2,014.7億元,政府撥補後仍短絀993.9億元,於2001年1月1 日裁撤,移由財政部納入中央公共債務處理。大家要知道,收購公糧每年都要動用大額公帑,引用自農委會全球資訊網,連結為: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501095&print=1
2013年第1期作收購稻穀36.6萬公噸,收購期間種稻穀市場價格平均每公斤22元;第2期作收購稻穀12.1萬公噸,收購期間種稻穀市場價格平均每公斤22.6元;全年公糧稻穀收購數量48.7萬公噸,以收購價格與市價之價差估算,直接增加全體稻農收益約12億元。
以下是農糧署公告:
102年(2013)第2期作稻穀收購數量、價格、期限及公糧濕稻穀計價方式,業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本期公糧收購數量、價格、期限暨濕穀計價方式如下:
(一)每公頃收購數量(乾穀):計畫收購1,500公斤,輔導收購800公斤,餘糧收購2,400公斤。
(二)每公斤收購價格(乾穀):計畫收購種稻穀26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5元;輔導收購種稻穀23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2元;餘糧收購種稻穀21.6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0.6元。
(三)農民繳售濕稻穀計價方式:由公糧業者按濕稻穀水分含量
經農糧署核定之濕、乾穀折算率折算乾穀數量,依上列收購數 量及價格計價。
(四)烘乾、包裝及堆疊補助費:依繳交公糧乾穀數量每公斤補助農民2元。
如果想知道國外稻米進口價格請參考農委會網站: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2668
依我國海關進出口資料,2006年我國稻米進口量(不含其他稻米製品)達108,815公噸,進口值為49,177千美元,其中以美國的58,240公噸,以及泰國的42,577公噸居進口量前二位;在價格方面,美國米進口價格(CIF)平均每公噸為476.15美元,若1美元可兌33元新台幣,則每公斤約合新台幣15.71元;泰國米則平均每公噸為390.73美元,每公斤約合新台幣12.89元。
根據2006年新聞報導指出,連結為: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0059,農糧署估計,現行政府每年花在稻穀保價收購和倉儲管銷費用,每年平均達78億元,扣除公糧釋出的銷貨收入,每年花在保價收購公糧的支出達40餘億元。休耕補助及轉作獎勵之財政支出每年約 66~115 億元。在一般耕種條件下每公頃稻作(非有機、慣行農法)一期可以收穫6,000-7,000公斤,二期可收穫4,000-5,000公斤,抓一般民間的收割量一公頃慣行農法一年兩期大約可收穫9,000至一萬公斤的稻米,如果用平均稻米價格市價用保守的低價22元計算,每公頃用九千公斤稻穀計算,可以賣到19.8萬,扣除每公頃成本(秧苗、肥料農藥、機械等,不含人工)兩萬元,如果等於一個農民一年種植一公頃稻田,可以拿到17.8萬左右收入,一個農民在鄉下通常會耕種幾分地至一甲多的稻田,青壯農民可以耕種更多,因此如果可以順利耕種一甲多(一甲地就約當於一公頃)的水稻田,一年收入可以到達20萬上下,加上農委會一些補助,平均勉強可以到達一個月2萬元收入。因此一般農民多會再耕種一些蔬果,或是去打零工、增加收入。
根據「由混充米事件探討公糧收購政策之迷思-系統思考觀點」論文,作者:羅世輝、劉成達(中華系統動力學學會年會暨研討會,2014),可以看到以下幾張圖:
台灣地區種稻面積變化圖如下:
國人每平均人年食用白米量變化圖及台灣地區稻米自給率變化如下:
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台灣稻米單位面積產量逐漸提升。
◎台灣稻米耕種面積逐年下降。
◎台灣每人每年消費稻米量逐年下降(從一年100公斤以上下降至最近的40公斤左右)。
台灣的水資源利用的確需要檢討,因為台灣國土整體規劃利用很糟糕,台灣缺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往蓋了許多水庫就是為了控管水資源利用。水稻是消耗水資源極高的作物,如果農委會因為休耕補助每公頃8.5萬,在我個人來看並非壞事,因為農民耕種一年一公頃頂多就是收入17至18萬。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台灣農業產值很低,台灣需要保存多少農業耕種面積?這都是可以討論的。但我個人反對用任何形式上的補貼,比如休耕補助、或者用公糧收購稻穀等等。因為這扭曲了資源的利用,近年來許多年輕農民想回鄉耕種,但因為有休耕補助,面臨租地成本問題;因為公糧收購導致許多農民只想大量耕種,趕緊交給農會了事,並不想提升任何技術或品質。
台灣農村面臨更嚴酷的是以下事情,我就斗膽說出來:
◎農村勞動力不足:如果妳長期在農村觀察,現在耕種的農民年紀大多超過60歲居多,少數年輕點的40至50歲的農民,許多是兼差性質,就是一邊打零工,或是有其他工作,農忙時回家幫忙。農村勞動力才是最嚴重的問題,就算想專心務農,也會面臨在農村聘請不到人的問題。因此開放農業外勞是假議題,農村早就許多外勞在負擔基本的農務耕種,這是不能說的秘密。農委會曾有許多鼓勵年輕農民回鄉的辦法如「漂鳥計畫」等,但因為沒有長期持續,許多人受訓後回到農村耕種,但卻面臨銷售及勞動力不足等問題,最後只有離開農業。我個人是舉雙手贊成開放農業外勞申請。
◎農業科技化及現代化不足:這幾年由於食安問題,農產品如果能通過有機認證,價格會提升,但由於固定的公糧收購補助,導致農民根本不想去嘗試做改變,也可以理解,如果現成可以固定耕種,交給農會政府收購有穩定收入,誰想去面對不確定的風險?但這些政府補助每年耗費上百億,是不是都真正進到真正需要的農民身上?基層農會控制這些補助款往往淪為政治操縱運用的管道,又箝制新進入農民的創新嘗試,如果真要補助,我反而建議應逐年縮小休耕及公糧收購,減少齊頭式平等的補助,鼓勵創新的農民,或者補助做各種農業創新的農民等,比如補助可提供耕種效率的機械化,引進有機無毒耕種的模式,甚至補助更有創意的農業銷售行銷模式等。這些補助現在也都有,但可以用更簡便創意的模式,讓更多想投入農業的年輕人可以在嘗試農業初期,奠定基礎,增加從事農業的存活率。
◎種植僵化問題:承上,水稻是耗費水資源極高的作物,台灣現實況狀是運用社會資源去補貼收購,但其實進口糧食成本較低。如何輔導農民去轉作更有經濟效益的作物,可以種植台灣本土小麥、黃豆等,或是增加有機蔬菜、各種水果種植等,都比鼓勵水稻種植更有創意。我也認為各種補助應該更透明公開化,盡量減少委託基層農會去發放,這常有許多補助款變相成為選舉工具的問題,在此就不贅述。
但好消息是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台灣農業,也有很多年輕人開始投入台灣農業,個人仍然對台灣農業抱著極高信心,也希望更多有能力的年輕人可以進入台灣農業一起努力。
◎延伸閱讀:
◎公告103年第1期作公糧稻穀收購數量、價格、期限暨濕穀計價方式
http://www.coa.gov.tw/show_communique.php?cat=show_communique&serial=coa_webuser1_20140410152439
◎作者蘇德明,台灣地區公糧倉庫之分布及倉容利用之檢討與研究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4000&print=1
◎作者王乾任:全面休耕,真是因為缺水嗎?http://newtalk.tw/news/2014/12/26/55187.html
◎作者農委會技正陳文德:公糧倉儲現況之檢討與展望
http://agriauto.bime.ntu.edu.tw/technique/rice/pdf/rice/rice2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