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台灣歷史上許多原住民與漢人衝突後,留下的廟宇:台中市霧峰區的七將軍爺廟,建於乾隆20年1756年、地址為:霧峰區南柳里新厝路148巷,google地圖可找到、但有點難找,會進入一條小路,旁邊有工廠,小路邊都是田,就可以看到,以下為七將軍爺廟維基說明:
台灣從鄭成功進入台灣後(1661年),漢人移民開始從中國對岸進入台灣,為了開墾土地與原本原住民有許多激烈衝突,鄭成功就與當時大肚王國(1645年左右統轄範圍主要是大肚溪流域,大約是大甲溪南岸至舊濁水溪以北流域,是跨部落的統治或聯盟關係。鼎盛時期領域範圍南端約到鹿港,在大肚溪上中下游的流域。荷蘭時期的領域範圍主要在今天臺中市及彰化縣北部和南投縣一部分。)有激烈衝突,17世紀的大肚王統治中台灣15至27個社,根據中村孝志和許賢瑤及翁佳音研究,「大肚王國」統治範圍除拍瀑拉族的Sada(沙轆,今沙鹿)、Boedor(水裡,今龍井)、Derdonsel、Goema(牛罵,今清水)及Middag(大肚)等社群外,還有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巴則海(Pazehhe)及道卡斯(Taokas)等平埔族的社群、其中大肚Middag是王國首府。
而大肚王國統治範圍在現今大肚溪以北、大甲溪以南的台中沙鹿、梧棲和清水一帶,即台中、彰化、南投一帶。
其中發生於1670年的沙轆社之役,又稱為大肚王國戰役、沙轆社事件,以下為維基說明:
這次戰役規模不小,連鄭經自己也親征。劉國軒先後擊敗沙轆社、大肚社,並於沙轆社屠殺數百個平埔族軍人和平民(拍瀑拉族,Papora),全社只剩6人倖免於難,逼迫大肚社遷往埔里,水裡社(今台中市龍井區)逃往水里。再和鄭經一起進攻斗尾龍岸社(原居於臺中市后里區、即大甲溪北岸平埔族),雙方互有勝負,殘餘居民退守山區,鄭軍只燒毀其聚落就撤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8%BD%86%E7%A4%BE%E4%B9%8B%E5%BD%B9
其他如1677年東寧參軍林圯率領部隊開闢斗六門(今雲林斗六)築木柵而居,與原住民作戰開墾水沙連,永曆22年(1668年)10月原住民乘夜侵襲,林圮與部眾一百餘人被殺,殘餘部眾力戰將原住民逐到山後。其後一百多名殉難者合葬於竹圍仔莊。為感念林圮開墾功勞,當地居民稱此地為林圮埔(康熙23年前即有文記載,故取名「林圮埔」應在明鄭時期,林圮死後不久即稱之),也就是今南投縣竹山鎮。
請參考筆者所寫<南投竹山的林圮公墓>
而本次介紹的霧峰區七將軍爺廟,就要介紹這一則史稱「彰化縣內凹庄(今南投市內轆莊)及柳樹湳(霧峰區)兵民被兇番焚殺案」,該廟就是祭祀被原住民襲擊死亡的官兵翁均等人,發生於乾隆16年12月11日(農曆)。以下引用自維基內容: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自行更深入閱讀由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專任講師張志相著作的<台灣烏溪流域「七將軍廟」源流考論>:
另一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專任教授陳哲三著作的<18 世紀中葉中台灣的漢番關係─以彰化縣內凹莊、柳樹湳汛番殺兵民事件為例>,把事件人物的來龍去脈做了更詳盡的書寫。可看到當時官府及漢人是如何不公平對待原住民(原住民租地給漢人開墾,沒收到租金,官府判決後也一直拖欠不還!)
https://dspace.fcu.edu.tw/bitstream/2376/2532/1/30351.pdf
乾隆3年(1738年)清廷應郝玉麟(時任閩浙總督專管福建總督)奏疏,爲防原住民侵擾,在彰化縣柳樹湳庄(今台中市霧峰區南柳里)設立柳樹湳汛,汛是明清時期的軍事基層單位或駐地,清朝歸漢人所屬的綠營,編制為:鎮、協、營、汛、塘及堆,而所屬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子繼,負責統領的將領稱為千總或把總,士兵可能有十數名到數百名。例如斗六門汛設千總一員,兵士一百名。
當時柳樹湳汛由貓霧拺汛、彰化汛各派兵50名移駐,並設把總一名。
乾隆12年(1747年)番通事葛第夫(漢人原姓葉,漢名三甲),向台灣府衙提告監生簡經仗勢長期積欠其養父葛買奕的租穀,還侵吞北投社減免的番丁餉。乾隆14年(1749年),知府方邦基(歷任福建沙縣、鳳山縣(今高雄市、屏東縣)知縣,任滿後因丁憂去職,乾隆7年(1742年)任台灣府海防補盜同知,乾隆12年(1747年)升任臺灣府知府,兩年後護理福建分巡台灣道)裁斷,革除簡經功名;另簡經除需歸還四十甲熟田,還需清償積欠的四千石租穀,減免之番丁餉銀則無須還給北投社。但簡經僅清償六分之一,且土地則任由佃戶佔墾,並透過妻弟巴臘巫義,恐嚇葛第夫。簡經受到周圍村民護衛,而且佃民十分梟勇,公然打死知縣的二名北投社轎夫。
葛第夫遂邀同父異母兄葉福,並協同大霞、大斗六等族人,透過萬丹隘口老茅(毛啐社即毛翠社,屬邵族)、與水沙連福骨(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又稱佛谷社、白狗番,社址在今仁愛鄉發祥村)、哆囉嘓(屬泰雅族賽德列克亞族分支,社址在今仁愛鄉合作村)、眉加臘(即加碟社,又稱眉描臘社,眉描拉社,屬泰雅族澤敖利亞族,社址在今仁愛鄉新生村)、貓裡眉(有貓裏眉外社、貓裏眉內社,屬泰雅族澤敖利亞族眉園群系統,應是住眉溪附近的眉社,社址在今埔里鎮)等四社眾取得聯繫,於乾隆12年12月初八(1748年1月8日)晚出草內凹庄(今南投內轆莊),殺死佃戶賴相家12口、賴桃一家五口、白唐一家五口共22人,燒毀八間茅房。同夥大宇、大武力等目擊所割頭顱,嚇得先行回家。同月十一日夜(1748年1月11日),再引領原住民夜襲柳樹湳汛營盤(今霧峰區七將軍周圍),火焚五間營房,斬士兵陳綬保、吳世俊、薛國棟、劉耀、翁均、張列(墓碑刻張烈)、彭英等七人頭顱,署把總蔡鳳及兵丁李高華、吳廷漢、郭滄生、康亮、張尾等五人皆受傷。事發後,台灣鎮總兵陳林每(傳說本名為陳酉)在未經總督覆准下,隨即從其他汛塘撥調兵力60人,分駐石榴班、南北投隘口以防禦原住民,並且由鎮營抽派出千總、把總前往聲援。
葉福、老茅從濁水溪進山,老茅帶七十餘名泰雅族人自烏溪出山焚殺,事畢也是從烏溪上溯歸社。
《台案彙錄己集》記載,歷經二年餘的調查與審理之後,乾隆19年五月末(1754年),刑部、兵部與三法司審覆於六月初一凌遲處死葛第夫,處斬同夥老茅、葉福、大霞、容仔俱並傳首梟示;大斗六、大眉里、馬里等人則處絞刑,於秋後處決。創仔、皆喜杖一百、而簡經也受到處罰,杖一百、流二千里。福建福州將軍新柱與福建巡撫陳弘謀在〈乾隆十九年閏四月十九日奏覆審理彰化縣兇番焚殺兵民摺〉寫:「簡經所欠北投社租穀及減半番餉,行縣照數追給,發交該社番眾收領。簡經所佔墾舊社草地,飭縣查丈四至,並將原斷內凹莊撥還四十甲熟田,一併劃出,俱交該社番眾公分管領。
其中被害官兵建有昭忠祠奉祀,但因該七位兵丁資格並不符合,於1758年由汛塘官兵與庄民在墳前設祠祭祀,成為中部地區七將軍信仰的起源,南投縣草屯南岸、南投市營盤口、臺中市大里市的七將軍廟,均淵源於此。現今所見殿宇是1985年改建,1988年重新命名為「七將軍爺廟」,並新塑六尊神像與一尊義犬像。
重建碑如下:
廟後的墳墓及廟、還有一棵榕樹:
另有一名士兵張列墓碑(上刻張烈)及香爐:
而另外大里的七將軍廟、地址為:大里區新興路26號,據日治時期《寺廟台帳》,大里七將軍廟始建於同治8年(1869),見證原住民與漢移民間的緊張關係,可參考筆者所寫以下文章:
維基介紹如下:祭拜六員清軍與一隻犬,舊說地方志、新聞報導,此廟的建立是為祭祀在同治九年(1870年)前往阿罩霧柳樹湳庄巡視時、被原住民所殺的大里杙汛翁均、張烈等六位士兵,該廟是地方信仰中心,也以找尋失物出名。
大里七將軍廟與霧峰上述案件中有二名兵丁姓名與大里市志所言相同,而發生地點也同樣是在柳樹湳,但應該是兩件事因年代久遠謠傳為一件事。
而南投市營盤口、草屯南岸也都有七將軍廟,總共在烏溪南北岸四座「七將軍廟」,見證當時原漢衝突,以及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開墾時,不同族群的緊張關係,以及對於原住民的不公平待遇。透過歷史解析,以及實地訪查,彷彿回到乾隆16年,這是我深深為歷史著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