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是明鄭時期的一個目前尚有爭議的考古爭議:萬年縣治所在地。
1661年(明永曆15年)4月,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渡臺,攻下「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赤崁樓)後,5月29日將赤嵌地方改名為東都明京,並設承天府下轄天興縣、萬年縣二縣。今天要介紹就是這個萬年縣的縣治所在地,施琅1683年攻下臺灣後廢除明鄭的行政區編制,1684年清廷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下轄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三縣,原萬年縣轄區被分為臺灣縣與鳳山縣。
維基百科資料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0%AC%E5%B9%B4%E7%B8%A3_(%E8%87%BA%E7%81%A3)
根據考證:萬年縣治所在地,歷來有臺南市仁德區二行里、高雄市左營區(古名稱:興隆里)、高雄市湖內區太爺里三種說法,較多學者同意位於二贊村(今臺南市仁德區二行里),由祝敬為首任知縣。
而臺南縣政府依據2004年4月30日「明鄭時期萬年縣治考證座談會」與2007年8月22日「萬年縣治座談會」,於2008年12月14日在臺南市仁德區二行里的清王宮前公園立「古萬年縣治紀念碑」,仁德往南就與高雄市接壤(南臨二仁溪、古稱:二層行溪)。也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古歷史地點。
清王宮(二層行清王宮)位於臺南市仁德區二行里行大街2號,據說是鄭成功部將鎮守此地時身亡,古設有二層營於此地,後葬於此處並被居民供奉;另說法為此人名為楊大陣、進士出身,為避「崇明反清」之嫌,才稱為「清」府千歲。清嘉慶三年(1798年)官員董泳到此墓參拜並提議建廟、此後多次重修。
清王宮維基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A%8C%E5%B1%A4%E8%A1%8C%E6%B8%85%E7%8E%8B%E5%AE%AE
清王宮的沿革誌碑
現在該地區屬於二行村
清王宮供奉三府千歲:三府千歲分別為大千歲朱府千歲(鄭成功)、二千歲謝府千歲(謝岩)、三千歲清府千歲(楊大陣)
廟的建築細節:石獅子及石刻等
清王宮內供奉從康樂台後池塘裡挖出的南無阿彌陀佛花崗石碑、底下照片佛像後即為石碑(請參見前面沿革誌碑紀錄)
廟前公園則立有萬年縣治紀念紀念碑,清王宮前是明鄭時期的萬年縣治所在地,底下有明鄭時期的區域圖,當時本地設有二層營,也是二層行溪(今二仁溪)的港口聚落,清王宮康樂台後的池塘為昔日二層行溪之港口,廟前則為碼頭,清同治年間之前周邊的蔗糖都從此地出口,當年繁華盛況、曾有「蘇州二行不如台灣二層行」之讚語,但今日池塘已填平無從考據。周邊人家伴隨著當年縣治,平常人家在過往繁華縣治生活著,這一直是作者研究歷史的初衷:了解平民百姓如何在歷史中在古蹟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