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介紹台中市沙鹿區的幾家廟宇,沙鹿區未改制前是台中縣沙鹿鎮,這是以前標哥顏清標的故鄉及選區,地名由來為:當地舊稱「沙轆」原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族(Papora,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之一,詞源來自大肚社人自稱Papula音近巴布拉)沙轆社(Salach)的活動範圍,明鄭時期沙轆社屬於大肚王國。荷蘭統治台灣時期紀載有人口100多人請見維基百科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9%B9%BF%E5%8D%80
我們帶大家把幾間廟宇簡單逛一下,沙鹿有條老街就是四平舊街,請看官方介紹:
https://www.shalu.taichung.gov.tw/1033794/post
廟一定是接近海邊最古老,因為上岸後會先居住在離海邊比較近的地方,再慢慢往內陸移居,這條四平舊街短短幾百公尺,上面有沙鹿地區歷史發展、以及閩客閩粵之間族群衝突的歷史痕跡,近幾年由於大甲媽進香,由陳俊德醫師策劃的「香路輕旅」也介紹老街上幾間廟宇,請見以下介紹:
https://blog.xuite.net/stephen_cyk/stephen/589196772
四平老街中有許多老商號,以下成興商行是日據時代所建,是舊街三大戶之一,穎川堂號表示姓陳。此外聖教會建於民國41年(1952年)。有時間可以逛逛老街。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9%B9%BF%E6%9C%9D%E8%88%88%E5%AE%AE
廟裡陳設及重建,有千里眼及順風耳,雕塑很新可以觀賞手藝!
第二間是保安宮:這是客家人的三山國王廟,位於沙鹿里四平街181號,保安宮是福建汀州客家人興建於乾隆10年(1745年)。一位名為「阿財伯」的耆老表示客家人移入沙轆墾荒時,恭請六尊三山國王神像來此鎮守,原址位在沙鹿玉皇殿(下面會介紹)旁,即中正街福利宮土地公廟現址。《沙鹿鎮誌》中記載沙鹿保安宮和福利宮互換位置,傳說原本福利宮(現在的保安宮)位置前的竹林南溪經常氾濫造成居民困擾.當時地方仕紳向三山國王請示,三山國王降駕指示需與福利宮福德正神互換廟址,由三山國王廟的巾山、明山、獨山三位山神出面鎮壓水患.因此兩廟互換位置,此後溪水也未再氾濫。這種傳說是不是很迷人呢?但我猜跟當時閩粵族群衝突應該有關係,客家人在比較市中心可能人少(原保安宮、現在的福利宮土地公廟)、在外圍區域(原福利宮土地公廟、現在的保安宮)人比較多,因此交換廟址確保族群安全、這是我猜的啦!
保安宮的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9%B9%BF%E4%BF%9D%E5%AE%89%E5%AE%AE
保安宮三山國王廟與福利宮土地公廟互換的報導:
https://ctee.com.tw/livenews/ch/chinatimes/20220324004689-260405
拜訪時保安宮正在整修,但內部可以進去,還是可以一窺其風貌,有華麗的藻井及龍柱雕刻
後來閩客械鬥,客家人失利轉往山區如東勢等地,但客家人信仰的三山國王廟卻也被閩南族群供奉繼續祭拜,也算是一種神奇的族群融合吧!客家人離開後三山國王廟乏人管理,又久經風霜而破爛,閩南人有鑑於三山國王神靈顯赫加上不忍廟宇破爛,於是踴躍捐獻改建,原本客家人廟宇變成閩南人信仰中心,取「保國安民」意涵改為「保安宮」,但廟內大殿仍供奉著客家人的「三山國王」。
第三間是玉皇殿:位於四平街123號、祭祀玉皇大帝就是天公,建於嘉慶10年(1805年),台灣具歷史性的天公廟有「三間半」,沙鹿玉皇殿為期一(另三間為台南、新竹與彰化天公廟元清觀,其中彰化天公廟因拓寬馬路只剩半間,故稱三間半)。
玉皇殿是先民何聲良於嘉慶8年(1803年)自泉州同安縣恭請玉帝神像來臺,嘉慶10年(1805年)旱魃為虐,大肚中堡五十三庄民(今沙鹿鎮全部和梧棲、龍井、大肚部分村里)共議建廟供奉。
維基介紹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9%B9%BF%E7%8E%89%E7%9A%87%E6%AE%BF
有興趣了解彰化元清觀(半間天公廟),可見我2022年撰寫的彰化古蹟介紹,連結如下:
http://terrylogin.blogspot.com/2022/04/281763172621724261761.html
玉皇殿蒐集了各知名人士的書法,有鄭板橋、梁啟超、左宗棠、康有為、胡漢民、康熙、乾隆、曾國藩、薩鎮冰、沈葆楨、李鴻章、朱熹等人,都是由藝術家黃海泉前輩苦心蒐集而來!
最後沿著四平街走道與中山路交叉,這是我小時候回憶,當時要從大甲沙鹿往台中都要搭乘巨業客運,這家全家便利超商就是當時的巨業車站,但也成為歷史了!!